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31

創藝地頭 青文重現?

明天飛香港,逗留一個多星期,無非探親訪友購書覓食。從發哥哥的網誌得知,青文可能已重生,新址可能在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下星期定必往那邊走走,並看看香港將工業廠房改建創藝地頭的成績如何。

發哥哥:青文捲土重來?

JT aka 曾堯 ...



... soon. Stay tuned.



Coming up?
What's up there?
The view.
The view of what? The view of down here? I can see that down here.




Location shooting map of In Bruges, from Toerisme Brugge

2008-08-29

芥川獎得主楊逸寫了一本甚麼書?

中新社(2008-07-15)即時報導:

日本最具權威性的純文學大獎——芥川獎的評審委員會15日晚在東京宣佈,將第139屆芥川獎授予小說《浸著時光的早晨》的作者、旅日華人女作家楊逸。這是華人首次獲此殊榮。

《浸著時光的早晨》描述了一名由中國農村東渡日本的男子在異國他鄉10多年的生活體驗與情感經歷。

中國時報(2008-08-23)的楊逸訪問報導:

楊逸的得獎作品以天安門事件為背景,描述兩個窮苦農村子弟好不容易考進名門大學,卻因思考愛國、民主化問題,隨教授、同學到天安門廣場靜坐。然而民主之夢隨著裝甲車輾過天安門廣場破滅,兩人也被大學退學,人生遭受重大的挫折。

「我今年四十四歲,生長在台灣所經歷不到的非常時代,天安門事件對我的影響和衝擊很大。我當時人在日本,事件過後曾回大陸幾周,目睹當時的風氣,感觸良多。」

「中國忌諱太多,反而會給人們的心裡帶來病態,有些事不應該忌諱,也沒有必要迴避,可以從正視問題當中吸取許多教訓。天安門事件經過這麼長時間大家都會忘記,但是潛意識中會起微妙的作用。它在中國歷史上可能是個悲劇,對我的影響卻是正面積極的。」

得獎後楊逸每天有接受不完的採訪,但中國媒體卻極少著墨,連報導她得獎消息時,都只是輕描淡寫且絕口不提作品的內容。

新京報(2008-07-17)的報導可算是個例外,非“絕口不提”,只是“欲言又止,含糊其辭”:

小說以近20年前中國社會變動為背景,小說跟隨一名中國青年的足迹,講述其在風波前後所遭遇的命運和失落。故事最後,男主人公移民到了日本,但“心中依然保持最初的理想”。

----------

故事大綱(來自RFI的楊逸訪問稿):

作品描写两个黄土高原的两名纯朴青年的心理路程。他们考上西北一所大学后,从初听邓丽君的歌,疑问何以爱国不能爱人,到参加宿舍里的文学沙龙,讨论西方民主,产生中国需要在野党,才能杜绝贪官污吏的意识。89年北京学生的民运风吹到西北的大学,两名青年以爱国热诚投身民运。在六、四北京学生遭遇镇压后,他们情绪低落,在餐厅打闹被捕,随后遭学校开除,沦为民工。其中一人因娶了日本战争孤儿的后裔来到日本,起初反对香港回归,然后发现不少中国人参加民运是为了延长签证,或推销产品,后来他自己也不得不专心谋生养家,最终在反对北京奥运签名时踌躇。

----------

不過,Road to Warphotographer(Patrick Hou)有此高見:

如果将小说内容和获奖与否联系起来,不由得对杨女士的获奖经历感叹一番。《浸着时光的早晨》写的是农村出生的一名中国男子参与了89年的学潮,然后东渡日本,他和其他中国人在此后十几年的生活中所体验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在日本、在西方,“天安门”、“民主”、“人权”永远是话题制造者,只要随便将中国人在世界上、在西方社会获得过的奖项进行一些比较,就会发现其中不少与上述关键词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然西方国家直接批评中国的发展、人权可能会让它们背上“干涉内政 ”的黑锅,那么为“主动”提及这些内容的中国人颁奖,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间接指责的方式。反观杨女士去年未获奖的小说《小王》,其内容涉及到了日本农村社会男性普遍面临“缺女人”、不得不通过国际婚姻到中国“找媳妇”,而中国媳妇到了日本之后由于文化、生活差异造成痛苦局面的情况,也算是不大不小的揭了日本的一个短处,没获奖也是“情理之中”。

