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則銷毀買不去的好書的報導,引發不少討論。
我只是讀者,對出版/書店行業不太認識。不過,就我所知,書作為印刷品,在買不去不能長久存倉的情況下,紙漿化(pulping)這種銷毀/重生(紙張-紙漿-紙張)做法全球普遍。新書天天出版,店鋪書架位置寶貴,不可能長期留給銷情欠佳的過氣新書。
為了滿足不可能準確預知的需求,書的印量高於最終銷量,難以避免。通過較多次印刷但較低印量,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剩餘供應,但又有成本考量。
在書店不是買斷,最終可以退書給出版商的市場,真正需求更難估量,剩餘供應更嚴重。銷毀/紙漿化多數在出版商那邊進行,但有時也會在大型書店那邊代辦(退回書皮證明數量)。或許等到將來實體書退出舞台,絕大部分讀者讀電子書時,銷毀書籍這做法才會消失。
說起來,書從售賣/寄賣到庫存/銷毀,其實很多時候還會經過另一階段,不過,這在中文書市場似乎並不常見,那就是所謂的滯銷書(remaindered books)書店。出版商將滯銷書賤價賣給這些專門書店售賣,收回一定成本。譬如在澳洲,這類滯銷書書店幾乎在每個大中型商場都有一家。從前出版商/書店會在書頁上劃上大條紋以資識別(防止再度流向一般書店),不過這做法近年似已不再流行。
--- 臉書討論 ---
2017-10-09
芳華
得承認,因資質和性格,沉迷網上廢短帖後,書已幾乎不讀。
聽說電影芳華出事,未能在大陸國慶檔期推出。我八卦,網上又輕易找到嚴歌苓那不太長的原著,於是拿來翻看。不料還是卡在瓶頸,不想讀下去,幸好昨晚用上很管用的招式,在臉書公告天下我正讀芳華,給自己壓力,不能讓半途而廢惡習戰勝。終於讀完了!
據說電影芳華出事的原因,跟中越戰有關。不過書中這部分只輕輕帶過,除非電影大幅改編原著,否則中越戰這所謂敏感題材應該不是死因。
芳華跟我之前讀的,格非的望春風,有幾分相近。故事幾位主人翁都是在六七十年代長大(芳華的主要場景是文革後期某文工團),並隨著時代大潮活到二十一世紀。年輕歲月的部分,都不強調外在政治環境的苦難,反倒是讓人覺得,魯迅筆下的國民,其德行從沒改變過,一直那個老樣子。不過,不管當年經歷如何,這批人後來都變成盛世中國可有可無的多餘人。
另外,兩部小說都涉及男與女,兜兜轉轉,風燭殘年才走在一起。
所以,要說電影出事,從原著猜度,應該是不合國情地刻畫人的猜忌盤算卑微渾噩。
(後來看了幾段電影預告,感覺跟原著相去頗遠,故事集中文工團和上戰場,不見提及主角們往後歲月,而且風格極度唯美化。當然,預告片跟電影不能等同)
------------------------------
電影《芳華》與嚴歌苓原著小說的8個不同一文,點出小說與電影的八處分別,其中第一點我覺得最重要:
於是,可以證實,預告片的極度唯美化,跟電影整體風格相符。小說則完全不是這回事。
在此不妨抄書一小段:
聽說電影芳華出事,未能在大陸國慶檔期推出。我八卦,網上又輕易找到嚴歌苓那不太長的原著,於是拿來翻看。不料還是卡在瓶頸,不想讀下去,幸好昨晚用上很管用的招式,在臉書公告天下我正讀芳華,給自己壓力,不能讓半途而廢惡習戰勝。終於讀完了!
據說電影芳華出事的原因,跟中越戰有關。不過書中這部分只輕輕帶過,除非電影大幅改編原著,否則中越戰這所謂敏感題材應該不是死因。
芳華跟我之前讀的,格非的望春風,有幾分相近。故事幾位主人翁都是在六七十年代長大(芳華的主要場景是文革後期某文工團),並隨著時代大潮活到二十一世紀。年輕歲月的部分,都不強調外在政治環境的苦難,反倒是讓人覺得,魯迅筆下的國民,其德行從沒改變過,一直那個老樣子。不過,不管當年經歷如何,這批人後來都變成盛世中國可有可無的多餘人。
另外,兩部小說都涉及男與女,兜兜轉轉,風燭殘年才走在一起。
所以,要說電影出事,從原著猜度,應該是不合國情地刻畫人的猜忌盤算卑微渾噩。
(後來看了幾段電影預告,感覺跟原著相去頗遠,故事集中文工團和上戰場,不見提及主角們往後歲月,而且風格極度唯美化。當然,預告片跟電影不能等同)
------------------------------
電影《芳華》與嚴歌苓原著小說的8個不同一文,點出小說與電影的八處分別,其中第一點我覺得最重要:
1、基調不同:小說以「觸摸事件」為核心,來反思當時環境對人性的壓抑,以及事件發生後劉峰和四個女兵不同的命運走向,電影則更多表現出對集體主義生活中的女兵、男兵群體的浪漫想像,對集體主義的懷戀情緒過於濃郁。小說重點在反思集體主義生活對個體的傷害,對情感的壓抑。電影中男兵、女兵生活化的場景表現,像一個兩小無猜的大觀園,其中隱含的人與人之間的緊張、對立減少了,尤其是小說營造的禁慾主義的氣氛沒有了。
於是,可以證實,預告片的極度唯美化,跟電影整體風格相符。小說則完全不是這回事。
在此不妨抄書一小段:
我們幹嗎那麼對劉峰? ... 其實當時紅樓裡每個人都跟我一樣,自始至終對劉峰的好沒有信服過。就像我一樣,所有人心底都存在著那點兒陰暗,想看到劉峰露餡兒,露出蛛絲馬跡,讓我們至少看到他不比我們好到哪兒去,也有著我們那些小小的無恥和下流 ... 一旦發現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會格外擁擠。我們高不了,我們要靠一個一直高的人低下去來拔高,要靠相互借膽來體味我們的高。為什麼會對劉峰那樣?我們那群可憐蟲,十幾二十歲,都缺乏做人的看家本領,只有在融為集體,相互借膽迫害一個人的時候,才覺得個人強大一點兒。
2017-10-05
2017-10-03
Sydney, Gold Coast 陪玩
八月親戚到訪,一起去過Sydney和Gold Coast。陪玩性質,去的都是去過的必遊景點:
(點擊照片進入Google Photos相簿)
(可利用Google Photos的slideshow功能觀看)
Sydney
Gold Coast & Brisbane
(可利用Google Photos的slideshow功能觀看)
Sydney
Gold Coast & Brisbane
Labels:
旅遊 Travel,
照相 Photos,
澳洲 Aus,
澳洲生活 Aussie life,
Brisbane,
Gold Coast,
Sydney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