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香港媒體的英國大選新聞,方知道Jeremy Corbyn譯作郝爾彬,且總會有個括號註明,前譯科爾賓。
郝爾彬估計是“官方”(英國駐港總領事館)譯名吧。前譯科爾賓,或台灣常用的柯賓,則是兩岸以國語翻譯而成。
有人說,郝爾彬譯得好,名字典雅,而郝又是個中國姓。先不討論將外國人名譯成像中文名字的優劣(我不贊同),我只想說,郝爾彬有個大缺點,就是郝的廣東話發音雖近似Corbyn的Co,但郝的漢語拼音是Hao,跟Co相差太遠太遠了,非廣東話人讀到這名字,肯定覺得很怪異。
既然中文文章的針對讀者是所有懂中文的人,三個譯名中,個人覺得柯賓較可取。
(當然,知道有人會說,只要香港人滿意就是了,那管其他人!)
- 臉書討論
2017-06-05
武力解決
不少人說,一篇討論六四武力解決是否唯一歷史選擇的分析新文,持平理性(儘管結論未必跟你堅持的一樣),值得一讀。
但,但,但,你看文章的開頭,就知道此人的理念是什麼料子:
持平理性個屁!作者雖告訴大家,武力鎮壓代價最高,各方面都是受害者,可武力是當年最終且唯一可行之法。不過,不要讓作者騙到你,你看他對武力統一所謂中華民族的看法就知道,他對統治者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甚至不過是解決提問題倡異議的人民)的態度,是何等輕率支持,何等視之理所當然。
但,但,但,你看文章的開頭,就知道此人的理念是什麼料子:
應該說,在所有解決問題的方案中,使用武力都是代價最高的。但未必是錯誤的。比如中華民族都期待兩岸和平統一,但假如和平統一無望,武力統一雖然成本很大,但卻是正確的選擇。對於八九事件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持平理性個屁!作者雖告訴大家,武力鎮壓代價最高,各方面都是受害者,可武力是當年最終且唯一可行之法。不過,不要讓作者騙到你,你看他對武力統一所謂中華民族的看法就知道,他對統治者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甚至不過是解決提問題倡異議的人民)的態度,是何等輕率支持,何等視之理所當然。
2017-05-29
真偽莫問 過癮就好?!
就知道一定有人會這樣說!
網上世界,真假何須問,要緊是讀了覺得爽快/暖和,總之,過癮就好?!
得承認,在這方面,我有潔癖。
大家分享哲理金句浪漫故事奮戰人生,好啊。
但如果分享的是所謂曼德拉的哲理金句,村上春樹的浪漫故事,或巴菲特的奮戰人生,我會首先自問,真的嗎,是他們的真實經驗/句語嗎?若不是,我會希望分享者不要冠上真實人物名字。
臉友轉述村上春樹寫的,關於他和夫人陽子當年的愛情故事。
我(疑心故事純屬杜撰)留言:故事可能非出自村上手筆
果不其然,接著就有另一人(非原貼臉友)留言:即使這個故事可能不是百分之百真的,我們一生也要當幾回百分之百的儍瓜,相信世界上還有百分之百這件事。
網上世界,真假何須問,要緊是讀了覺得爽快/暖和,總之,過癮就好?!
得承認,在這方面,我有潔癖。
大家分享哲理金句浪漫故事奮戰人生,好啊。
但如果分享的是所謂曼德拉的哲理金句,村上春樹的浪漫故事,或巴菲特的奮戰人生,我會首先自問,真的嗎,是他們的真實經驗/句語嗎?若不是,我會希望分享者不要冠上真實人物名字。
2017-05-21
這兒是哪兒? Here, by Richard McGuire
臉友貼旅遊照片,有時我會留言問:這兒是哪兒?臉友提供答案後,假若我追問,這兒今天是這兒,但從前是哪兒?這兒曾經是個什麼地方?將來又會變成那個地方?臉友一定會罵我瘋子不再理睬吧!
其實我在想,該怎樣介紹剛讀完的漫畫奇書,Richard McGuire的 Here(這兒)。一本大約200頁的漫畫(估計而已,因為書沒有頁碼,不知總頁數),幾乎都是左右頁才一格漫畫,在同一點望向同一方向,大部分年份(書沒有頁碼,但左上角都有年份)是在某房子內望向一個角落,這就是書名的由來。年份不同,屋內裝修擺設不同人物事態不同。
不過也不一定,百多年前,這兒還沒有房子,不過一片草地,視線望著的,是遠處另一房子。再幾百年前,什麼房子都沒有,但有土人出沒。一百萬年前?洪荒一片。
同樣,幾十年後,幾百年後,一百萬年後,滄海桑田變幻是永恆。
這書的實驗性不僅在此,最特別的,是時間不順序任意跳躍,而每一大圖(即某一年),上面可能加插一或多張不同年份的小圖。

讀畢,即使你在腦中重整時序,也不能串成傳統意義上的“故事”。就好像,作者替幾百萬年來的這兒,拍了大量快照,然後亂抽一些出來結集成書(所以讀者不跟書的順序,仁意亂翻也無不可)。

看了一部實驗性就是一切的電影,有人狂呼被騙,有人大讚厲害。看了Here,反應同樣會很不同。我欣賞水平淺薄不去發掘深層意義,不斷自問,就這樣?就這樣?

