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life 人生」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life 人生」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7-04-28

紅樓夢:超越,不執迷於青春?

我常說,紅學或已走到盡頭,近三四十年再無重大突破。

不過,廣義紅學還是熱鬧得很。其中,近年最具成績的,要算「說紅樓」(一回一回的慢慢地講細細地說)。單就台灣而言,就有蔣勳,有白先勇,有歐麗娟,有朱嘉雯。

蔣勳和白先勇,都是公眾熟知的大師級人馬,他們說紅樓,自然也特別受注目。蔣白兩人對紅樓夢對版本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共同點也很明顯,就是從藝術家/文學家的角度看紅樓夢,且其注目點是「青春」,叛逆的青春生命力!

台大的歐麗娟,我雖然聽得不算太多,總括而言,較從文學研究出發,有別於過往大行其道但現已開到荼蘼的考證研究。

今天看了她這個題為《超越青春與愛情》的演講,很有趣,因為感覺上,她是衝著蔣白而來,是批判過份強調青春的讀紅態度。

演講不過二十多分鐘,而且思路清晰音韻動聽,大家去細味她的觀點吧。


演講的結語部分:
青春,它是漫漫人生,啟航的第一站。當我們迷戀企圖駐留青春時,也可能是變相的在歧視生命?深刻的靈魂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會不請自來,要擁有靈魂,是要很刻苦努力的。紅樓夢裡,大家耳熟能詳的這些少男少女們,他們都在成長,不一味的讚頌青春,而限縮了生命的全景。


個人認為,她的成長論不無道理,但拿來研究文學作品,特別是紅樓夢,問題太大了。她舉寶玉黛玉的「成長儀式」頗牽強。人當然會成長,會糾正過往某些幼稚行為,但憑此斷言寶黛告別青春放棄過往堅持,說不過去。而寶釵的過早成長,作者並非以稱許的態度寫的。

可能她對蔣白等人過份強調青春説不以為然,但又走到另一極端。歐在這演講中顯得保守世故,站在「世事洞明人情練達」那一邊。

2016-09-22

第4000篇

這是曾堯角落第4000篇廢文
曾堯角落生於2003年初
blog齡13歲多
平均每年300篇左右
質和量近年均有下降趨勢
它早年是我的唯一寫作園地
隨著文字欲日漸減弱
超廢文/簡單連結一般轉在臉書發帖
覺得有修改/整理價值的
才在這邊加工上傳
展望將來幾乎可以肯定
不會有第5000篇感言了

2014-08-26

The Last Knit



曾子曰:早剪那條巾/根,煩惱不纏身 :-)




文字解說版

2014-08-05

偽離地中產生活之貪圖免費飲食娛樂招待


免費電影預演看過一定數目,但提供香檳法點雪糕和贈品袋的,該是第一次有幸遇上。

蟻民如我受寵若驚(右圖)。

電影叫The Hundred-Foot Journey, Helen Mirren領銜,乃關於(法國印度)廚藝與文化衝擊的輕喜劇。

--------------------

看似中產生活,實則不過貪圖免費飲食娛樂招待。

滴酒不沾的我,喝了香檳,確實有點離地。

2014-07-30

Fullalove!

這幾天都在看英聯邦運動會的游泳項目。

看到她名字那刻,幾乎忘掉活在一地仇恨的世界



I love her ... name !!!

2014-01-22

北京胡同歷“險”記

話說某年到北京出差,晚上一個人外出逛街吃飯(還被三位“可憐母女”騙財,但沒騙色),大概十點左右,打的回酒店。

車隨即駛進黑森森的胡同區。窄窄的路,只偶爾看到一兩盞燈,或幾個抽煙談天的人。我向來膽子大,最初不以為意,慢慢的,忽然湧上一陣寒意:要是此時停車行劫,不但死定,且無人知我下場...

但,對我來說,表示對別人的不信任,且示弱,實在辦不來...

也不知過了多少時間,我認輸了,小聲問師傅究竟我們現在哪。師傅聽了,好像很受傷害似的,對我說,拐胡同,是為你省錢啊,誰知你懷疑我!

