剛收到陶吉吉的新大碟【太平盛世】。雖是初聽,但毫無疑問,又是一張佳作。
陶吉吉在大碟文案中,對我們說:「買正版才能夠讓音樂人堅持他們的理想和不變資。買正版或就不要買」。
他在說甚麼?他應該是想說「不要盜版」罷。盜版消費者的確是「不要買」,因為他們都去買翻版CD或非法下載mp3。況且,正因為他們沒有「買正版」,所以也不大可能讀到這段陶吉吉語重心長的勸告。讀到的應該全都是「買正版」的消費者。陶吉吉的話,其實說了等於白說。
但陶吉吉和他的唱片公司,是怎樣對待「買正版」的消費者呢?和上張【樂之路】一樣,【太平盛世】也是一張「防盜拷CD」。這做法,實與現今聽歌潮流(將個人擁有的大碟轉化成數碼檔案作個人隨身聽)相違。我深信,【太平盛世】內的歌曲現已在互聯網中廣泛流轉,而千千萬萬的翻版CD也不會是「防盜拷」的。
陶吉吉和他的唱片公司的做法,對防止盜版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唯一的結果,反而是懲罰了「買正版」的消費者!
2005-01-31
2005-01-30
Barbie while you mop
The ultimate Aussie lifestyle! Put a shrimp on the barbie while you are steam mopping the floor.
2005-01-29
White tea is to become the next big thing
First it was green tea. Now it is white tea (Subtle, soothing [white tea] brew may have powerful health benefits, too).
Is White Tea Better than Other Teas as a potential anticarcinogen? (Linus Pauling Institute, 6/00) / Tea Complements Drugs in Fight Against Colon Cancer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4/03)
New Study Shows That White Tea Has An Inhibitory Effect On Various Pathogenic Bacteria, Fungi And Bacterial Virus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5/04)
White Teas (In Pursuit of Tea)
Is White Tea Better than Other Teas as a potential anticarcinogen? (Linus Pauling Institute, 6/00) / Tea Complements Drugs in Fight Against Colon Cancer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4/03)
New Study Shows That White Tea Has An Inhibitory Effect On Various Pathogenic Bacteria, Fungi And Bacterial Virus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5/04)
White Teas (In Pursuit of Tea)
25 Films You Must See Before You Die
Starting from March, the World Movies Channel will be showing "25 Films You Must See Before You Die". Like all "top xx" lists, the selection of films for this series is bound to be controversial. As a starter, I believe many (including me) would object to "Raise the Red Lantern" being the sole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language cinema.
2005-01-27
從董陽孜「字在自在」展觸發的當代書法觀點
遊刃有餘 字游自在: 從董陽孜「字在自在」展觸發的當代書法觀點 (李思賢, 典藏藝術網)不是新文,倒是我的新讀。雖不完全同意,但也頗有啟發。
「初看董陽孜的作品,必會為那一股排山倒海的氣勢所震驚,在挑戰既有視覺的巨幅書法作品中,我們所見到和感受到的,是暢快流轉的筆法下所潛藏對書法的自信與理解,那是董陽孜藉書法所欲以傳達的自我的生命哲學。」