楊逸得獎是否有日本間接指責中國的潛在動機,各有說法(能自由地提出看法倒是好事),但據張石的引述,評審過程是這樣的:

在後來的投票中楊逸的《滲透了時間的早晨》得到了多數票,和其他的作品拉開了距離,但是圍繞著這部作品,評選委員們也進行了非常激烈的爭論, ... 有人認為絕對應該獲獎,也有人認為不該獲獎,雖然大家都認為這部在語言表現上比上部作品有很大進步,但是反對的意見認為:這部作品難以向《小王》那樣引起共鳴,而且所寫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缺少魅力,同時在這部8萬多字的小說裏,處理如此的長篇小說的素材,讓人感到有很多不足之處。

而贊成的人認為:這部作品的可讀性很強,也很吸引人。作者清楚地知道他要寫什麼,這裡存在著不超越國境就無法寫出的內容。評審委員之一、作家高木信子說:我在這部作品中體驗了40年前我所體驗過的熱情,它使我活生生地體驗到了那人在拼命地活著的時候觸手可及的新鮮度,尤其是作品中那些從事飲食業的人們,他們活著、吃飯、爭論、變節、遭受挫折,但是仍然要活下去,這直接而觸手可及的感覺是生動而新鮮的。

雖然天安門事件這一政治事件被寫入作品中,但是這基本上是一個中國男性的“個人史”,圍繞這個男性和他周圍的人們完成的一個人20年間的“個人史”,而我們日本人的大多數,雖然也經歷了應該寫出如此的“個人史”的20年,但是卻沒有出現這樣精彩的“個人史”,。

最後,8名評選委員進行“決戰投票”,楊逸的《浸透時光的早晨》贏得了5票的多數,“風沙吹盡始到金”,終奪“芥川獎”桂冠。

瘋話又一則

計我話,倫敦奧運咪即係雪梨奧運,大型運動會之嘛!

2008-08-28

第四代香港人,不過是第二代的子女?

學弟Stannum告知,更年輕的學弟Justin寫過幾篇《四代香港人》的讀後感。

Justin說,呂大樂“眼中的第四代,描寫的對象大概是他的兒子和學生”,“關於他對第四世代的理解,我只覺得他只是從父親的角度去看我們這一代,他指出社會上覺得這一代人的問題很大程度要歸咎於家長們,是一眾年長的對我們失去信心。但是,他沒有從第四代人的角度,去理解這一代人的處境和擔憂”。

不錯,此書標題雖為《四代香港人》,分析重點(或更準確地說批判重點)其實只在香港一代人中的一群 - 香港中產戰後嬰兒世代 - 即書中界定的第二代的中產部分。第一代,是他們的父母(上一代),第四代,是他們的子女(下一代)。第三代,不論在書中還是在社會上,甚麼都不是,兩頭不到岸,尷尬。

我呢?也有點尷尬。年歲上,我屬於呂大樂界定的第二代,父母也是典型的香港第一代,但自覺價值取向跟“同代人”很不同,似乎更接近第三代。不過,我可從未覺得自己生不逢時,苦命無運不出頭。

(我之所以不出頭,無關命,無關運,純因懶散 - 還是用懶閑二字吧,自我感覺比較良好)

----------

《四代香港人》既是香港中產戰後嬰兒世代大批判,也很有世代之爭的味道。第二代,憑著勤奮,外加天時地利,成就香港神話。不過,呂以第二代一員的身份,對同代人拉過屎仍佔著毛坑頗為不滿。看來,新生代怎樣方能發圍發聲,將是呂大樂未來分析觀察的重點。

2008-08-27

瘋話一則

澳洲奧運選手歸國,媒體經常拿那幾位16歲游泳跳水女孩開玩笑:“怎麼,功課做完沒有,快要回復學生身份啊!”