即使大讚的,大抵也會認為,這種實驗漫畫,原創的是天才,不可能有人跟風,跟風了也只會被罵庸才。但也不一定,故技可重施,只要是同一人:這本2014年出版,厚重精美的Here,是作者將自己二十多年前的創新但簡短同名漫畫擴充而成(還有他以同一但簡化了的概念製作的The New Yorker封面)。



(若問,Here難懂嗎?我會說,並不難“懂”,至少表面如此。即使我儘量細心閱讀,一兩小時已讀完,反倒疑心太易“懂”,所以才會不斷自問:就這樣?就這樣?)
參考:
- The New Yorker: Time, Remixed | Cover Story: Richard McGuire's "Time Warp"
- Harper's Magazine: Time Out of Joint In Richard McGuire’s Here
- Wired: 5 Reasons to Read the Time-Traveling Graphic Novel Here

不過也不一定,百多年前,這兒還沒有房子,不過一片草地,視線望著的,是遠處另一房子。再幾百年前,什麼房子都沒有,但有土人出沒。一百萬年前?洪荒一片。
同樣,幾十年後,幾百年後,一百萬年後,滄海桑田變幻是永恆。
這書的實驗性不僅在此,最特別的,是時間不順序任意跳躍,而每一大圖(即某一年),上面可能加插一或多張不同年份的小圖。
讀畢,即使你在腦中重整時序,也不能串成傳統意義上的“故事”。就好像,作者替幾百萬年來的這兒,拍了大量快照,然後亂抽一些出來結集成書(所以讀者不跟書的順序,仁意亂翻也無不可)。
看了一部實驗性就是一切的電影,有人狂呼被騙,有人大讚厲害。看了Here,反應同樣會很不同。我欣賞水平淺薄不去發掘深層意義,不斷自問,就這樣?就這樣?
即使大讚的,大抵也會認為,這種實驗漫畫,原創的是天才,不可能有人跟風,跟風了也只會被罵庸才。但也不一定,故技可重施,只要是同一人:這本2014年出版,厚重精美的Here,是作者將自己二十多年前的創新但簡短同名漫畫擴充而成(還有他以同一但簡化了的概念製作的The New Yorker封面)。


(若問,Here難懂嗎?我會說,並不難“懂”,至少表面如此。即使我儘量細心閱讀,一兩小時已讀完,反倒疑心太易“懂”,所以才會不斷自問:就這樣?就這樣?)
參考:
- The New Yorker: Time, Remixed | Cover Story: Richard McGuire's "Time Warp"
- Harper's Magazine: Time Out of Joint In Richard McGuire’s Here
- Wired: 5 Reasons to Read the Time-Traveling Graphic Novel Here
2017-04-28
紅樓夢:超越,不執迷於青春?
我常說,紅學或已走到盡頭,近三四十年再無重大突破。
不過,廣義紅學還是熱鬧得很。其中,近年最具成績的,要算「說紅樓」(一回一回的慢慢地講細細地說)。單就台灣而言,就有蔣勳,有白先勇,有歐麗娟,有朱嘉雯。
蔣勳和白先勇,都是公眾熟知的大師級人馬,他們說紅樓,自然也特別受注目。蔣白兩人對紅樓夢對版本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共同點也很明顯,就是從藝術家/文學家的角度看紅樓夢,且其注目點是「青春」,叛逆的青春生命力!
台大的歐麗娟,我雖然聽得不算太多,總括而言,較從文學研究出發,有別於過往大行其道但現已開到荼蘼的考證研究。
今天看了她這個題為《超越青春與愛情》的演講,很有趣,因為感覺上,她是衝著蔣白而來,是批判過份強調青春的讀紅態度。
演講不過二十多分鐘,而且思路清晰音韻動聽,大家去細味她的觀點吧。
演講的結語部分:
個人認為,她的成長論不無道理,但拿來研究文學作品,特別是紅樓夢,問題太大了。她舉寶玉黛玉的「成長儀式」頗牽強。人當然會成長,會糾正過往某些幼稚行為,但憑此斷言寶黛告別青春放棄過往堅持,說不過去。而寶釵的過早成長,作者並非以稱許的態度寫的。
可能她對蔣白等人過份強調青春説不以為然,但又走到另一極端。歐在這演講中顯得保守世故,站在「世事洞明人情練達」那一邊。
不過,廣義紅學還是熱鬧得很。其中,近年最具成績的,要算「說紅樓」(一回一回的慢慢地講細細地說)。單就台灣而言,就有蔣勳,有白先勇,有歐麗娟,有朱嘉雯。
蔣勳和白先勇,都是公眾熟知的大師級人馬,他們說紅樓,自然也特別受注目。蔣白兩人對紅樓夢對版本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共同點也很明顯,就是從藝術家/文學家的角度看紅樓夢,且其注目點是「青春」,叛逆的青春生命力!