「不可否認的,在董陽孜將結體和章法的解構與重構間,已經使觀者試圖辨認所書文字內容時產生了困難;沒有行氣、無法閱讀,觀者在無意間受迫性地將關照點回落到畫面中墨色的濃淡、線條的粗細與韻律,以及佈局的莫測變幻之上,這些正符合了抽象藝術「讓畫面回歸畫面本身」的思考,無怪乎董氏書作在某種意下經常被拿來和抽象繪畫比對解讀。」
「具文學性的「可讀」本是書法的重要特徵,許多當代書家在追求創新表現的過程中,多犧牲此特性而急就「現代」,董陽孜作品中卻恰恰反其道而行地保留了「可讀性」,儘管其作品的最終結果仍是難以判讀。然而弔詭的是,董陽孜「龍飛鳳舞」的文字書寫卻遠非如傳統草書一般地具規則性,在那些取材自古典典籍的文句底下,意味的不過是作者個人「望文生義」的內心獨白,她的書法內文其實是實際且徹底地改變了書法藝術裡文字可讀的特性。這個看似矛盾的說法,便是讓人對董陽孜書法作品既愛又恨(既愛不釋手又恨天太高)的原因。」
「攤開畫冊看董陽孜書法的畫片時,她的書法大作頓時少掉那種懾人的赫立感,因此我們可以說,吞噬掉我們的是她的「尺幅」,甚至在創作的當下,就連董陽孜自己也被淹沒了。先人說的「天人合一」是一種狀態、一種修為,董陽孜卻將它具體實踐了——「天」轉換為鋪天蓋地的大紙,「人」藉由對藝術的極致鍾愛而將撲身其中,像撞入梁山伯墳中的祝英台,將一份誠摯的愛化作永恆。董陽孜在投身大畫紙的過程中,了卻了她熱愛書法、熱愛中國文化精髓的心願,同時也在作品展出時,將這股情懷暈染到觀眾的身上,將觀眾一起帶入她的書法世界中,如此的「共鳴」著實難以不被「召喚」。」
----------
「初看董陽孜的作品,必會為那一股排山倒海的氣勢所震驚,在挑戰既有視覺的巨幅書法作品中,我們所見到和感受到的,是暢快流轉的筆法下所潛藏對書法的自信與理解,那是董陽孜藉書法所欲以傳達的自我的生命哲學。」
「不可否認的,在董陽孜將結體和章法的解構與重構間,已經使觀者試圖辨認所書文字內容時產生了困難;沒有行氣、無法閱讀,觀者在無意間受迫性地將關照點回落到畫面中墨色的濃淡、線條的粗細與韻律,以及佈局的莫測變幻之上,這些正符合了抽象藝術「讓畫面回歸畫面本身」的思考,無怪乎董氏書作在某種意下經常被拿來和抽象繪畫比對解讀。」
「具文學性的「可讀」本是書法的重要特徵,許多當代書家在追求創新表現的過程中,多犧牲此特性而急就「現代」,董陽孜作品中卻恰恰反其道而行地保留了「可讀性」,儘管其作品的最終結果仍是難以判讀。然而弔詭的是,董陽孜「龍飛鳳舞」的文字書寫卻遠非如傳統草書一般地具規則性,在那些取材自古典典籍的文句底下,意味的不過是作者個人「望文生義」的內心獨白,她的書法內文其實是實際且徹底地改變了書法藝術裡文字可讀的特性。這個看似矛盾的說法,便是讓人對董陽孜書法作品既愛又恨(既愛不釋手又恨天太高)的原因。」
「攤開畫冊看董陽孜書法的畫片時,她的書法大作頓時少掉那種懾人的赫立感,因此我們可以說,吞噬掉我們的是她的「尺幅」,甚至在創作的當下,就連董陽孜自己也被淹沒了。先人說的「天人合一」是一種狀態、一種修為,董陽孜卻將它具體實踐了——「天」轉換為鋪天蓋地的大紙,「人」藉由對藝術的極致鍾愛而將撲身其中,像撞入梁山伯墳中的祝英台,將一份誠摯的愛化作永恆。董陽孜在投身大畫紙的過程中,了卻了她熱愛書法、熱愛中國文化精髓的心願,同時也在作品展出時,將這股情懷暈染到觀眾的身上,將觀眾一起帶入她的書法世界中,如此的「共鳴」著實難以不被「召喚」。」
2005-01-26
2005-01-25
2005-01-22
董陽孜既叛逆又傳統的書法世界
董陽孜的世界 (陳文芬,講義雜誌,1/05)
董陽孜北一女畢業後,就讀師大美術系的專業科系, ... 課堂上老師要學生臨摹時,董陽孜忍不住問老師:「我一定要臨摹嗎?」她至今對學院裡那樣遲緩地讓大學生還在臨摹,感到不可置信。
「我很早就覺得奇怪,為什麼現代人寫字寫得跟幾百年前、千年前的人一樣?」董陽孜是打定主意求變的,「書法也必須像所有的藝術創作那樣開放心胸的。」
「你覺得書法好嗎?如果好,請給我們的年輕孩子一點機會,讓他們從小就寫。」董陽孜是有些...「痛心」。我們的社會忽然之間就將書法丟失得無影無形 ... 她要呼籲上位的人重視書法,給孩子打基礎,為大眾加油、打氣,「加入寫字的行列」。
她也強調,藝術是嚴謹的,有標準與尺度,有規範可遵循的,童年時期,她臨摹顏真卿、魏碑,每天練字日復一日的過程是功底,她至今仍可以寫一手漂亮的顏體,平穩、工整。「可是我的感情就不能在這樣的書體,有所處理了。」
----------
董陽孜北一女畢業後,就讀師大美術系的專業科系, ... 課堂上老師要學生臨摹時,董陽孜忍不住問老師:「我一定要臨摹嗎?」她至今對學院裡那樣遲緩地讓大學生還在臨摹,感到不可置信。
「我很早就覺得奇怪,為什麼現代人寫字寫得跟幾百年前、千年前的人一樣?」董陽孜是打定主意求變的,「書法也必須像所有的藝術創作那樣開放心胸的。」
「你覺得書法好嗎?如果好,請給我們的年輕孩子一點機會,讓他們從小就寫。」董陽孜是有些...「痛心」。我們的社會忽然之間就將書法丟失得無影無形 ... 她要呼籲上位的人重視書法,給孩子打基礎,為大眾加油、打氣,「加入寫字的行列」。
她也強調,藝術是嚴謹的,有標準與尺度,有規範可遵循的,童年時期,她臨摹顏真卿、魏碑,每天練字日復一日的過程是功底,她至今仍可以寫一手漂亮的顏體,平穩、工整。「可是我的感情就不能在這樣的書體,有所處理了。」
絕世名伶,除了走成熟之路,還有別的辦法嗎?