聯想到中國體操女孩14歲還是16歲之謎。

堅信她只有14歲的,當然認為她在說謊,更重要的,認為中國在說謊。因此,中國出示她的護照等容易由國家機關偽造的證明文件不可能釋疑者之疑。

那怎麼證明?

我想,14或16歲,兩年之差,外貌可能看不出來,但兩年也不是短日子啊。

忽然想起讀書這回事。

一般國家都有入學年齡指引,同一班級,同學的年齡一般相差不過一年。因此,知道某人某年讀小一,他的年歲就不難計算出來。

那怎麼不去找找女孩的小一入學證明?不信任文件的話,也可向同級同學查證啊。總不能說,從小一開始,國家就為她安排說謊,隱瞞年齡,五歲硬充七歲,背著那書包上學堂吧。

不過...

...體操女孩上過學嗎?我真的不知道。不是有人說,在中國,若你被認為天生異稟,年紀輕輕就會被送到體院集中培訓,為國爭金嗎?

2008-08-26

Gay always an issue, I am afraid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the Beijing Olympics for me was Matthew Mitcham's near perfect last dive to capture the 10m platform diving gold (Look who took gold for platform diving!).

I remember reading, the next morning, an online news (from Sydney Morning Herald I think, but am not 100% sure) mentioning that Mitcham was "openly gay" (or words like that), and was criticised by readers for making gay an issue.

What has gay got to do with gold?!

Now, it's the other way round. Lots of gay-oriented websites criticised NBC for failing to mention that Mitcham was gay. The implication was that NBC, and US media in general, couldn't deal with a gay man being a sports champion.

Outsports.com: NBC defends not saying Mitcham is gay

What has gay got to do with gold?!

百看不厭好廣告

狂看奧運,無可避免廣告看得也多,重覆又重覆,悶到爆。

只有一個廣告,百看不厭,就是Qantas的I Still Call Australia Home。


(這是完整版,電視看到的多是濃縮版。還有幾個早期版本可在Youtube找到)


歌詞本來洋溢游子懷國思鄉之情。於我,就像聽“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一樣,不曾引起共鳴。喜歡這廣告,無他,童真景美歌動聽。

Wikipedia: I Still Call Australia Home
Qantas: I Still Call Australia Home


2008-08-25

GB足球隊?!

我是足球迷,英超聯迷,更是病態Arsenal迷,看到英國在北京奧運閉幕交接派出Beckham和足球亮相,只覺搞笑。

英 國 已 有 幾 十 年 沒 派 隊 參 加 奧 運 足 球 !

因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原因”,英國參與國際足球賽事,向來享有特權,可以England,Scotland,Wales和Northern Ireland名義四隊參賽。

可奧運只容許以國家名義一隊代表,且自1974年起讓職業球員參與,有獨立傾向的Scotland,Wales和Northern Ireland當然不希望職業球員掛帥的Great Britain隊的出現,影響他們的足球獨立地位。因此,奧運足球,GB缺席。

誰說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至少英國人沒資格說這句話。

誰說統獨問題不應與體育混為一談?兩岸如是,“英倫四島”如是。

英國首相說他有信心拉攏各方合作,2012倫敦奧運必有GB足球隊參賽。等著瞧吧。

----------
● United Kingdom national football team (Wikipedia)
● Why is there no GB Olympic football team? (BBC Sport)
● Britain's Olympic past (The Football Association)

2008-08-24

Look who took gold for platform diving!