就在那時,車子轉出光明所在,酒店就在不遠處。


2013-11-13

阿部定與失樂園

讀果子離《阿部定與感官世界》。文中提到,茂呂美耶認為阿部定「純粹以罪行表達愛情深度」,他覺得可待商榷。

最近重讀渡邊淳一的《失樂園》,感受頗深。作者借不倫慾戀中的男女主角對這事件的興趣,大量鋪陳阿部定案的來龍去脈,令我得益不少。在此之前,我對阿部定案及當時政經環境的認識,僅僅來自電影感官世界及相關論述。

《失樂園》中不倫戀男女,因無力(其實主要是無心)應對現實壓力而差點重演阿部定,讀者當可感受 「純粹以罪行表達愛情深度」,看似極端和難解,在癡戀二人世界中實有其「合情合理」之處。

最終,他們選擇了另一條解脫之路:與其各自費力處理家庭社會煩惱,與其面對將來感情轉淡色衰性弱,不如一了百了,雙雙在極樂中離開他們愛得要死的感官世界。

2012-05-18

壽司職人 小野次郎

今天看了David Gelb執導,講述日本傳奇壽司職人小野次郎的紀錄片Jiro Dreams Of Sushi :



不管從事任何行業,必要身心投入,盡力做好,追求職人境界。進步無止境,完美不存在,是故,天天努力,爭取今天比昨天進步,至死方休。

職人境界,對大多數人來說(特別是我這條大懶蟲),太遙不可及,亦似乎完美主義得過火。不過,看到有人真的終生以此為奮鬥目標,即使成就舉世公認,還是孜孜不倦永不言退,實在不能不佩服得五體投地。

(看看壽司界的小野次郎,看看漫畫界的宮崎駿,深深覺得,做大師/職人的親人,特別是承繼衣缽的兒子,痛苦!)


上佳影評:
- 刀筆客:職人的精神,職人的壽司

2012-02-05

不斷拷問自己 是個自暴自棄的人嗎

近期的重大音樂發現!是這樣的,看罷電影《人間失格》,到YouTube找預告片,留作寫觀後感時用。偶遇一首Metis唱的同名歌。我不留心日本流行音樂,不知Metis是誰,不知歌乃去年二月推出,更不知在隨後的災難中起過勵志作用。

歌名雖也叫《人間失格》,但詞意激勵而不頹廢。不斷拷問自己,是個自暴自棄的人嗎?不管對人對事對明天總往壞處看嗎?



歌詞(取自西沙以西:Metis的《人間失格》歌詞翻譯

已經回不來的那一日的青春 自己比什麼都要重要
連痛苦的朋友都拯救不了的人 失去了做人的資格
跌倒的腳步旁 垂頭盛開著不起眼的花
正因為被各種各樣的人踩過 才一定能變得更堅強吧
支配別人那樣的事情 能夠讓自己顯得很偉大麼?
你的庭院裡盛開的花朵寬宏大量麼 你的心裡也能一直開有那樣的花麼

你沒有忘記眼淚麼 沒有逃避重要的事情麼
沒有對自己說過謊麼 沒有過於習慣放棄這件事了麼
想哭的時候就哭吧 想叫喊的時候就叫喊吧
這樣一定會好的……是你的話一定會好的
一切都會好的……一定都會好的
明天又會是新的了

相互信任這樣的事情 聽起來很輕而易舉
相互理解這樣的詞語 大概也只是無意義的說起
人總是懦弱地生存著 也是去尋找看不見的幸福的旅人
過去仍舊黑暗也無所謂 有了你的笑容就有了明天
嘲笑別人的過錯 責備別人就是你的全部了麼
你還喜歡天空上的彩虹麼 你還能從心裡說出「喜歡」這個詞麼

你沒有忘記眼淚麼 沒有逃避重要的事情麼
沒有對自己說過謊麼 沒有過於習慣放棄這件事了麼
想哭的時候就哭吧 想叫喊的時候就叫喊吧
這樣一定會好的……是你的話一定會好的
一切都會好的……一定都會好的
明天又會是新的了

你沒有後悔過麼
沒有忘記以前的夢想麼
沒有偏離自己的道路麼
沒有向後退麼
你重視家人了麼
說過感謝了麼
至今仍舊愛著誰麼
沒有為重要的人流過眼淚麼
沒有浪費過麼
沒有奢侈過麼
已經能夠不抽煙了麼
還不能輕鬆地生活麼
已經不想作為人了麼
已經放棄人生了麼
活著這件事還是很好的
現在是需要著你的
你曾經想起過故鄉麼
能夠堅持打工麼
能有自己的時間麼
談過想哭的戀愛麼

你沒有忘記眼淚麼 沒有逃避重要的事情麼
沒有對自己說過謊麼 沒有過於習慣放棄這件事了麼
想哭的時候就哭吧 想叫喊的時候就叫喊吧
這樣一定會好的……是你的話一定會好的
一切都會好的……一定都會好的
明天又會是新的了