終於收到范曉萱的新碟【還有別的辦法嗎】,一聽之下…
跟她的上一張大碟【絕世名伶】相比,在音樂風格上差別甚大。
【絕世名伶】是喪妹起哄之作,風格上可以用「膽大妄為,神采飛揚」來形容。
相比之下,【還有別的辦法嗎】給我一種「成熟」的感覺。在創作上范曉萱絕對是成熟了,【還有別的辦法嗎】幾乎是她一手包辦之作。范曉萱本人也成熟了,碟內的她,寧靜甚至帶點孤寂,內省多於外露。
一聽之下,【還有別的辦法嗎】缺少了如【絕世名伶】裡「等」、「馬戲團」等令人拍案叫好之作。
再聽之下…(待續)
跟她的上一張大碟【絕世名伶】相比,在音樂風格上差別甚大。
【絕世名伶】是喪妹起哄之作,風格上可以用「膽大妄為,神采飛揚」來形容。
相比之下,【還有別的辦法嗎】給我一種「成熟」的感覺。在創作上范曉萱絕對是成熟了,【還有別的辦法嗎】幾乎是她一手包辦之作。范曉萱本人也成熟了,碟內的她,寧靜甚至帶點孤寂,內省多於外露。
一聽之下,【還有別的辦法嗎】缺少了如【絕世名伶】裡「等」、「馬戲團」等令人拍案叫好之作。
再聽之下…(待續)
2005-01-21
Picture in picture, sort of
Just bought a new TV (Loewe, Mimo 28) during X'mas/NY sale, at one-third of the price listed 6 months ago. Yes, you are right, it is a CRT TV and decidedly out of fashion these days, which explains why its price drops so spectacularly and quickly.
I have no place to put away the TV provided by the landlord, so at the moment, these two just sit side by side: one dark grey, old and ugly; one pearly white, young and sexy, and voluptuous too.
I have no place to put away the TV provided by the landlord, so at the moment, these two just sit side by side: one dark grey, old and ugly; one pearly white, young and sexy, and voluptuous too.
Master of the ordinary
Master of the ordinary (Charles Taylor, Salon.com, 20/1/05)
Currents of destiny run through 'Shore' (Julie Wittes Schlack, Boston Globe, 17/1/05)
Trial by Murakami (Charles Foran, The Globe and Mail, 15/1/05)
----------
Currents of destiny run through 'Shore' (Julie Wittes Schlack, Boston Globe, 17/1/05)
Trial by Murakami (Charles Foran, The Globe and Mail, 15/1/05)
2005-01-20
John Updike on "Kafka on the Shore"
John Updike, himsel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ovelists of his generation, reviews Murakami Haruki's "Kafka on the Shore" in The New Yorker: Subconscious Tunnels (24/1/05)
----------
Sudden, unexpected success
I have been spending hours watching Australian Open tennis. One thing I notice is that very often, when a much-lowered ranked player plays excellently and takes the first set against a front-ranked opponent, he/she invariably fades spectacularly in the following sets and loses the match.
Said one of such players: "Maybe I started thinking about winning the match a little too soon - I'd only won the first set, there wa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In tennis as in life, it is often very difficult to handle sudden and unexpected success.
Said one of such players: "Maybe I started thinking about winning the match a little too soon - I'd only won the first set, there wa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In tennis as in life, it is often very difficult to handle sudden and unexpected success.
2005-01-17
2005-01-16
雙面伍佰
才說過伍佰令我徹底失望,忽又得知他剛推出新碟【雙面人】。這是他繼【樹枝孤鳥】後的另一張台語專輯,而我認為【樹枝孤鳥】是他的顛峰之作。且看【雙面人】成績如何。
此外,如今才知原本伍佰在數月前曾推出名為【伍佰力】的演唱會專輯。這就是居於天之涯的其中一個代價。
此外,如今才知原本伍佰在數月前曾推出名為【伍佰力】的演唱會專輯。這就是居於天之涯的其中一個代價。
A country/blues singer at best
Reviewing Norah Jones's "Live in 2004" DVD, Phil Stafford (Review, Weekend Australian, 15-16/1/05) says that "Jones was wrongly tagged at the outset as a jazz musician, and this outing merely confirms her as an engaging country/blues singer, at best".
At best! Is Stafford trying to tell us that country/blues is an inferior genre of music?
At best! Is Stafford trying to tell us that country/blues is an inferior genre of music?
2005-01-14
Happiness. Can't buy it?
Many surveys taken in rich countries "tend to show that, once a country has lifted itself out of poverty, further rises in income seem not to create a meaningful rise in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who count themselves as happy." (The Economist, 13/1/05)
Why? Richard Layard believes he has the answer: one person's pay rise is another person's psychic loss; or in other words, it is relative rather than absolute wealth that matters most to people. So, the fact that those in rich countries have become even richer over the past decades, and live longer, fails to translate into a higher proportion of them feeling happy.