How Matthew Mitcham won men's 10m platform diving gold - an arithmetic account

Scores after 5 dives, with 1 remaining:
* 458.35 Luxin Zhou
* 425.85 Matthew Mitcham
* 423.20 Gleb Galperin
* 422.90 Liang Huo

- Zhou led the pack by at least 30 points
- Seemed gold was settled, while silver and bronze were up for grabs.
- Zhou had a terrible last dive (by his very high standard) and scored only 74.8.
- Mitcham needed 107.30 to win, Galperin 109.95, and Huo 110.25.
- From memory, 3.8 was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for the other 3 in their last dive.
- That meant gold was still an arithmetic possibility for all 3, given that the perfect score would be (10+10+10)*3.8=114.
- Mitcham did the almost impossible by scoring (9.5+10+10)*3.8=112.1 for his last dive and surpassed Zhou. Apparently this was the highest score ever in an Olympic diving event.
- Galperin scored 102.60.
- Huo, who dived last, had no hope of taking gold, given that Mitcham led him by 115.05. And he scored only 85.5.
- Australia's Matthew Mitcham got the gold and dashed the hope of China clean-sweeping golds in all 8 diving events in this Olympics.

觀讀聽 24/8/08

奧運終於結束,日以繼夜收看的日子亦成過去。想想,這是我收看最多的一次奧運(至少150小時),主要當然是因為自己有閑,但北京與澳洲時差不大亦是重要因素。四年前的雅典奧運,我也有閑,但歐洲白天是澳洲深夜,人總要睡啊。

書只讀了陳冠中《我這一代香港人》的同名文章和幾篇短文。跟早前讀的呂大樂《四代香港人》一樣,作者都以香港戰後嬰兒潮一員身份批判這代人的成就與不足。以大樂的定義,我也屬於香港戰後嬰兒潮一代(即所謂第二代),但我的價值觀跟陳呂筆下形容的不很相近,看來我更接近第三代(雖然我認為大樂對所謂第三代的界定很有問題)。

在上週的觀讀聽中,我很含蓄地說,讀了陳冠中《下一個十年》,覺得這位我欣賞的香港觀察者“在北京居住已有好幾年,應是時候換換環境了”。不料在《我這一代香港人》中,竟有這篇《一個香港人在北京-新浪網新春感言》。我這個不識時務的反中亂港拒共分子,讀之不禁肉麻骨痹。陳換不換生活環境已不成問題,因為他在我心中已降了幾格。

2008-08-23

郎平:釋放自己 享受排球樂趣

郎平在奧運前夕接受南方周末訪問,值得一讀再讀,借鑒她的人生智慧!

【超越】郎平:从拿冠军到享受排球

從心態上說,美國的優勢在於放鬆。我們對體育比賽的追求更多是只允許成功,不允許失敗,導致過度緊張。而美國文化在乎的是參與精神,是你有沒有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只要發揮了你的能力和潛力,你就是勝利者,就能獲得承認,而不是在心理上將自己逼到無路可退的死角。他們在勝負問題上更能保持平常心,輸球了很簡單,就是重新再來。

1984年,我還年輕,鉚足了勁非拿冠軍不可。我一開始就闌尾炎發作,痛苦不堪,只能忍著,為了冠軍,真是拼了!後來拿到冠軍回國做手術,醫生告訴我再耽誤就有生命危險了,闌尾已經腫得跟胡蘿蔔似的。小組賽輸了我吃飯時拼命哭,真覺得拿冠軍就是我人生的全部意義,但問題是拿到冠軍,生活不會就此靜止了,生活仍在繼續。你是冠軍又怎樣?還是要腳踏實地去生活。

對於奧運會,剛參加時肯定是非常激動,新鮮、刺激。現在心態不同了,奧運會就是個大party(聚會),平常心最重要。對于排球,我投入了三十多年感情,終於開始學習釋放自己,去享受其中的樂趣。人生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意義。世界冠軍只有一個,而每個人都有權利擁有自己獨特而豐富的生活。

吃掉比利時

還有一星期就動身歐遊了,在香港停10天後歐洲第一站將是比利時(Bruges和Brussels)。比利時不是歐遊大熱點,我對這國家了解亦不深。奇怪的是,我雖對吃向來不甚講究,就比利時所知的似乎全跟吃喝有關。