台大的歐麗娟,我雖然聽得不算太多,總括而言,較從文學研究出發,有別於過往大行其道但現已開到荼蘼的考證研究。
今天看了她這個題為《超越青春與愛情》的演講,很有趣,因為感覺上,她是衝著蔣白而來,是批判過份強調青春的讀紅態度。
演講不過二十多分鐘,而且思路清晰音韻動聽,大家去細味她的觀點吧。
演講的結語部分:
青春,它是漫漫人生,啟航的第一站。當我們迷戀企圖駐留青春時,也可能是變相的在歧視生命?深刻的靈魂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會不請自來,要擁有靈魂,是要很刻苦努力的。紅樓夢裡,大家耳熟能詳的這些少男少女們,他們都在成長,不一味的讚頌青春,而限縮了生命的全景。
個人認為,她的成長論不無道理,但拿來研究文學作品,特別是紅樓夢,問題太大了。她舉寶玉黛玉的「成長儀式」頗牽強。人當然會成長,會糾正過往某些幼稚行為,但憑此斷言寶黛告別青春放棄過往堅持,說不過去。而寶釵的過早成長,作者並非以稱許的態度寫的。
可能她對蔣白等人過份強調青春説不以為然,但又走到另一極端。歐在這演講中顯得保守世故,站在「世事洞明人情練達」那一邊。
網上垃圾言論 讀不讀批不批?
有個問題一直困擾我 未能給自己滿意答案
我常說,讀者需要有個shit/bullshit detector
遇到網上各種垃圾(泛指一切低劣/虛假)言論,會響警號
問題是,警號響起,讀還是不讀
我選擇不讀,只讀高質素的
看看很多我敬佩的人,他們經常在為網上垃圾言論發火
大加鞭撻甚至跟對方罵戰
究竟,我們對此等言論該持什麼態度
那些選擇鞭撻火拼的人在浪費心力
甚至鼓勵垃圾言論繼續生產嗎
(因為受注目是它們要達到的目標之一)
但像我一樣遠離它們,不聞不問
會不會根本是鴕鳥,且也在助長它們的氣焰
困擾
我常說,讀者需要有個shit/bullshit detector
遇到網上各種垃圾(泛指一切低劣/虛假)言論,會響警號
問題是,警號響起,讀還是不讀
我選擇不讀,只讀高質素的
看看很多我敬佩的人,他們經常在為網上垃圾言論發火
大加鞭撻甚至跟對方罵戰
究竟,我們對此等言論該持什麼態度
那些選擇鞭撻火拼的人在浪費心力
甚至鼓勵垃圾言論繼續生產嗎
(因為受注目是它們要達到的目標之一)
但像我一樣遠離它們,不聞不問
會不會根本是鴕鳥,且也在助長它們的氣焰
困擾
2017-04-25
2017-04-23
Jacqueline du Pré 1980年病中專訪
Jacqueline du Pré因Multiple Sclerosis再也不能彈大提琴
專訪離她過世之日也不過幾年
提問看似冷酷無情不斷追問她不能再做的事
即使Christopher Nupen在視頻介紹欄加了長長的背景資料
不少人留言鞭撻Nupen說不能接受不應發表
你自己看看吧看有何感想
我是相信du Pré跟Nupen的公私情誼
而這專訪也是她認可發表的
不過不管怎樣看這專訪真的很不忍
- 臉書相關討論
- 曾堯角落:du Pré/Starker - 無事實根據的不祥之兆但又不幸言中
------------------------------
剛發現Christopher Nupen的Allegro Films上傳了多部關於Jacqueline du Pré的視頻,包括上面談到的病中專訪:
2017-04-02
不輕信片面之詞,即使是老婆大人的
關於Julian Barnes的The Sense of an Ending,我曾寫過,小說的主題是「記憶不可靠」,或「記憶美化過去的自己」。不管是故意還是無意為之,人對往事的記憶往往並非事實,也往往具選擇性,只記下對自己有利或令自己活得開心的那些。
其實,何止記憶不可靠,對剛發生的事的描述同樣不可靠!跟你說一個稍微誇張了但90%真實的故事(起碼在我記憶中是真實的):
當年,下班後,老婆大人總愛對著我重溫那天在辦公室發生的事情,不外是那個壞/蠢蛋今天又幹了什麼壞/蠢事,尋求我的LIKE。
我總是這樣回應:不要再說了,我不會輕信你片面之詞!因為這只是你單方面的主觀看法,實情可能如此,但也可能不是,至少不完全是。我敢相信,你口中的那個壞/蠢蛋,現在正跟同事或家人訴苦,說的不是自己今天又做了壞/蠢事,而是:哼,那婆娘,今天又......
------------------------------
順帶一提,The Sense of an Ending改編電影上月已在美國上畫,口碑一般:
- The Guardian: Julian Barnes: 'I told the film-makers to throw my book against a wall'
- IMDb | Rotten Tomatoes
其實,何止記憶不可靠,對剛發生的事的描述同樣不可靠!跟你說一個稍微誇張了但90%真實的故事(起碼在我記憶中是真實的):
當年,下班後,老婆大人總愛對著我重溫那天在辦公室發生的事情,不外是那個壞/蠢蛋今天又幹了什麼壞/蠢事,尋求我的LIKE。
我總是這樣回應:不要再說了,我不會輕信你片面之詞!因為這只是你單方面的主觀看法,實情可能如此,但也可能不是,至少不完全是。我敢相信,你口中的那個壞/蠢蛋,現在正跟同事或家人訴苦,說的不是自己今天又做了壞/蠢事,而是:哼,那婆娘,今天又......