"So ... by spending 90 hours a week in the office, you may be improving your own income, but you are also causing other people to feel less satisfied with theirs. They may be encouraged to work longer themselves just to keep up, taking from the time that gets devoted to family and community."
"It is, [Layard] argues, something similar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here one person's action (or a company's) makes others worse off. Fortunately, he notes, economists have already figured out how to deal with such externalities: tax them so that the polluter internalises the cost of his actions. And so, near the top of Lord Layard's list for improving human happiness, come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 much higher rates of income tax to tame the rat race."
No, Layard is not joking. He is serious. He is seriously concerned about our happiness.
Why? Richard Layard believes he has the answer: one person's pay rise is another person's psychic loss; or in other words, it is relative rather than absolute wealth that matters most to people. So, the fact that those in rich countries have become even richer over the past decades, and live longer, fails to translate into a higher proportion of them feeling happy.
"So ... by spending 90 hours a week in the office, you may be improving your own income, but you are also causing other people to feel less satisfied with theirs. They may be encouraged to work longer themselves just to keep up, taking from the time that gets devoted to family and community."
"It is, [Layard] argues, something similar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here one person's action (or a company's) makes others worse off. Fortunately, he notes, economists have already figured out how to deal with such externalities: tax them so that the polluter internalises the cost of his actions. And so, near the top of Lord Layard's list for improving human happiness, come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 much higher rates of income tax to tame the rat race."
No, Layard is not joking. He is serious. He is seriously concerned about our happiness.
2005-01-13
Photos taken at Mount Coot-tha, Brisbane
(1) View of Brisbane from the look-out
(2) A certain fern at the fern house of Mount Coot-tha Botanic Gardens
(2) A certain fern at the fern house of Mount Coot-tha Botanic Gardens
2005-01-12
本來﹐我以為華語流行音樂已與我緣斷 ...
... 除了陶吉吉以外﹐已沒有任何歌手值得欣賞、期待。
翻查我過去十八個月的紀錄﹐我只買了十三張華語流行音樂音或影碟。其中包括陶吉吉的【樂之路】和【香港演唱會實況】。伍佰是我過去十分欣賞的﹐但他的【淚橋】令我徹底失望(但他的演唱會DVD我還是會捧場的)。
----------
眾 - 【情迷薰衣草】
眾 - 【長青樹】
孫燕姿 - 【未完成】
陶吉吉 - 【Ultrasound 1997-2003 陶吉吉 樂之路】