青口 - 多年前到倫敦,親戚帶我們去吃Mussels,簡單的一大鍋,蕃茄湯底,配薯條,似乎是當時倫敦的飲食新時尚。後來才知道這是比利時名吃。我們在布里斯本,不時會買1公斤Mussels自煮,湯底有時是蕃茄,有時是泰式Lemongrass(自家種的),簡單好味道。

炸薯條 - 比利時的“French fries”,號稱正宗美味(French Fries? Non! Frites? Oui!)。我愛吃粗肥薯條,總覺得鞋帶薯條(即在麥當勞吃到的那種)不夠過癮。今次一定要嘗嘗比利時出品獨到之處。

鬆餅 - 印象中,第一次知道有Belgium Waffles這回事,是在日本東京。不過,如今熱潮已過,近年遊日本,已不容易看到這種又稱格子餅的街頭小吃。

啤酒 - 比利時啤酒,世界知名。我平常雖滴酒不沾,旅遊時(特別如果是在夏天)大多會嘗嘗當地口味。(在東歐很多用餐地點,啤酒幾乎較水還要便宜)。

Chocolate - 談到比利時旅遊手信,十之八九會是巧克力。我愛巧克力,但比利時以“有內涵”的Praline為主,而我喜歡的是又黑又硬“入口不溶”的純巧克力塊(德國出品向來合我口味)。比利時會給我一個巧克力驚喜嗎?

Brussels Sprout - 類似小型椰菜的東西,常用於西餐主菜伴碟,據說近千年前在比利時一帶生長,後來繁植全球。難吃極了!

----------

中國駐比利時使館的朱曉紅寫的非主流化飲食-----吃在比利時,不無參考價值。不過,下面一段,嚇我一跳:

對中國人有特殊意義的另一家餐廳是位於布魯塞爾大廣場的“天鵝之家”(LA MAISON DU CYGNE)。當年馬克思從法國到比利時避難時,曾在這家咖啡館裏構思並起草了《共產黨宣言》。它被米其林評為一星餐廳,主要以比餐和法餐為主,酒窖裏藏有7萬瓶尚好的葡萄酒可供選擇。菜的價格不便宜,然而它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古色古香的17世紀建築以及它與馬克思的那段關聯讓中國遊客十分著迷。如果在這裡請客,還可以請音樂家現場演奏。喝著法國紅酒,吃著店家精心烹制的牛排,在燭光下聽著豎琴與長笛合奏的莫扎特音樂,應該極其符合當代中國小資的情調。客人們還可以在二樓陽臺上俯瞰大廣場全景,回想當年馬克思在這裡起草《共產黨宣言》的情懷……

甚麼年代了?馬克思呆過的咖啡館“對中國人有特殊意義”?奧運中華大觀園開幕式全不見馬跡啊!

2008-08-17

Dr. Doom, Dismal Science

Dr. Doom (Stephen Mihm, New York Times, 15/8/08)

Two years ago, Nouriel Roubini predicted the current economic crisis. Now he sees things becoming far worse.

----------
RGE Monitor (RGE stands for Roubini Global Economics)

觀讀聽 17/8/08

上週觀的重點當然是奧運和Arsenal了。奧運項目中,我特別對游泳感興趣,田徑不看不可惜,其他的看看無妨。所以,對我來說,奧運的高潮在第一週(每天收看七八小時),而游泳項目已於今天午後結束。

(順帶一提,我從不收看任何大型體育賽事的開閉幕禮。今次例外,因為想看看澳洲運動員進場,於是一面上網,間中望望開幕式。我討厭張藝謀,對宣揚國威的表演更極其痛恨。運動員進場後,澳洲時間已接近半夜一點。我隨即關電視睡好覺,完全不知還有所謂的最後“高潮”!)

昨天是英超聯08-09球季開鑼。我是病態Arsenal迷,幾乎每場球賽都會收看,昨天也無例外。Arsenal表現平平,但總算旗開得勝。

電影看了兩部:Atonement (8/10)和I Am Legend (5/10)。

朋友送我兩本陳冠中的書,上星期讀了下一個十年。單是開首一篇“九十分鐘香港文化史”已值回書價。陳長於分析觀察,但讓他來為香港的未來開藥方則有點庸醫之感。還有,陳冠中在北京居住已有好幾年,應是時候換換環境了。

2008-08-16

有障礙洗手間

郝明義:台北無障礙洗手間的奇景

台灣太多人以為,只要洗手間門口掛上一個輪椅標誌,就是無障礙洗手間了.