------------------------------
順帶一提,The Sense of an Ending改編電影上月已在美國上畫,口碑一般:
- The Guardian: Julian Barnes: 'I told the film-makers to throw my book against a wall'
- IMDb | Rotten Tomatoes
2017-03-31
香港溫和中間群,不是奢求賢人管治,只是不想再痛苦地選擇次壞
究竟香港那溫和中間群(說群,因為不能說是一個派)是在追求賢人管治嗎?我認為,他們不致於那麼天真,以為香港有可能走新加坡道路。但他們看到的,是大陸操控下的建制派政府是賢人管治的反面。他們跟原則民主派的共通點在此,或僅在於此。他們支持民主真普選嗎?或許,但絕不會過分認真,捨身爭取。
原則民主派只把佔領最高尚最輝煌的部分留為紀念以此為榮。但曾經支持過佔領的溫和中間群恐怕取態不一樣。在他們眼中,佔領之敗,部分因被政府鎮壓拖垮,但相當大部分乃內鬥所致。此後勇武/港獨力量一度抬頭,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令反建制力量敗退,大陸更有藉口插手干預。跟原則民主派不同,在他們眼中,這一切都是佔領的延續。
鄙視建制派,但民主派又難以繼續支持下,溫和中間群無可依靠。在非表態不可之時(選舉或遇上非常重大議題),不少人“含淚”轉投建制懷抱。
這就是曾俊華出現,大家如獲至寶的社會基礎:他們終於找到一個夢一般的人物,可以付出真心支持,而不再是在原則民主和建制派間揀次壞(lesser evil)。原則民主派對這種追夢嗤之以鼻,個人認為非明智之舉,只會令這超大板塊重新移向建制。
原則民主派只把佔領最高尚最輝煌的部分留為紀念以此為榮。但曾經支持過佔領的溫和中間群恐怕取態不一樣。在他們眼中,佔領之敗,部分因被政府鎮壓拖垮,但相當大部分乃內鬥所致。此後勇武/港獨力量一度抬頭,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令反建制力量敗退,大陸更有藉口插手干預。跟原則民主派不同,在他們眼中,這一切都是佔領的延續。
鄙視建制派,但民主派又難以繼續支持下,溫和中間群無可依靠。在非表態不可之時(選舉或遇上非常重大議題),不少人“含淚”轉投建制懷抱。
這就是曾俊華出現,大家如獲至寶的社會基礎:他們終於找到一個夢一般的人物,可以付出真心支持,而不再是在原則民主和建制派間揀次壞(lesser evil)。原則民主派對這種追夢嗤之以鼻,個人認為非明智之舉,只會令這超大板塊重新移向建制。
2017-03-25
曾伯大話香江選情時段(收工篇):
- 曾堯角落:又到曾伯大話香江選情時段:
曾俊華有機會勝出嗎?我說微,但不是沒有。理由可能跟其他人的分析不一樣。我不熟中港政治,看法或許很可笑,不過此地已夜深,你恥笑不要緊,因為我寫完就去睡了。
我的兩點分析都跟習握手有關。其一是破格提拔梁為政協副主席,習握手四十秒,的確傳達中央高度肯定梁訊息。但若那麼高度肯定,為何當初拉下梁不讓他連任?根本說不過去。我在上篇曾伯大話港選情解釋過了,這是因為中央變陣後(被逼)再變陣。
第一次變陣是把中央肯定,但在建制派內不受廣泛接納,而又熱切期望連任的梁拉下,換上林鄭,既延續路線又能令梁唐營大和解。但林鄭競選期間表現太不濟,中央極不安心,故再突然變陣,讓梁復活在下任政府幕後影響。
第二點分析關於習曾握手。習曾握手,不可能毫無意義。我的看法是,中央當初考慮過讓曾當下任特首,但結果選擇了更可信更有能力更強硬的林鄭。選擇了林鄭,自然希望曾不參選,但他決絕自行去馬,令中央對他不滿。曾尋求泛民和市民支持,令中央更加不滿。
但問題是,中央對林鄭已失去信心,也知道不單泛民和市民憎惡她,建制派內真心支持她的其實也寥寥可數。目前情況,其實跟五年前有點相似。原先欽點的,不濟,最終變陣,在確定可以操控下,接納另一位(中央本來不滿的)參選人。
所以說,曾俊華有機會勝出嗎?我說微,但不是沒有。但即使曾“被勝出”,中央未來對他的制約會很大,也會有個梁在幕後發功,令他難有“作為”。所以,千萬不要期望曾特首,即使爆冷出現,會是你心目中的曾。
說完了,去睡了。你們恥笑吧。
------------------------------
1. 中央已知揀錯卒
2. 中央不會傳達訊息承認揀錯卒
3. 因此建制派不會大量走票
不過,中央當初揀林鄭,非為一味強硬(否則會讓梁連任),也有修補撕裂之意(中央的修補撕裂跟港人的理解很不同):修補建制派內“梁唐營”撕裂,一定程度減低港人對(梁)特首的怨恨。
如今雖已知揀錯卒(林鄭不是一塊領導好料),修補撕裂任務還是會依原先計劃開展。
林鄭上任後,至少最初幾個月,大家會看到一個慈祥奶媽,母性溫柔到爆燈的林鄭。
不過,港人見過世面,演技生硬的騙不了誰。
曾俊華有機會勝出嗎?我說微,但不是沒有。理由可能跟其他人的分析不一樣。我不熟中港政治,看法或許很可笑,不過此地已夜深,你恥笑不要緊,因為我寫完就去睡了。
我的兩點分析都跟習握手有關。其一是破格提拔梁為政協副主席,習握手四十秒,的確傳達中央高度肯定梁訊息。但若那麼高度肯定,為何當初拉下梁不讓他連任?根本說不過去。我在上篇曾伯大話港選情解釋過了,這是因為中央變陣後(被逼)再變陣。