譚詠麟,李克勤 - 【左麟右李2003演唱會】
胡彥斌 - 【升級版4147 + 文武雙全】
伍佰 & China Blue - 【淚橋】
鄭鈞 - 【我們的生活】
水木年華 - 【失戀日記】
陶吉吉 - 【陶吉吉香港演唱會實況】
朴樹 - 【我去2000年珍藏版】
趙鵬 - 【閃亮的日子】
古璇 - 【璇曲蔓地3-原點】
----------
另外五張 —【情迷薰衣草】、【長青樹】、【左麟右李】、趙鵬和古璇— 本質上只是老餅懷舊聽老歌﹐而且也不全是為自己買的。
其他的大都是大陸版唱片,貪便宜,嘗新鮮。聽鄭鈞原來是挺過癮的﹐而朴樹我覺得不過爾爾。
不過﹐最近竟然相繼出現幾張心水必買碟:
陶吉吉終於推出他第四張大碟【太平盛世】。
范曉萱繼她的誇喇喇的【絕世名伶】後又一新作【還有別的辦法嗎】。
羅大佑十載一碟【美麗島】面世。說到底﹐羅大佑曾經是華語流行音樂的劃時代人物(用我從王國維那裡偷來的話﹐就是:流行曲詞到羅大佑﹐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新碟是龍也好﹐是蛇也好﹐始終是值得去探究的。
翻查我過去十八個月的紀錄﹐我只買了十三張華語流行音樂音或影碟。其中包括陶吉吉的【樂之路】和【香港演唱會實況】。伍佰是我過去十分欣賞的﹐但他的【淚橋】令我徹底失望(但他的演唱會DVD我還是會捧場的)。
----------
眾 - 【情迷薰衣草】
眾 - 【長青樹】
孫燕姿 - 【未完成】
陶吉吉 - 【Ultrasound 1997-2003 陶吉吉 樂之路】
譚詠麟,李克勤 - 【左麟右李2003演唱會】
胡彥斌 - 【升級版4147 + 文武雙全】
伍佰 & China Blue - 【淚橋】
鄭鈞 - 【我們的生活】
水木年華 - 【失戀日記】
陶吉吉 - 【陶吉吉香港演唱會實況】
朴樹 - 【我去2000年珍藏版】
趙鵬 - 【閃亮的日子】
古璇 - 【璇曲蔓地3-原點】
----------
另外五張 —【情迷薰衣草】、【長青樹】、【左麟右李】、趙鵬和古璇— 本質上只是老餅懷舊聽老歌﹐而且也不全是為自己買的。
其他的大都是大陸版唱片,貪便宜,嘗新鮮。聽鄭鈞原來是挺過癮的﹐而朴樹我覺得不過爾爾。
不過﹐最近竟然相繼出現幾張心水必買碟:
陶吉吉終於推出他第四張大碟【太平盛世】。
范曉萱繼她的誇喇喇的【絕世名伶】後又一新作【還有別的辦法嗎】。
羅大佑十載一碟【美麗島】面世。說到底﹐羅大佑曾經是華語流行音樂的劃時代人物(用我從王國維那裡偷來的話﹐就是:流行曲詞到羅大佑﹐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新碟是龍也好﹐是蛇也好﹐始終是值得去探究的。
2005-01-11
為何神會讓此等悲劇發生
今天看電郵時,得知我的一位老友就我那篇 god's tsunami? 作了回應。
湊巧的是,在那堆電郵中,又有兩位友好轉寄了題為「為何神會讓此等悲劇發生」的文章。我在此刊登全文供大家參考。
----------
為何神會讓此等悲劇發生
美國著名牧師葛培理的女兒安妮於911後,被美國某電視台邀請上一早晨節目。主持人單刀直入問「為何神會讓此等悲劇發生?」她以神的睿智,道出一番見解︰我深信神跟我們一樣,為此事極度痛心。
但美國人在這些年來,將神從學校中趕走、將祂從政府內踢走、將祂從我們生活中剔走。作為一位紳士,我相信神只有默默地從我們的生活中無奈淡出。當初是我們自己叫神離開,為甚麼現在又要問祂到底在那裡?為甚麼我們有權質問神,為何不保護美國人?
不如讓我們回顧美國這幾年的道德發展,好嗎?
某年,有人提出,學校內不可祈禱,因為學校應宗教中立,學校無權要求學生祈禱。我們說︰「無問題!」
某月,有人覺得教導人「不可殺人、不可偷盜、要愛鄰舍」的聖經落伍,不如把它從學校中拿走。我們說︰「無問題!」
某日,有人說︰「孩子的自尊心很脆弱,我們不應使用體罰。」(說這話的人,他的孩子最終自殺身亡。) 我們說︰「無問題!」
某時,有人說︰「時代變了,老師、校長不應責罰學生,學生承受太大壓力了。」因怕惹怒家長,引起傳媒報導,學校不敢處罰學生。我們說︰「無問題!」
某刻,有人說:「孩子有人權,他們有權接受墮胎手術,更沒有責任通知父母。」我們說︰「無問題!」
又有人說︰「與其閃閃縮縮,不如主動教孩子如何使用安全套。反正孩子都是好奇嘛,婚前性行為,沒甚麼大不了!」我們說︰「無問題!」
他又說︰「工作跟私人生活應分開,只要那總統能搞好經濟,我們幹嗎要管人家的私生活,人人都有私隱嘛!」我們說︰「無問題!」
她又說︰「瀏覽色情網站是個人自由,即使是兒童色情網站又如何?這都是個人言論自由,關你甚麼事!」我們說︰「無問題!」
他們又說︰「現代人應有開放思想,電視、電影的色情、暴力,只不過在反映社會實況。關於毒品、強姦、謀殺、惡魔的歌詞,也不過是宣洩情緒、紓緩壓力,為何要大驚小怪?想做就去做嘛!」我們說:「無問題!」
成年人為社會訂下以上種種「社會制度」後,我們又要追問︰為甚麼現今孩子沒有良知,為何孩子持槍殺人、為何13歲的孩子已為人父母?
為甚麼911慘劇要發生?神無奈地答︰「孩子呀!是你們不許我踏入『你們的生命。』若細心思索,不難發現這一切是我們自己做成的,我們親手摧毀了自己所栽種的。
有趣的是,人們離棄神,我們卻質問神為何整個世界正走向地獄的門口。
有趣的是,我們相信報紙所說的,卻質疑經上所說的。
有趣的是,你可以透過電郵發出笑話,並且很快被廣傳,但當你發出與神有關的信息時,人們卻猶豫。
更有趣的是,不雅及色情的文章在網上自由地發放,但在學校及工作環境中,對於神的公開討論卻被抑制。
你正在想什麼呢?
有趣的是,當你把這封郵件轉送出去時,你不會發給很多人,因你不知道其他人會怎樣看你。更有趣的是,你對別人怎樣看你比對神怎樣看你更加在意。
若你認為這是有意義的,把這封電郵傳給其他人吧,否則,把它棄掉吧!
沒有人會知道的,但是若你棄掉這思想過程的話,便不要投訴現今的世界不像樣了!
----------
「當初是我們自己叫神離開,為甚麼現在又要問祂到底在那裡?」看似無可厚非的說法,實則強詞奪理。為甚麼將「叫神離開」和「問神在哪」的人混為一談,通稱為「我們」呢?有人「叫神離開」,就不許其他人「問神在哪」嗎?