----------

Mo Cuichle:尋訪應許之地

sunboy:從京都大阪遊論日本與台灣無障礙空間的差別

貓城:有這樣一群煙民

陈政恩的空间:无障碍?有障碍!

2008-08-15

何必重建圓明園

汪榮祖:萬園之園 解讀圓明園西洋樓 (聯合報 15/8/09)

圓明園遺址上的殘跡,以西洋樓景區最為顯著,成為既往滄桑的「象徵」。象徵的存在令人難以忘懷歷史的遺恨,啟發後世的深思。我曾於春雨裡或秋風中多次徘徊於遺址之上,在微塵間念古思今,眼前呈現悲劇式的美感,湧現強烈的歷史意識。我覺得在遺址上重建圓明園是不必要的,不僅重建後的圓明園是假的,如果手藝難以符合過去,反而難堪。至於為了重建而抹去刻骨銘心的象徵與記憶,更無必要。

2008-08-14

難忘的奧運時刻

1996年7月19日-8月4日,奧運在美國Atlanta舉行。與此同時,我正準備動身離開澳洲坎培拉,返回香港工作居住。

人倒容易,拿著機票拍拍屁股就可以飛了,但屋車雜物比較傷腦筋。我像其他人一樣,以garage sale形式散賣家居雜物,希望能賣多少就多少,賣不完送人算了。在報上登的小廣告注明早上8時開始,哪知早上還未到7點,門前已轟隆大作。一望,原來來了一輛大貨車和一名大漢--專業“收買佬”。他一進來,就指指點點,說要這個那個,連還要用的電視雪櫃都要收買。本來打算拒絕,但他出價理想,又省卻我逐件散賣的功夫,結果大漢駕駛的大貨車就帶著我大部分家當離開了。到garage sale正式開始,基本上已無物可賣。這次garage sale,真是gold medal performance!

且慢!沒有電視,怎麼收看當天Kieren Perkins的1500米自由式決賽啊!不是澳洲人可能不知(也不會理解),奧運的大項之中,游泳最受體育瘋狂的澳洲人歡迎,而男子1500米自由式決賽又是最受關注的項目。Kieren Perkins在這項賽事一向所向無敵,是澳洲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偏偏他在Atlanta奧運演出失準,僅以第8名打進決賽。一般估計,他將與獎牌無緣,失望而回。

沒有電視,幸好還有收音機。對,收音機聽奧運,簡直時光倒流幾十年。結果,隨著旁述員接近15分鐘聲嘶力竭的喊叫,我見證(是聽證)了Perkins絕地反擊,勇奪金牌的歷史時刻。舉國歡騰!

八月初回到香港,只見人人興致勃勃地談炒股,炒樓,和奧運。奧運?香港和體育好像從來拉不上關係,也提不起興趣的,怎會成為城中話題?原來有位叫李麗珊的風帆選手歷史性地為香港奪得首面金牌。我完全不知李麗珊是誰,也沒有收看她的奧運演出,但卻趕上香港電視現場直播她拿著金牌回到長洲光宗耀祖,舉港歡騰的動人場面!

香 港 運 動 員 唔 係 垃 圾 ! ! !