你沒有後悔過麼
沒有忘記以前的夢想麼
沒有偏離自己的道路麼
沒有向後退麼
你重視家人了麼
說過感謝了麼
至今仍舊愛著誰麼
沒有為重要的人流過眼淚麼
沒有浪費過麼
沒有奢侈過麼
已經能夠不抽煙了麼
還不能輕鬆地生活麼
已經不想作為人了麼
已經放棄人生了麼
活著這件事還是很好的
現在是需要著你的
你曾經想起過故鄉麼
能夠堅持打工麼
能有自己的時間麼
談過想哭的戀愛麼
Lalala…

2012-02-02

不願變身蜘蛛俠

上星期,後園勞動時手臂被毒蜘蛛咬了一口,慘叫一聲。過了幾天,傷口倒沒什麼,周圍卻持續紅腫痕癢。

不是辦法,昨天找醫生開抗生素服用。醫生說,5天療程不見好轉的話,恐會變成蜘蛛俠。

關心我的,不用驚慌!吃了一天藥,已不再爬牆遊走,吐絲量亦大減。

2012-01-19

為愛做文章

重讀Alain de Botton的Essays in Love(之前讀美國版,書名叫On Love)。de Botton以一個非常簡單的愛情故事(男遇見女,一見鍾情。女也喜歡他,愛情開展。愛意漸漸消失,不歡,分手,對愛絕望。遇見另一女)為骨架,大做文章,向讀者開講他的人生哲理課。

譬如,開首一章,男在機上偶然跟坐在他旁邊的她攀談,一見鍾情。這一章題為Romantic Fatalism,意思是,你遇見並愛上一個人,定會認為這愛是必然的獨特的而非偶然的或隨機的,因此,你必會認為兩人相遇是一種“注定”。可不是嗎,若相識只是偶然,這愛有何足惜?

又譬如,原來女的也喜歡他,並留他在家中過夜。愛做過以後,男的馬克思病發作,無理取鬧,引發第一次爭吵。這一章,題為Marxism。馬克思(不是Karl,是Groucho)說過那傳誦千古,道盡男人心態的名句:I don't care to belong to any club that will have me as a member(我不屑加入任何肯接納我為會員的俱樂部)。

前面不是說過,男遇見女,一見鍾情嗎?男的心七上八落,不知女的態度如何。她那麼好,會喜歡我這種人嗎?大家見面,我應該以何種面貌對應,以取得她的歡心?

哈,原來女的也喜歡他,並留他在家中過夜。即是說,這俱樂部,原來歡迎他加入為會員。但,連我這種人都願意接納為會員,這俱樂部有甚麼大不了,那值得申請成為會員?! ......

Alain de Botton,還是早期的好。

- Alain de Botton官網
- Essays in Love節錄

--------------------

聽文筆口才俱佳的Alain de Botton講高智版無神論

2011-11-19

後現代的村上春樹從楊照筆下「通過」

亂談幾句楊照《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的讀後感。

- 2008年,楊照在誠品講堂中分析導讀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用他自己的話說,「除了大家原本輕易可以看到的那條幻化光彩的大街之外,我們繞進一家擺滿希臘神話與悲劇的店舖,一家卡夫卡作品專門店,一家由大江健三郎的文學心靈組構起來,似夢似真的幽微四國森林,以及一家以村上過去小說作品打造的紀念品舖,看看這樣的遊逛能產生什麼樣對於《海邊的卡夫卡》不同的閱讀經驗。」

- 本書以那課程為基礎整補,前面加入一篇總序,後面附上他的其他村上研究短文。從序清楚可見,出版此書的目的,不單只為談村上春樹的一部小說,而是進而全面分析村上春樹的小說藝術。更確切地說,他要找出村上春樹的小說的深層意義。

- 一邊讀此書,一邊冷汗直流。真的,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理解力弱,眼界不高,讀了幾乎白讀,從此再不敢說自己看過大部分村上春樹的作品了。楊照讀得通,讀得透,不單能從村上不同小說間互相參照,也對一些村上作品或明或暗引用的典故瞭如指掌。

- 這書,我在自己的aNobii書櫃中罕有地給了5顆星!