第一次變陣是把中央肯定,但在建制派內不受廣泛接納,而又熱切期望連任的梁拉下,換上林鄭,既延續路線又能令梁唐營大和解。但林鄭競選期間表現太不濟,中央極不安心,故再突然變陣,讓梁復活在下任政府幕後影響。
第二點分析關於習曾握手。習曾握手,不可能毫無意義。我的看法是,中央當初考慮過讓曾當下任特首,但結果選擇了更可信更有能力更強硬的林鄭。選擇了林鄭,自然希望曾不參選,但他決絕自行去馬,令中央對他不滿。曾尋求泛民和市民支持,令中央更加不滿。
但問題是,中央對林鄭已失去信心,也知道不單泛民和市民憎惡她,建制派內真心支持她的其實也寥寥可數。目前情況,其實跟五年前有點相似。原先欽點的,不濟,最終變陣,在確定可以操控下,接納另一位(中央本來不滿的)參選人。
所以說,曾俊華有機會勝出嗎?我說微,但不是沒有。但即使曾“被勝出”,中央未來對他的制約會很大,也會有個梁在幕後發功,令他難有“作為”。所以,千萬不要期望曾特首,即使爆冷出現,會是你心目中的曾。
說完了,去睡了。你們恥笑吧。
------------------------------
1. 中央已知揀錯卒
2. 中央不會傳達訊息承認揀錯卒
3. 因此建制派不會大量走票
不過,中央當初揀林鄭,非為一味強硬(否則會讓梁連任),也有修補撕裂之意(中央的修補撕裂跟港人的理解很不同):修補建制派內“梁唐營”撕裂,一定程度減低港人對(梁)特首的怨恨。
如今雖已知揀錯卒(林鄭不是一塊領導好料),修補撕裂任務還是會依原先計劃開展。
林鄭上任後,至少最初幾個月,大家會看到一個慈祥奶媽,母性溫柔到爆燈的林鄭。
不過,港人見過世面,演技生硬的騙不了誰。
2017-01-23
女選民與川普
可能因為一個比川普(Trump)登基更多人參與的群眾活動即將舉行,在Women's March on Washington前夕(美國和世界其他城市也有同樣活動),連續讀到兩篇女選民與川普的分析文章,其中重點·審視為何過半白女,寧選川普不要希拉莉。
- Melissa Deckman: Why did women vote for Trump?
- Vox: The women who helped Donald Trump win
Quartz video: The women who voted for Donald Trump
後來,在電視上報刊上社交媒體上看關於Women's March的報導,還是聚焦於明星名人意見領袖大駡川普。
夠了啦,這策略,選前未能令更多女選民棄川普,難道選後會不一樣嗎?來來去去都在同溫層中互相激勵,個人認為不致毫無意義,但實效成疑。在這一點上,我總覺得媒體(甚至包括很多所謂進步媒體)有時在幫倒忙。
- Hanna Kozlowska: Women for and against Trump discuss women’s rights in a post-Obama America (Quartz)
- Vox: What celebrities? Scenes from the brilliant, messy, chaotic Women's March
- New York Times: After Success of Women’s March, a Question Remains: What’s Next?
- Melissa Deckman: Why did women vote for Trump?
- Vox: The women who helped Donald Trump win
後來,在電視上報刊上社交媒體上看關於Women's March的報導,還是聚焦於明星名人意見領袖大駡川普。
夠了啦,這策略,選前未能令更多女選民棄川普,難道選後會不一樣嗎?來來去去都在同溫層中互相激勵,個人認為不致毫無意義,但實效成疑。在這一點上,我總覺得媒體(甚至包括很多所謂進步媒體)有時在幫倒忙。
- Hanna Kozlowska: Women for and against Trump discuss women’s rights in a post-Obama America (Quartz)
- Vox: What celebrities? Scenes from the brilliant, messy, chaotic Women's March
- New York Times: After Success of Women’s March, a Question Remains: What’s Next?
The challenge facing the organizers is how to channel the resolve and outrage of an organic protest into action that produces political change at the local and national level. It is a goal that has eluded other popular movements, from Occupy Wall Street to Black Lives Matter. And it is a daunting task, given that Democrats were unable to defeat President Trump in 2016 despite an emerging demographic majority.