2008-08-10

觀讀聽 10/8/08

本週除了重看I'm Your Man外,觀讀聽活動幾近交白卷。

正在讀Hans Kung的The Catholic Church: A Short History

從圖書館借來Penguin Classics的張愛玲傳奇選譯:Love in a Fallen City, and Other Stories。書內收錄再版的話、沉香屑 第一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封鎖、紅玫瑰與白玫瑰(Karen Kingsbury譯)、和金鎖記(張愛玲譯)。Karen Kingsbury明言希望以現代的生動的英語翻譯來吸引今天的讀者。我看了再版的話全篇和傾城之戀的開首結尾,頗喜歡。相比之下,張愛玲的自譯就平直得多了,恐怕對一般英語讀者來說會太淡太隔。

不過,無論Kingsbury或張的英譯,都無法“譯”出張愛玲的文字魔力(這本來就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年輕時,讀過一二十本亦舒小說,談不上十分喜歡,但對倪小姐卻是頗為欣賞的(倪匡的書反倒至今一個字也沒讀過)。見她幾十年來,寫作不斷,有點好奇,於是也借來一本她的近作看看。味同嚼蠟!

2008-08-08

Euro08 Itinerary

1/9 Brisbane (CX) Hong Kong
11/9 Hong Kong (BA) London (Eurostar) Brussels (train) Bruges
13/9 Bruges (train) Brussels
15/9 Brussels (Easyjet) Geneva
- day trip to Chamonix/Mont Blanc
- day trip to Montreux/Chateau de Chillon
18/9 Geneva (Easyjet) Porto
20/9 Porto (train) Coimbra
21/9 Coimbra (train) Lisbon
- day trip to Sintra
- day trip to Obidos
26/9 Lisbon (Easyjet) London (coach) Milton Keynes
- day trip to Oxford
30/9 Milton Keynes (coach) London (Easyjet) Krakow
- day trip to Zakopane
- half-day trip to Wieliczka Salt Mine
5/10 Krakow (train) Warsaw
7/10 Warsaw (Easyjet) London
9/10 London (BA) Hong Kong
16/10 Hong Kong (CX) Brisbane

Olym Pigs: We Are Ready!

2008-08-06

A genuine van Gogh? Consult your computer

The computer says no: Image processing could help to identify artists by their brushstrokes (Economist.com, 5/8/08)

Leggo My Van Gogh: Scientists develop a database that could pinpoint forgeries once and for all (Popular Science, 18/7/08)

意大利四星期:五漁村

(Cinque Terre五漁村。沿著山嶺,分兩天走遍五條漁村。美極了!)




Google Street View comes to my place

Google Maps introduced its new Street View function in Australia 2 days ago.

Out of curiosity, I checked whether my humble place of abode was covered by this latest and greatest technology. Indeed it was!

Siu Man參選!

香港新希望 蕭敏華 2008立法會選舉港島區獨立候選人

意大利四星期:世上豈只媽媽好


(Siena小巷溫情)

2008-08-05

意大利四星期:大紅大綠


(路經香港飲番餐茶)


(從比薩飛往柏林玩幾天飛返羅馬)

村上春樹迷不可不知的十一件事

村上迷不可不知十件事(聯合報,3/8/08)

原文:Ten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Haruki Murakami - The key facts about the coolest writer in the world today (Stephen Armstrong, The Sunday Times, 20/7/08)

那第十一件事呢?就是《挪威的森林》即將被改編成電影。據Variety報道,這個由富士電視和Asmik Ace Entertainment合作的計劃,將於明年二月開拍,2010年公演,由Tran Anh Hung(即陳英雄,前作包括《青木瓜的滋味》、《三輪車夫》和《夏天的滋味》)執導。

《挪威的森林》將會是第幾部改編成電影的村上小說?作為村上春樹迷,實在不可不知!

讓我告訴你吧...


我也不大清楚。

較多人知道的當然是《聽風的歌》、《東尼瀧谷》,或近期的,由陳冲演母親的《神的孩子都在跳舞》。此外,據說還有《泥土中她的小狗》(收錄在《開往中國的慢船》中的《對著森林的另一側》)和兩部短片:《麵包店再襲擊》和《遇見100%的女孩》。

還有還有,《遇見100%的女孩》有第二個較新的版本(片長30分鐘,Tom Flint導演,點擊下圖收看)



曾堯角落相關博文:
- 電影《聽風的歌》二三事
- 小花處處開
- 神的孩子都在跳舞:又一村上小說改編電影
- 再遇《東尼瀧谷》
- 《東尼瀧谷》配樂
- 《東尼瀧谷》基本上是「演述」原作
- 觀影讀書流水賬 24/9
- 村上春樹小說改編電影 - 東尼瀧谷

----------

2008-08-03

觀讀聽 3/8/08

聽:

- Scott Ross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 Frescobaldi Toccatas》 (只聽了Goldberg Variations)

曾堯角落:十七世紀的耳朵

聽+觀:

- Lian Lunson 《Leonard Cohen - I'm Your Man》

曾堯角落:I'm Your Man, I'm your fan!