- 不過,在我眼中,這麼一部絕佳好書,其實只是很成功地分析了村上春樹的某一方面。這可能是個主要方面,甚或最重要的方面,但絕對不是全貌。

- 此話怎說?先引幾段楊照在序中對村上春樹的總結:

二十年讀下來,我很確定:村上春樹是個死心眼的小說家。不管他寫什麼樣的小說題材,一旦被他寫了,那小說就帶有濃厚的「成長小說」性質。不過,他寫的,不是少年如何在社會中成長,懂得如何活在社會裡;毋寧是少年如何對抗社會而成長,認知自己的夢想,以及願意為這夢想承擔責任、付出代價。

所以他的小說裡,會一直出現「勇氣」、「強悍」這樣的字眼。 ... 這種勇氣、強悍的追求,是成長的關鍵,村上春樹如是堅持,而且堅持:這種勇氣、強悍的追求,是人生唯一最重要的事,至少是小說碰觸人生唯一最重要的主題。

村上春樹真正創造的奇觀,不是那些幾百萬幾千萬的銷售數字,而是不懈、不停地書寫了三十年成長奮鬥經驗,始終在少年與成人的邊境上徘徊,拒絕正式進入成人的領域,一個執迷於要勇敢、強悍活著的永遠的少年。

- 讀過此書,或聽過講堂的都會有很深印象:楊照從《海邊的卡夫卡》入手,通過分析希臘神話(特別是伊底帕斯)中人對抗命運,既無可奈何又明知不可而為之的悲劇精神,和卡夫卡與大江健三郎如何從文學探討人生意義,得出這麼一個結論:永遠的少年精神!

- 然而,村上春樹30年來,真的一直在寫「永遠的少年精神」嗎?既好像是這樣,至少是好像越來越這樣,但又並不完全如此。從《聽風的歌》的「我」,到《挪威的森林》的渡邊,跟「永遠的少年精神」,是同一面貌嗎?恐怕不是。

- 關於這點,楊照其實在書中也曾論及。他指出,村上春樹是日本文學的異鄉人,也是日本文學最矚目的後現代作家。村上小說的主角,很多都對任何千奇百怪的人和事覺得無所謂,不驚訝不動心,一切一切,都只在他們身上「通過」。

- 楊照放棄更深入探究村上春樹的後現代性,我猜測,是因為這跟作為公共知識分子講社會擔當的楊照的人生取向相距太遠。自覺或不自覺地,這與「永遠的少年精神」不符的村上春樹另一面,在楊照筆下「通過」了。

2011-11-08

吾軀君體 終作花肥

徇眾要求,再來一首Lee Hazlewood,We All Make The Flowers Grow。 吾軀君體,終作花肥。



Cowards and heroes Listen my friends
If you have money Or nothing to spend
It'll make no difference In a hundred years or so
Sooner or later We all make the little flowers grow

Wise men and fools Two'll get you five
You'll never get Out of this world alive
Don't run and hide It's no use I know
Sooner or later We all make the little flowers grow

Short men and tall men And all the rest
Please don't blame me I didn't start this mess
Some of us stay Some of us go
Sooner or later We all make the little flowers grow



- Lil Mike: We All Make The Little Flowers Grow - R.I.P Lee Hazlewood

2011-09-13

年底台灣日本兩地悠遊

剛訂機票,日本加台灣,各約兩星期:

‎12月5 飛日本
12月8 飛台灣
12月22 離台飛日
1月4 離日歸家

台灣日本兩地悠遊,異地過聖誕新年,兼慶祝好幾個人生里程碑。

2011-08-17

app Dilbert app

無須多介紹。凡在辦公室混過飯吃的,十居其九看過並喜歡Dilbert(呆伯特)漫畫。

一天一劑呆伯特,不夠過癮。

一次一整部呆伯特(例如剛看完的Problem Identified: And You're Probably Not Part of the Solution),又會消化不良。

每次看十多二十篇,剛好。

Dilbert.com就可以了。雖說免費看到飽應該感恩不再奢求,但網站的操作真的很不順手,雜亂東西(自家及外頭廣告啦)又多。

還是iPad上的Dilbert Mobile app 好。我尤其喜歡“Random Dilbert”功能,不依時序,隨機一則一則地看,讓你一次看個夠。

Dilbert.com


看慣呆伯特,對此新聞不會感到意外:職場衰人收入較多

2011-08-13

先把對方當好人看待

臉書上讀到洪蘭的《多記好事》,我寫:

說的太好了。我一生都在努力朝向這種境界。

這句尤其好:英文有句話 "give the benefit of doubt",當不確定時,先假設對方沒有惡意。如果能​做到這點,人生的路會平坦許多。

我行將半百,如果說對人生,特別是人際交往,有甚麼體會​的話,就是這麼簡單:先把對方當好人看待,對方真的就會​是好人一個!