況且,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既無「叫神離開」,也無「問神在哪」的普通人。他們一般過著普通的,人的生活,但也有不少死於種種天災和人禍。
湊巧的是,在那堆電郵中,又有兩位友好轉寄了題為「為何神會讓此等悲劇發生」的文章。我在此刊登全文供大家參考。
----------
為何神會讓此等悲劇發生
美國著名牧師葛培理的女兒安妮於911後,被美國某電視台邀請上一早晨節目。主持人單刀直入問「為何神會讓此等悲劇發生?」她以神的睿智,道出一番見解︰我深信神跟我們一樣,為此事極度痛心。
但美國人在這些年來,將神從學校中趕走、將祂從政府內踢走、將祂從我們生活中剔走。作為一位紳士,我相信神只有默默地從我們的生活中無奈淡出。當初是我們自己叫神離開,為甚麼現在又要問祂到底在那裡?為甚麼我們有權質問神,為何不保護美國人?
不如讓我們回顧美國這幾年的道德發展,好嗎?
某年,有人提出,學校內不可祈禱,因為學校應宗教中立,學校無權要求學生祈禱。我們說︰「無問題!」
某月,有人覺得教導人「不可殺人、不可偷盜、要愛鄰舍」的聖經落伍,不如把它從學校中拿走。我們說︰「無問題!」
某日,有人說︰「孩子的自尊心很脆弱,我們不應使用體罰。」(說這話的人,他的孩子最終自殺身亡。) 我們說︰「無問題!」
某時,有人說︰「時代變了,老師、校長不應責罰學生,學生承受太大壓力了。」因怕惹怒家長,引起傳媒報導,學校不敢處罰學生。我們說︰「無問題!」
某刻,有人說:「孩子有人權,他們有權接受墮胎手術,更沒有責任通知父母。」我們說︰「無問題!」
又有人說︰「與其閃閃縮縮,不如主動教孩子如何使用安全套。反正孩子都是好奇嘛,婚前性行為,沒甚麼大不了!」我們說︰「無問題!」
他又說︰「工作跟私人生活應分開,只要那總統能搞好經濟,我們幹嗎要管人家的私生活,人人都有私隱嘛!」我們說︰「無問題!」
她又說︰「瀏覽色情網站是個人自由,即使是兒童色情網站又如何?這都是個人言論自由,關你甚麼事!」我們說︰「無問題!」
他們又說︰「現代人應有開放思想,電視、電影的色情、暴力,只不過在反映社會實況。關於毒品、強姦、謀殺、惡魔的歌詞,也不過是宣洩情緒、紓緩壓力,為何要大驚小怪?想做就去做嘛!」我們說:「無問題!」
成年人為社會訂下以上種種「社會制度」後,我們又要追問︰為甚麼現今孩子沒有良知,為何孩子持槍殺人、為何13歲的孩子已為人父母?
為甚麼911慘劇要發生?神無奈地答︰「孩子呀!是你們不許我踏入『你們的生命。』若細心思索,不難發現這一切是我們自己做成的,我們親手摧毀了自己所栽種的。
有趣的是,人們離棄神,我們卻質問神為何整個世界正走向地獄的門口。
有趣的是,我們相信報紙所說的,卻質疑經上所說的。
有趣的是,你可以透過電郵發出笑話,並且很快被廣傳,但當你發出與神有關的信息時,人們卻猶豫。
更有趣的是,不雅及色情的文章在網上自由地發放,但在學校及工作環境中,對於神的公開討論卻被抑制。
你正在想什麼呢?
有趣的是,當你把這封郵件轉送出去時,你不會發給很多人,因你不知道其他人會怎樣看你。更有趣的是,你對別人怎樣看你比對神怎樣看你更加在意。
若你認為這是有意義的,把這封電郵傳給其他人吧,否則,把它棄掉吧!
沒有人會知道的,但是若你棄掉這思想過程的話,便不要投訴現今的世界不像樣了!
----------
「當初是我們自己叫神離開,為甚麼現在又要問祂到底在那裡?」看似無可厚非的說法,實則強詞奪理。為甚麼將「叫神離開」和「問神在哪」的人混為一談,通稱為「我們」呢?有人「叫神離開」,就不許其他人「問神在哪」嗎?