2016-09-08
自己當然中立客觀
你,只問立場,不分是非
還有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
至少還有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
當然還有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
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
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
2016-08-09
敵人的櫻花:救贖和希望的旅程

王自言這部小說,是把「他人的悲劇看作自己,而展開救贖和希望的旅程」:
這卑微而純粹的故事何妨視為生命中的隱喻,用來指望一條非闖不可的道路,乃至終於不被挾持,不被熔燬,也不被剝奪。
簡而言之,想要表達的並不是悲傷。村上春樹迷一定會從上文聯想到《海邊的卡夫卡》吧。
幾篇推薦文中,初安民最從小說聯繫到作者自身,也確引了一段村上自述田村卡夫卡的象徵意義。
對於文學(和其他藝術),我向來認為讀者唯一要欣賞理解的,唯作品本身,他人對作者或作品的看法,即便是作者自己的解說,不必過份重視,更不應捧為權威解讀。不過,要說這些外在於作品的東西全無意義,可能也太偏頗。無論如何,初安民是這樣看的:
我們看不到黑暗,因為我們就在黑暗裡。
我們各自提著一盞燈,能夠照亮的,只是眼前幽微的咫尺方寸,再遠一點的地方,都是遙遠的前方,無從尋覓。滿山遍野的櫻花,都是敵人的版圖。春天來臨時,我們能允諾每一片櫻花瓣不再哀愁嗎?
相關閱讀:
- 曾堯角落:誰在暗中眨眼睛
重提「江春男抄襲吳思」
2016-05-14
中國中產困局
慕容雪村:中國中產階級的焦慮
------------------------------
中國的中產階級屬既得利益者,對政府雖諸多抱怨,卻不願意看到任何制度性的改變,認為民主是好東西,卻不想活著見其實現。
香港中產心態亦如此!
那麼,面對中國/香港的中產者,若問:對於社會上努力爭取制度改革/民主參政的人們,你有什麼看法?
答案極有可能是:呸,一幫搞事分子,唯恐天下不亂!
中產階層的焦慮或許會讓外逃中的資本加速外逃,讓這個孤獨的政府更加孤獨,卻幾乎不可能帶來什麼本質性的變化。
這是最重要的問題:太多中產階級受益於當前的體制。近期高盛的一份報告顯示,有將近半數的城市中產都是政府職員或國企員工。他們的焦慮最終指向一個他們不可能撼動的事物:他們自身。我認識的人大都懷有這種"認識上的焦慮"。他們知道,自己生活中的種種不適和不安大都指向這個一黨獨裁的政治制度,但同時他們也知道,正是這個制度給他們提供了體面的生活和優厚的待遇。
我的一位朋友可以算是真正的成功人士。和很多人一樣,他住在大城市,有著體面的職業、穩定的收入和寬敞舒適的公寓。他不喜歡共產黨,對中國的政治制度有諸多抱怨,卻不願意看到任何制度性的改變。
"民主是個好東西,"大約一年之前,他這樣告訴我,"但我卻不想活著見到它"。
------------------------------
中國的中產階級屬既得利益者,對政府雖諸多抱怨,卻不願意看到任何制度性的改變,認為民主是好東西,卻不想活著見其實現。
香港中產心態亦如此!
那麼,面對中國/香港的中產者,若問:對於社會上努力爭取制度改革/民主參政的人們,你有什麼看法?
答案極有可能是:呸,一幫搞事分子,唯恐天下不亂!
2016-04-03
艋舺龍山寺:吳昌碩寫「情空小劫 道託踈狂」?