下面是跟臉書友的討論:

甲:古代,壞人作惡,壞人安全得很,所以不能不小心,甚至上​街也得帶武器,現代城市生活,真壞人不會隨處走的,要提​防的反而是瘋子、狂徒、醉駕、色魔之類,需要的是另一套​心法,所以過去的一套有點過時了。其實,想下去,你把所​有當作好人或壞人,分別不大的。在大機構打工的日子,最​喜歡跟那些脾氣大、隨時準備開火的那一類人合作,因為他​們大多處事認真,要言不煩,也不用客套,正因為這樣,是​可靠的合作對象,反而那些笑面迎人的,可要小心。其實,​把所有人當作壞人處理,甚為方便。

我:其實,真真正正的壞人,臭脾氣,瘋子,狂徒等等並不常見​。大部分看來使壞的人,他們不過只為自保。在人際交往中​,這些人都在等待訊息。只要能從對方接收正面訊息,他們​大都會以善回待。所以,“當不確定時,先假設對方沒有惡​意”乃最能夠不被惡意打擊的處世方式。

乙:在下研習特殊心理教育兩年,修 Behavioral Programming 懂 Reinforcement。 但只同意高見一半,對方是否好人,變數太多,非任何主觀​願望可改變[包括當事人自己,但與神意旨無關]。 我江湖規矩是無罪推定,先讓三招;受欺太甚才還拖。[所​以才看’聖經’,讀王明道,聽梁燕城。耶奴近年殺到埋身​才應戰!]

我:能先讓三招,受欺太甚還拖的處境絕無僅有。我始終相信,​執意一招一招又一招欺人者,為數少之又少。

甲:可以說,沒有固定的壞人或好人,要看形勢而定,什麼人也​可以是這一分鐘的好人,下一分鐘的壞人,要用上game​ theory才可能說清楚。

我:不講對應策略,一味待人以善,可能才是game theory中獲取最佳回報的方法。

我:我所說的,當然不是絕對。假設對方沒有惡意,有時真會碰​上惡意入骨的人。只是,先假設對方沒有惡意,對方感受到​這股善意,相應地回待的機會最大,避免了很多因互相猜疑​而自保地互相使壞的情況。

我:ha, i am very simple, often naive

甲:善意循環的道理,只是博奕的去看,下一分鐘準備作惡的人​,這一分鐘一定笑面迎人的了,所以傳統智慧也叫人小心提​防笑面虎,可見洋人的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可能更優選,更文明,或更能令人防不勝防。​傳統惡人,特別重視反撲的力量,也是這道理,既然防不勝​防,那我就只好你來一刀,我必定回敬三刀,沒有這個潛規​則,大家都不安全。現代都市,不時反而忘了這一套,教人​擔心。

乙:世情或分事實與意見: 事實應先確立,意見大可不同。所以六四冇死人或人死後上​天堂下地獄,皆不齒謬論也! 俗家之三倍報仇或’神經’之七倍降災,請看《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甲:街頭智慧其實飽經考驗,絕對是best practice,人家是用血肉教訓換回來的智慧,孔老​二的一套反而未必反而受過考驗,一般來說,人生大道理,​我只聽古惑仔和生意人說的,讀書人的一套,信不過的(況​且陳陳相因的多,很多不經大腦)(讀書人大多不用腦,這​是我個人觀察)。中國人缺乏自信,慕古崇古,慣了不用腦,其實教父電影三​集,細味之,勝過讀論語多多。例如,以直報怨?老大,我們作好準備上陣沒有,做事不能​意氣用事。以德報德?老大,人家為什麼以德待你,你想也不想,是否​頭腦簡單一點?

我:我表達力不好。仲尼兄講以X報德。我講的是人與人交往,​往往在尚未知對方如何對你之前,已假設他是惡意,或既有​可能心懷惡意,於是出於自保,先以惡意或處處提防之心待​之。我的人生體會是:先把對方當好人看待,對方真的就會​是好人一個!

甲:我相信大部份人都採用你的方法,我更盲目相信大多數人都​怕作惡,所以不成大問題,你讓他們佔一點小便宜,他們就​會十分開心。商家「騙」人就是利用這個心理。

乙:Till the movie 'Contact' Carl Segan's conflict of Science Facts and Religious Myths, once I believe in this: [there's this story of an old man who sits outside the city gates. A young man comes up to him and says "I'm looking for friendly people and a happy life. Should I enter this city?" The old man replies "Go on in, it's just what you're looking for." Then another man comes up and says "I want to get away from that last place. I was surrounded by bad men, cheats and liars. Should I enter this city?" And the old man says "Stay away. You'll only find the same things here." It doesn't matter where you go; it's the people that ma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