況且,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既無「叫神離開」,也無「問神在哪」的普通人。他們一般過著普通的,人的生活,但也有不少死於種種天災和人禍。
村上新作 黑夜之後
誠品簡介: 繼《聽風的歌》之後25年,村上以長篇新作為黑暗痛苦的人召喚溫暖再生力量。
一個在半夜裡所發生的故事。作品開場於一個十九歲的少女深夜獨坐在Denny's餐廳喝著咖啡,村上透過這個角色為讀者描畫出棲息在深夜東京各種人的內在幽暗。
淺井瑪麗和惠麗兩姊妹,同時認識兩人的年輕人高橋,愛情賓館「愛爾發城」裡的薰、小麥和蟋蟀,在旅館中遇到的中國應召女郎,一位叫白川的謎樣工程師……登場人物們在偶然與必然的邊界線上交織出不平靜的一夜。
村上首次以複數人稱說故事。這個作者、說故事者以及讀者三者共有的人稱,將描繪出前所未見的東京。小說書名,原意是「天色昏暗之後」,另外也是引用 Curtis Fuller吹奏爵士名曲這首曲調哀愁的曲子,柔和而充滿溫暖,與閱讀本書之後產生的心靈洗滌感遙遙呼應。
二十五年前,一九七九年九月七日,村上春樹以小說《聽風的歌》拿下講談社所辦的群象新人獎,風格新穎廣受年輕人歡迎,被視為日本文學新旗手,一九八八當年更以愛情小說《挪威的森林》創下四百萬冊的天量,至今作品被翻成十九種語文暢銷全球,是全球目前最負盛名的重量級作家。
今年九月村上交出他的新作《黑夜之後》,作為出道二十五周年紀念。
一個在半夜裡所發生的故事。作品開場於一個十九歲的少女深夜獨坐在Denny's餐廳喝著咖啡,村上透過這個角色為讀者描畫出棲息在深夜東京各種人的內在幽暗。
淺井瑪麗和惠麗兩姊妹,同時認識兩人的年輕人高橋,愛情賓館「愛爾發城」裡的薰、小麥和蟋蟀,在旅館中遇到的中國應召女郎,一位叫白川的謎樣工程師……登場人物們在偶然與必然的邊界線上交織出不平靜的一夜。
村上首次以複數人稱說故事。這個作者、說故事者以及讀者三者共有的人稱,將描繪出前所未見的東京。小說書名,原意是「天色昏暗之後」,另外也是引用 Curtis Fuller吹奏爵士名曲
二十五年前,一九七九年九月七日,村上春樹以小說《聽風的歌》拿下講談社所辦的群象新人獎,風格新穎廣受年輕人歡迎,被視為日本文學新旗手,一九八八當年更以愛情小說《挪威的森林》創下四百萬冊的天量,至今作品被翻成十九種語文暢銷全球,是全球目前最負盛名的重量級作家。
今年九月村上交出他的新作《黑夜之後》,作為出道二十五周年紀念。
2005-01-10
煩人的鹿港小鎮
我在橫寫直寫 向右向左 左翻右翻 沒完沒了網頁中曾提到,香港《明報月刊》一般文章直排由右向左,而雜誌則左開向右翻,原本相安無事。但它的專欄文章卻是橫排由左向右,有時會出現要跳版閱讀的啼笑皆非情況。
剛看完上海譯文出版社的羅大佑的《童年》,跳版閱讀的情況不僅存在,而且嚴重得很。
如同一般大陸書一樣,本書以橫排為主,而書則是右開向左翻,原本也應該相安無事。
但是,書中刊出羅大佑幾首歌的歌詞,以直排由右向左印刷。當歌詞長過一版時,問題就來了。
以鹿港小鎮為例,它需要兩版半才印完。第一版是右頁,看完後要翻至下版近書脊處再往左讀,到左邊頁邊後又要跳到右邊頁邊再往左讀。真煩人!
-- 橫寫直寫 向右向左 左翻右翻 沒完沒了 --
剛看完上海譯文出版社的羅大佑的《童年》,跳版閱讀的情況不僅存在,而且嚴重得很。
如同一般大陸書一樣,本書以橫排為主,而書則是右開向左翻,原本也應該相安無事。
但是,書中刊出羅大佑幾首歌的歌詞,以直排由右向左印刷。當歌詞長過一版時,問題就來了。
以鹿港小鎮為例,它需要兩版半才印完。第一版是右頁,看完後要翻至下版近書脊處再往左讀,到左邊頁邊後又要跳到右邊頁邊再往左讀。真煩人!
