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0

We believe in ...

Special Nielsen Poll: Faith in Australia 2009

We believe in miracles, and UFOs

Our faith today

Faith sometimes divides us, but that's OK

Survey shows religion still has the numbers

(all from Sydney Morning Herald, 09-12-19)

So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we also believe in this, our miraculous Saint Mary:

The Vatican last night cleared the way for Mary MacKillop to become Australia's first saint by endorsing her second miracle.

The Congregation of the Causes of Saints issued a papal decree about 11.30pm Sydney time recognising the miracle - the complete and permanent cure of a Hunter Valley woman of inoperable lung cancer and secondary cancer of the brain.

MacKillop, who died in 1909, was an educator of the poor. She co-founded a religious order, the Sisters of St Joseph of the Sacred Heart, which has 1000 nuns and a central chapel in North Sydney today.

She was beatified in 1995 after the recognition of her first miracle - the cure in 1961 of a woman with leukaemia who prayed for the nun's intercession. Since then MacKillop, the daughter of Scottish immigrants, has developed a large following and has been credited with intercession in many high-profile medical cases.

(Our Mother Mary: a model for the world, SMH 09-12-20)

2009-12-19

【09信越北陸】 小布施 除了栗子還是栗子?

栗子之鄉小布施離長野市不遠,乘長野電鐵半小時左右即達。鐵路沿途看到的不是栗子樹,而是密密麻麻,看似伸手可及的信州蘋果樹。

說小布施除了栗子還是栗子不算誇張。滿街都是賣栗子的名店老店(每間又都有總店和幾間分店),而一車一車的本地遊客看來亦旨在購買栗子手信。

桜井甘精堂的栗子飯和栗子罐頭


小布施堂 | 栗木鋪成的小徑

小布施除了栗子,其實還有葛飾北齋(可參觀北齋館和岩松院本堂天花上的鳳凰圖)。下圖為北齋怒濤水溝蓋。


若能避開遊人潮,你會發現小布施是個古雅閑適充滿“小資”情調的小鎮。小徑信步,閑啖咖啡,不亦樂乎。



東方一片紅 對過去對父親不作過度解讀

谢青桐:储安平,被背叛的遗嘱

就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储望华、殷承宗曾经举办了黄河音乐会。一场文艺晚会,弹奏出《东方红》。 ... 储望华,何许人也?中国著名大右派储安平的儿子。

五十多年前,储望华的父亲储安平,就是在这《东方红》的乐曲声中,“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地消失了。让人不懂的是,在今天,移居海外多年的储望华早已是澳大利亚公民,居住在墨尔本富人聚居区。既没有政治压力,也没有生活压力。一个在澳大利亚的文艺演出,为什么要演奏《东方红》?原来,到场的嘉宾有中国的外交官员,储望华特意用一曲《东方红》答谢官员们的捧场,果然卓有成效地取悦了他们。

五十多年了,储望华不去纪念自己的父亲,纪念那让他的父亲名满天下、又付出生命的“党天下”,反而去高歌那置他父亲于死地,置五十多万右派陷入冤狱的《东方红》。

【按:文中所指的音樂會,於2007年,即反右50周年舉行】

老實說,父有父的下場,子有子的立場,見怪不怪。儲望華不是說過,“不刻意對父親作過度的解讀”嗎?(參閱储望华:父亲储安平之死

2009-12-17

超!(II)

孤陋寡聞的我,年中偶然讀了一篇奶仔訪問財經維園伯,大為震驚,寫下超!一文。

我已在文中交代,財經維園伯曹仁超雖大名鼎鼎,但我對投資或投機興趣不大,向來絕少讀曹仁超大文。我在文中沒有交代的是,雖然知道香港有本很受年輕人歡迎的Milk周刊,但一眼都沒看過。

之所以會“大為震驚”,其實是我少見多怪。

昨天在本市圖書館,看到一本叫《Dialogue》的書,一切謎團解開。原來,奶仔叫尼(Gary),在奶周有個Dialogue專欄,專門訪問“上一代”名人。《Dialogue》乃該專欄的結集書。

尼(Gary)的奶仔式提問,原來是他一貫特色,不過書內個個名人一本正經,有點像導師答學生問(根本沒有嚴格意義的dialogue),不像曹伯的恃老賣老口水四濺,整本書讀下來感覺重復而沉悶。

----------

其實,呂大樂對香港勞工階層素有研究,不知何解在寫《四代香港人》時,卻完全忽略了第二代的非中產部分(亦即大部分),致令全書都在談論香港中產戰後嬰兒世代及他們的父母和子女。個人認為這是該書的大缺點。

- 曾堯角落:第四代香港人,不過是第二代的子女?
- 曾堯角落:東方之珠的迷信

《Dialogue》的問題更為嚴重(亦更為膚淺)。作者對上一代/下一代對照分析顯然甚感興趣,但是,專欄最初訪問的二十人,幾乎清一色是上一代的潮流文化界大人物,著眼點非常偏頗。(這種偏視,不是尼(Gary)獨有,我在東方之珠的迷信中亦如是批評黃雅麗)

2009-12-15

Paul Samuelson(薩繆爾森)與張培剛


薩繆爾森也許不知道,當年他年輕有為,拿到1946-1947年度最佳論文和「大衛·威爾士獎」的時候,另外一位獲獎人,居然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國人,他的名字叫做張培剛。在美國,「大衛·威爾士獎」歷來有小諾貝爾獎之稱,幾乎所有獲得這個獎項的學者,日後必定成為學術巨擘。可惜的是,中國人張培剛1949年回到中國之後,旋即被發配為某高校的基建工作人員,一輩子再也與經濟學研究無緣,而薩繆爾森在美國,卻左右逢源,才華橫溢,各項學術成就汗牛充棟。他不僅是美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不僅深深影響了美國經濟,而且正在影響著這個世界幾乎所有的經濟學人。

Samuelson的那篇得獎博士論文後來成了他的開創性著作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那張培剛,究竟何許人?

- 百度百科:張培剛

1934年武漢大學經濟學本科畢業;
1941年考取清華庚款留美公費生;
1941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並於一年後轉入文理學院研究生院攻讀經濟學學位;
194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1946年張培剛回國,擔任母校武漢大學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7年,他的博士論文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農業與工業化)獲得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學經濟學專業最佳論文獎,並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科最高榮譽獎——「大衛·威爾士獎」,張老也成為目前為止亞洲惟一獲此殊榮的人
1951年秋至次年夏在北京中央馬列學院學習;
1953年調華中工學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任建院籌備委員會委員兼基建辦公室主任;

其後,套用大陸官方用語,張培剛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長年與專業無緣。文革結束後,1913年生的張培剛暮年重新被起用,在華中理工大學(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成立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關於張培剛在“新中國”的經歷,可參考發展經濟學之父張培剛:85歲當博導張培剛,斷裂的人生
(請用Pei-Kang Chang搜尋關於張培剛的英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