讀:

- Mark Robinson 《Izakaya - The Japanese Pub Cookbook

- Manfred Hamm & Werner Radasewsky 《Lisbon

- P. J. O'Rourke 《On The Wealth of Nations

I'm Your Man, I'm your fan!

致敬唱片向來不是我杯茶。買它,全因致敬的對象是Leonard Cohen。對這以Came So Far For Beauty演唱會為基礎製作的DVD坦白說毫無期望(否則也不會到今天才買來看)。



看過(聽過)以後,只能說,喜出望外,正!

跟Cohen家相熟的Wainwright兄妹(Rufus和Martha),演繹他的作品時極具個人風格。Rufus的Everybody Knows和Chelsea Hotel No.2尤其出色。他們的母親和姑姑Kate & Anna McGarrigle二人組亦有參與演唱。

Antony不男不女,既像成人又像小童,從外貌到唱風都令人不安,但他的If It Be Your Will實在不錯。

Nick Cave的演出,怎麼說呢?就好像他下班後到Karaoke輕鬆地唱幾首自己喜歡的歌曲自娛一樣,跟唱片中的Nick Cave完全是兩個人。

DVD要借用Bono的大名推廣,無可厚非。但其實Bono沒有參與致敬演唱會。DVD的最後部分,是U2在紐約為LC現身說法唱The Tower Of Song伴奏。

最後,不得不提Teddy Thompson。他的Tonight Will Be Fine精彩極了。演繹風格與當年Jeff Buckley唱Hallelujah異曲同工,我深信它必成為LC作品演繹的經典。(Teddy Thompson乃Richard & Linda Thompson的兒子,而Linda Thompson亦有參與演唱)

(第一段是正式演出。第二段黑白的是采排extra)


(Rufus Wainwright演繹Chelsea Hotel No.2)



I'm Your Man致敬演唱會全本

十七世紀的耳朵

我認了,我沒有十七世紀的耳朵。

Scott Ross的Bach Goldberg Variations(曾堯角落:第11張Goldberg Variations)完整地聽了三遍,每天一遍,始終無法接受。一本正經地聽,心煩意亂。心不在焉地聽,好受一點,但又意義盡失。

這不是Scott Ross的問題,而是我對大鍵琴作為獨奏樂器聽不入耳(而且是連續地聽近80分鐘!)。

可會有一天大鍵琴的叮叮蹬蹬在我耳中忽然變成天籟?

意大利四星期:羅馬街頭型男索女何其多







意大利四星期:蝸牛趕路


(Colle di Val d'Elsa農莊小住。晨曦散步,誰知蝸牛起得更早,已在趕路)




(托斯卡尼的晨光美極了)

意大利四星期:和服團浩浩蕩蕩遊米蘭






(一行上百人的日本團,男女老中青俱全,共通點是一身和服。
所到之處,途人側目,比景點更有吸引力)

意大利四星期:很黃很暴力


(Sorrento一家小店櫥窗)

2008-08-02

意大利四星期:眼睛吃Gelato

我的(07年)意大利四星期之旅網誌看來難逃不了了之的命運。心想,不如將旅途中拍下的照片,挑些比較有趣的放在這裏跟大家分享吧。


(Portovenere往Cinque Terre的渡輪上)


(羅馬Roman Forum)


(Sorrento享受人生)

2008-08-01

世事沒有你想象般複雜

曾堯金句:世事沒有你想象般複雜。遇疑難,從簡單的解釋和解決方法入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