2005-01-09
深水埔街坊福利會小學校
深水埔街坊福利會小學校創校於1964年,而我是在1968年就讀下午校一年級。
網頁上沒有介紹的是那首非常典雅但深奧的校歌: 履仁蹈義推舟櫓 如今深水埔頭 鐘鼓管弦升降揖讓 巍峨校舍合藏收 ... (僅憑記憶,錯字難免)
網頁上沒有介紹的是那首非常典雅但深奧的校歌: 履仁蹈義推舟櫓 如今深水埔頭 鐘鼓管弦升降揖讓 巍峨校舍合藏收 ... (僅憑記憶,錯字難免)
2005-01-08
顏真卿祭姪稿
在我的文藝青少年時期,我是頗用心於書法練習的。那時候,中學裏有位精於此道的國文老師,他擔任校內書道會的導師,而我則是書道會的活躍會員。不過,近年由於懶惰的原因,我已疏於練習久矣。但我對書法藝術的欣賞還是比較熱衷的。
最近,因為一個偶然的原故,發現台灣文建會的網頁有一些古代名家書法作品掃描上網,而且都是全幅掃描﹐不是一般的斬件上碟。懷素的自敘帖即為一例。
其中,更有我認為是中華書法的登峰造極之作:顏真卿的祭姪稿(或稱祭姪文稿)。一般評論,此帖氣勢雄渾,正氣凜然。我相信欣賞者不用知道顏真卿是誰,也無須瞭解作品的內容和寫作背景,也應該能從作品中感受到的。
文建會的這個掃描檔,一氣呵成,但卻有點鬆朦的感覺,情況就像翻看大陸以前一些印刷較差的書法出版物一樣。我沒有看過祭姪稿的真跡,但想一幅唐代作品,保留至今,殊不容易。麻紙難免發黃,而墨跡也不可能毫不退色,所以一定的鬆朦感,在所難免。當然,我想在掃描過程中的失真,恐怕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吧。
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在相片掃描和修復方面,出現了一個爭論點,就是求真是否最高,甚至是唯一的原則﹖而求真是求當下的真,還是原本的真:在處理泛黃的老照片時,是否容許利用科技,掃描並修復成一張近乎新的照片?
當然,這類爭論是不會有結果,也無須有結果的。基本上,就是各師各法吧。
對於這幅顏真卿的祭姪稿掃描,是否也可以利用相片修復的方法處理?我的意見是,經過高水平的修復後,對作品的網上欣賞是會有所幫助的。
可惜,我對相片修復技術只知皮毛,但還是作了以下的嘗試(底色較淺,筆跡較出),不知讀者有何意見?
(姪=侄,祭姪稿又作祭侄稿)
最近,因為一個偶然的原故,發現台灣文建會的網頁有一些古代名家書法作品掃描上網,而且都是全幅掃描﹐不是一般的斬件上碟。懷素的自敘帖即為一例。
其中,更有我認為是中華書法的登峰造極之作:顏真卿的祭姪稿(或稱祭姪文稿)。一般評論,此帖氣勢雄渾,正氣凜然。我相信欣賞者不用知道顏真卿是誰,也無須瞭解作品的內容和寫作背景,也應該能從作品中感受到的。
文建會的這個掃描檔,一氣呵成,但卻有點鬆朦的感覺,情況就像翻看大陸以前一些印刷較差的書法出版物一樣。我沒有看過祭姪稿的真跡,但想一幅唐代作品,保留至今,殊不容易。麻紙難免發黃,而墨跡也不可能毫不退色,所以一定的鬆朦感,在所難免。當然,我想在掃描過程中的失真,恐怕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吧。
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在相片掃描和修復方面,出現了一個爭論點,就是求真是否最高,甚至是唯一的原則﹖而求真是求當下的真,還是原本的真:在處理泛黃的老照片時,是否容許利用科技,掃描並修復成一張近乎新的照片?
當然,這類爭論是不會有結果,也無須有結果的。基本上,就是各師各法吧。
對於這幅顏真卿的祭姪稿掃描,是否也可以利用相片修復的方法處理?我的意見是,經過高水平的修復後,對作品的網上欣賞是會有所幫助的。
可惜,我對相片修復技術只知皮毛,但還是作了以下的嘗試(底色較淺,筆跡較出),不知讀者有何意見?
(姪=侄,祭姪稿又作祭侄稿)
2005-01-07
The struggle of the champions
China wants to build world-class companies. Can it succeed? (The Economist, 6/1/05)
2005-01-04
He's their man
"I don't think he [Leonard Cohen] plans on performing any more, and now he doesn't have to because we're doing it."
Thus said Hal Willner, organiser of Came So Far For Beauty, an all-star concert tribute to Leonard Cohen's music, to be performed for 3 nights in late January as part of the Sydney Festival.
One interesting thing is, the Age article also says that Kate McGarrigle (of Kate & Anna McGarrigle) "grew up in the same city as Cohen, even attended the same university, but didn't come to appreciate his music until she and Anna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cert." Frankly,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I heard of these sisters. But then I remembered having listened to a Linda Ronstadt & Emmylou Harris version of Sisters of Mercy (Western Wall | The Tucson Sessions, 1999) just an hour ago. When I looked at the liner notes, I found out that the sisters did backing vocal for this song! What a small world.
Thus said Hal Willner, organiser of Came So Far For Beauty, an all-star concert tribute to Leonard Cohen's music, to be performed for 3 nights in late January as part of the Sydney Festival.
One interesting thing is, the Age article also says that Kate McGarrigle (of Kate & Anna McGarrigle) "grew up in the same city as Cohen, even attended the same university, but didn't come to appreciate his music until she and Anna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cert." Frankly,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I heard of these sisters. But then I remembered having listened to a Linda Ronstadt & Emmylou Harris version of Sisters of Mercy (Western Wall | The Tucson Sessions, 1999) just an hour ago. When I looked at the liner notes, I found out that the sisters did backing vocal for this song! What a small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