臉友提到,台北萬華(艋舺)龍山寺內,有清末大書法家吳昌碩石鼓文八個大字石刻:「情空小劫,道託疏狂」

我留言表示懷疑。以下是我的留言擴充版:
背景資料:
- 呂克明:遊龍山寺記 五 (pdf檔)
-----------------------------------------
(附錄:去年底拍的艋舺龍山寺夜照)







我留言表示懷疑。以下是我的留言擴充版:
我的不負責任胡亂猜想:
為何是「情空小劫,道託踈狂」?原文出自石濤一幅山水畫上的配詩,其中兩句為「忘情空小劫,有道託踈狂」。張大千也畫過一幅仿石濤筆意,也是配上同樣詩句。
吳昌碩是個頗傳統的書畫家,不太像會神思一發,減去兩句開首的「忘」和「有」字,自成妙句。雖然毫無實據,我覺得較可能的解釋是,吳昌碩原本寫的是「忘情空小劫,有道託踈狂」,後來轉刻在龍山寺時,不知何故,弄掉了兩句的開首字。
背景資料:
- 呂克明:遊龍山寺記 五 (pdf檔)
後殿左翼門柱上,可見清末大書法家吳昌碩(1844-1927)的石鼓文字跡。「壬戌(1922)清明節」、「情空小劫,道託疏狂。」和「七十六歲老人吳昌碩」題款。典故來自石濤(1642-1707)畫中詩:「忘情空小劫,有道託疏狂。」情空,放空性情;一增一減間,曰:「一小劫」;道託,即「導託」是寄託、引領之意;疏狂,恣情享受、狂放不羈。這兩小句是說:「漫漫長長的閒暇時間裡,總希望能有一種寄託與擁有,於是再也不想約束自身,就縱情的享受人生吧!」禪意八字,道出老翁的勸勉。- 老實說,我覺得上面對「情空小劫,道託疏狂」的解說屬強解。
-----------------------------------------
(附錄:去年底拍的艋舺龍山寺夜照)






2016-03-19
苦等 Google Photos 變成更佳的 Picasa
多年來,習慣在PC上以Picasa軟件管理照片(它的修圖功能只屬中低階,但已能滿足我的需求),然後上傳到Picasa Web Albums儲存,再以相簿或個別照片形式貼到曾堯角落(以前很喜歡它的slideshow功能,但隨著越來越多瀏覽器不支援Flash,slideshow變得只能在個別平台觀看,很不理想)。
臉書貼圖,則一向直接上傳,或從Picasa通過Facebook Uploader完成。
如今Google宣布退休Picasa,不再更新或支援,往後以Google Photos為開發主力。
幸好,目前的情況只是,不再更新或支援,而不是把Picasa殺掉,用戶仍可如舊使用。
Google Photos不是不好,但它的強項主要在讓手機用戶上傳照片到各社交媒體。它一則照片管理功能薄弱,二則貼圖到部落格的選項幾近零,難以滿足我的使用需求,。
看來,我還是要依賴Picasa系統貼圖,直到有更好的選擇為止。
更好的選擇從何而來?在Google的Picasa用戶群組上,很多人滿有信心,Google將來會為Google Photos增添更多功能,可能可以完全取代Picasa。
我沒那麼樂觀,但當然希望自己看錯。
臉書貼圖,則一向直接上傳,或從Picasa通過Facebook Uploader完成。
如今Google宣布退休Picasa,不再更新或支援,往後以Google Photos為開發主力。
幸好,目前的情況只是,不再更新或支援,而不是把Picasa殺掉,用戶仍可如舊使用。
Google Photos不是不好,但它的強項主要在讓手機用戶上傳照片到各社交媒體。它一則照片管理功能薄弱,二則貼圖到部落格的選項幾近零,難以滿足我的使用需求,。
看來,我還是要依賴Picasa系統貼圖,直到有更好的選擇為止。
更好的選擇從何而來?在Google的Picasa用戶群組上,很多人滿有信心,Google將來會為Google Photos增添更多功能,可能可以完全取代Picasa。
我沒那麼樂觀,但當然希望自己看錯。
2016-03-09
Ricci 舍堂文化今昔
從未在曾堯角落寫過30多年前讀港大住Ricci Hall(利瑪竇宿舍)的經歷。若非梁天琦的Ricci背景,和他把“舍堂皇帝”經驗帶進社會,領導抗爭,我也不會試圖通過閱讀了解現今的Ricci舍堂文化。
讀梁天琦的專訪,再看他人的評論才知道,原來今天的Ricci很斯巴達(Spartan),不斷強調「團結、忠誠、犧牲」。宿生面對強大壓力融入舍堂文化,為舍堂增光,也因此經常出現主動quit hall(搬出宿舍)或被quit hall。這跟我在80年代初的經驗很不同。
不錯,Ricci Hall向來與眾不同:直至近年,港大一直是香港“最高學府”,Ricci Hall乃兩間由教會而非大學管理的舍堂之一,有自主收生權,且是純男生宿舍,注重體育成績,強調團體精神。其創辦和管理的教會,乃崇尚教育,思想開明的天主教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也是現任教宗方濟各所屬教派。耶穌會在香港興辦教育,最為人知的要算香港和九龍兩家華仁書院。作為九華仔兼Ricci仔,我的十年大好青春就在耶穌會關顧下度過。以我的親身經驗,耶穌會在利瑪竇宿舍的直接參與較低,一般放手讓宿生作主。所以,利瑪竇宿舍的傳統特色,沒有太多耶穌會的影子,主要源自英式貴族學院的舍堂文化。這些,歷來不變。
