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6

Sydney Canberra 小旅行

上月底,到Sydney和Canberra玩了幾天。回想1991年,我離開香港,移民澳洲,定居Canberra,當了差不多6年公務員。1996年返港工作幾年,2004年再跟香江告別,到Brisbane過退休生活至今。

出發前才驚覺,原來1998年曾到過Sydney和Canberra一趟,有舊相片為證,駕車途中還在Blue Mountains/Jenolan Caves住了一晚。但到底為何離開僅僅兩年,又從香港坐長途飛機去這兩個城市,到現在還未能想起來。

這次Sydney之旅,跟過往有點不同,既不自駕(所以沒去比較遠的景點),也不是留在市中心範圍,而是乘公共交通工具到處闖蕩。那幾天天氣大好,原來對Sydney好感不多的我覺得對她改觀了。

下半場,租車自駕往Canberra,重遊舊地,重訪舊友。南下時,走比較無聊但快捷的高速公路,北上返回Sydney機場離開時,改走海岸公路,在不同景點略作停留。


(點擊照片觀看Google Photos相簿)

Sydney


Canberra

------------------------------

(相簿 Picasa flash slideshow)

Sydney


Canberra

2016-05-14

中國中產困局

慕容雪村:中國中產階級的焦慮
中產階層的焦慮或許會讓外逃中的資本加速外逃,讓這個孤獨的政府更加孤獨,卻幾乎不可能帶來什麼本質性的變化。 
這是最重要的問題:太多中產階級受益於當前的體制。近期高盛的一份報告顯示,有將近半數的城市中產都是政府職員或國企員工。他們的焦慮最終指向一個他們不可能撼動的事物:他們自身。我認識的人大都懷有這種"認識上的焦慮"。他們知道,自己生活中的種種不適和不安大都指向這個一黨獨裁的政治制度,但同時他們也知道,正是這個制度給他們提供了體面的生活和優厚的待遇。 
我的一位朋友可以算是真正的成功人士。和很多人一樣,他住在大城市,有著體面的職業、穩定的收入和寬敞舒適的公寓。他不喜歡共產黨,對中國的政治制度有諸多抱怨,卻不願意看到任何制度性的改變。 
"民主是個好東西,"大約一年之前,他這樣告訴我,"但我卻不想活著見到它"。

------------------------------

中國的中產階級屬既得利益者,對政府雖諸多抱怨,卻不願意看到任何制度性的改變,認為民主是好東西,卻不想活著見其實現。

香港中產心態亦如此!

那麼,面對中國/香港的中產者,若問:對於社會上努力爭取制度改革/民主參政的人們,你有什麼看法?

答案極有可能是:呸,一幫搞事分子,唯恐天下不亂!

2016-04-14

側看新加坡李家爭吵

李瑋玲指責兄長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對濫用職權無所顧忌,在李光耀去世僅一年後就搞出這麼個紀念名堂來... 假若當局就是想弄出個朝廷來的話,我作為李光耀的女兒,絕不允許李光耀的名字被一個不孝之子玷污。」(原文:"has no qualms abusing his power to have a commemoration just one year after LKY died... if the power that be wants to establish a dynasty, LKY's daughter will not allow LKY's name to be sullied by a dishonourable son."),李顯龍發表聲明回應,認為妹妹的指稱「完全不屬實」。

對於這段擺上檯面的李家爭吵,大家應已讀過相關報導,了解來龍去脈:

- BBC: 李家兄妹爭吵引發新加坡反思紀念李光耀 | Lee family spat fuels Singapore debate on founder's legacy
- mothership.sg: ST’s decision not to publish Lee Wei Ling’s commentary escalates into family feud
- Channel News Asia: Lee Wei Ling's accusations 'completely untrue': PM Lee
- 多維新聞/曹鳴:李顯龍兄妹內訌 新加坡如何續寫傳奇
- The Independent Singapore: “I always try to stick by the truth,” Lee Wei Ling


不出所料的話,李家爭吵應已到此為止,李顯龍想來不會依過往李光耀父子對其他個人或媒體指控/暗示「新加坡成為李家皇朝」的強硬慣例,通過新加坡司法制度控訴妹妹吧,而李瑋玲既已把心中鬱結爆發隨後將原文刪掉,估計也會收手。誰是誰非,大家自有看法。

不過,我覺得從側面觀看,也頗有趣。

大家都知道,李光耀信奉優生學,那麼龍生龍,一代偉人之子當然又是一代偉人,是否這個原因令他深信只有顯龍才配當他以後的新加坡總理(雖然結果勉強加插了一位過場的作棟)?

今天,李光耀已然去世,而六十過外屆退役之年的李顯龍,心底裡究竟怎麼看他父親李光耀當年一意扶植他成為新加坡“dynasty”(借用李瑋玲的字眼)下任領導人的呢?

都說,李顯龍全靠自己的實力,通過新加坡「任人唯賢」(meritocracy)制度登上總理之位,而太太何晶恰好也同樣地通過這新加坡優良制度掌管淡馬錫控股,夫妻掌控新加坡政治經濟命脈。

李顯龍的政治人生,看似成功,然而,代價還是要付出的。他任內穩健有餘建樹不足,任何人提到李顯龍,永遠不會忘記他是一代偉人李光耀之子。或許本身極有才華不靠父蔭今天也能在其他領域成為一代偉人的顯龍只能永遠是光耀之子,活在光耀光環的陰影下。不管他喜歡與否,現實如此。

今天的新加坡畢竟不是金家朝鮮,所謂“dynasty”及其延續言過其實,不是一人的意願就能推動,即便這“一人”是李顯龍。

把目光拉遠的話,李顯龍不過也只是過場人物,新加坡的後李光耀年代才剛開始...

2016-04-13

爵士小號手 Ibrahim Maalouf

我在上文(時代的噪音: Julian Barnes 寫 Shostakovich)末段轉貼一段二次創作視頻:Beyonce隨著Shostakovich的第十交響曲起舞!

這當然只是搞笑。本文要介紹的是爵士小號手Ibrahim Maalouf。不過,為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還是先從Beyonce說起吧。

話說,Ibrahim Maalouf曾將Beyonce的Run The World (Girls)改編成爵士小號作品,並拍成故事MTV,背景是種族隔離的未來法國:

(音樂部分從1:15開始)


Beyonce原曲

不過,想了解一般吹奏原創作品的Ibrahim Maalouf的真正實力和創作源流的話,請看他的Beirut和Kalthoum - Introduction(Maalouf是黎巴嫩裔法國人):

Beirut MTV


精彩現場版

Kalthoum - Introduction

精彩現場版


- Allmusic: Ibrahim Maalouf
- YouTube: Ibrahim Maalouf Official

2016-04-12

時代的噪音: Julian Barnes 寫 Shostakovich

Julian Barnes最新作品
The Noise of Time / 時代的噪音
屬傳記式小說
寫Dmitri Shostakovich(蕭士塔高維契)

中文讀者對文化人在中共政權下
如何「活著」的故事可能耳熟能詳
一般西方讀者對蘇聯極權統治下的文化人
認識估計不太多,且只限於抗爭者/受害者

蕭士塔高維契是文學小說好題材
他一生在蘇聯度過
作為古典音樂作曲家,名滿國際
可他既非抗爭者,又不主動攀附權貴
曾被打壓,作品無處發表,朋友避之則吉
後來平反,寫出更多一流作品
且加入共產黨,當黨內音樂界要職
為蘇聯說好話,譴責抗爭者/流亡者

蕭士塔高維契,就是這麼一個充滿矛盾的人
是個音樂天分特高的懦夫?
還是常在作品或言行間偷放諷刺的異議者?
人言人殊,事實神話難分

Barnes寫Shostakovich
重點不在故事性,不在劇情張力
只在人性複雜的描繪,值得推薦
(但不要期望跟The Sense of an Ending相似的閱讀經驗

要批評的話,我得說
個人偏愛小說以情節/對白推動,讀者自行體會
不太喜歡作者做過多議論/解說

----------------------------------------

事實神話難分:

1936年,Shostakovich因Lady Macbeth of Mtsensk受批判(muddle instead of music)打壓,第二年底,交出第五交響曲,極受好評。向來一直有個說法,Shostakovich把樂曲題為"a Soviet artist's creative response to just criticism",向官方示好謀求翻身。在Julian Barnes的傳記小說中,他指出這句子其實來自一位傳媒人,不過Shotakovich本人也從沒否認就是了。
The Noise of Time: The Fifth Symphony's success was instant and universal. Such a sudden phenomenon was accordingly analysed by Party bureaucrats and tame musicologists, who came up with an official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to assist the Soviet public's understanding. They called his Fifth 'an optimistic tragedy'.


----------------------------------------

我的古典音樂藏碟不算多,他倒佔了不少:幾張(包括他自己彈奏的)鋼琴曲,Piano Trio 2,String Quartets 2 3 7 8 12,Violin concertos 1 2,Cello concertos 1 2。Symphonies則只有5 10 15。

Shostakovich的作品雖非前衛無調,但對一般古典音樂愛好者而言不易親近,頗為「難啃」。


但他也寫過不少電影配樂,如以下來自Gadfly的Romance就很悅耳:


Waltz No.2就更平易近人了,連Andre Rieu(和他的一眾粉絲)都喜歡呢! :-)


這位youtuber太有才了!這樣推廣蕭郎「難啃」交響曲就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