跟過往大不同的,是從閱讀得知,今天Ricci斯巴達文化的日常性。30多年前,Ricci也可以很斯巴達,但那幾乎完全集中表現在迎新營(Orientation),即一般人津津樂道的“玩新生”(大家若看過電影玻璃之城該會有點了解)。Ricci通過對新生嚴酷的迎新考驗(兩星期迎新營住在宿舍,日以繼夜地被“玩”),企圖培養新生對舍堂的「團結、忠誠、犧牲」精神。迎新過後,舍堂生活其實很正常。如何維繫「團結、忠誠、犧牲」和增進兄弟情?主要通過“大仙”們以身作則和以愛感召,壓力幾乎不存在,不管主動或被動的quit hall也少之又少。
我本身就是個不錯的個案。我的體育水平從來不能為Ricci作任何貢獻,生活糜爛又要搞學苑,致舍堂活動參與較其他人少。最重要是,我反對集體主義,在舍堂內屬公開反對派,但我從未感受conformity壓力,大家都是開開心心互諒互讓過日子。
話雖如此,即便是當年,已有提出對迎新反思的聲音。不得不提一段插曲:宿舍定期舉行High Table晚宴,每次請來社會知名人士跟穿著端正的宿生一起晚飯,飯後並作分享演講和答問。那次,請來剛在電視爆紅,天天講解「每日一字」的書生林佐瀚作嘉賓。出乎很多宿生意料之外,林當年也是Ricci仔!而他的飯後演講,除了一般的客套話和介紹新近的電視文化教育工作,竟然集中批判Ricci的迎新,在高貴的口號背後,其實更多是真真正正的“玩新生”,要不得!結果,雙方激辯(當然也有少數宿生如我附和林佐瀚)到差不多半夜才結束。
我在舍堂內屬反對派這回事,除了自己的反集體主義思想外,另一重要原因是,我是個替補生,沒有經過迎新營而住進宿舍的新鮮人,到第二年才跟一眾新生“升仙”。這經驗很特殊:我已住了一年,對舍堂了解已深,跟“大仙”相熟,平日平起平坐。補過迎新,角色頓時變換,這對我及“玩新生”的“大仙”都有點尷尬。過程中,我變得既是參與者,又是有點投閒置散的觀察者。因著這個背景,我的所看所感,跟其他宿生很不一樣。
到了最後一年(我讀三年制),在舍堂為籌備即將到來的迎新營舉行的全體大會中,我跟其他為數不多持相反意見的,跟主流派辯論起來。其實,大家都同意,迎新營基本上是個initiation和conformity的工具。主流派著眼其正面效果,我等則強調其流弊。最終當然還是以主流計劃行事。
從畢業到移民前那幾年,每次跟舍堂同學聚會,都會談及Ricci和迎新營的新發展。還記得,當時提到,過往幾乎不會有人因忍受不了/不願忍受迎新而“退宿”,漸漸出現了,帶來一定震動。那是因為,雖然大學和耶穌會對激烈的迎新不甚認同,但前者沒管理角色,後者信守高度自治,對宿生的“胡作非為”很能容忍。但一旦有同學因不滿而“退宿”,大學就有藉口過問,而受壓的耶穌會也會對宿生會施加壓力。
當時我想,香港年輕人在受寵的家庭環境下長大,將越來越不甘心“被玩”,“退宿”情況只會有增無減。在要求舍堂降低迎新嚴酷程度的呼聲下,展望未來,Ricci Hall將逐漸步向跟一般大學舍堂無異。
這點,從最近閱讀所知,應是看錯了。今天的Ricci迎新依然激烈,迎新元素甚至滲入日常舍堂生活,新人以至舊人quit hall司空見慣,耶穌會更曾在十多年前罕有地插手,中止當年的迎新營。當時的舍監谷紀賢神父(Father Coghlan)其後更公開說過:「宿舍内,往往有一小眾宿生極力捍衛那些所謂的傳統。有些時候,他們更會使用一些令人不愉快的懲罰方式懲治不聽話的新生。在堂内的迎新營和週年大會上,我注意到通常只有一些年資較高的同學發言,我認爲這些人就是舍堂内的大仙及超仙們,而他們不鼓勵新人挑戰傳統制度的觀念必須被除去。」(《學苑》2010年1月號)
至於何以演變到今時今日的地步?將來路向又會如何?我隔岸又離地,看不透,只能留待高人解答了。
讀梁天琦的專訪,再看他人的評論才知道,原來今天的Ricci很斯巴達(Spartan),不斷強調「團結、忠誠、犧牲」。宿生面對強大壓力融入舍堂文化,為舍堂增光,也因此經常出現主動quit hall(搬出宿舍)或被quit hall。這跟我在80年代初的經驗很不同。
不錯,Ricci Hall向來與眾不同:直至近年,港大一直是香港“最高學府”,Ricci Hall乃兩間由教會而非大學管理的舍堂之一,有自主收生權,且是純男生宿舍,注重體育成績,強調團體精神。其創辦和管理的教會,乃崇尚教育,思想開明的天主教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也是現任教宗方濟各所屬教派。耶穌會在香港興辦教育,最為人知的要算香港和九龍兩家華仁書院。作為九華仔兼Ricci仔,我的十年大好青春就在耶穌會關顧下度過。以我的親身經驗,耶穌會在利瑪竇宿舍的直接參與較低,一般放手讓宿生作主。所以,利瑪竇宿舍的傳統特色,沒有太多耶穌會的影子,主要源自英式貴族學院的舍堂文化。這些,歷來不變。
跟過往大不同的,是從閱讀得知,今天Ricci斯巴達文化的日常性。30多年前,Ricci也可以很斯巴達,但那幾乎完全集中表現在迎新營(Orientation),即一般人津津樂道的“玩新生”(大家若看過電影玻璃之城該會有點了解)。Ricci通過對新生嚴酷的迎新考驗(兩星期迎新營住在宿舍,日以繼夜地被“玩”),企圖培養新生對舍堂的「團結、忠誠、犧牲」精神。迎新過後,舍堂生活其實很正常。如何維繫「團結、忠誠、犧牲」和增進兄弟情?主要通過“大仙”們以身作則和以愛感召,壓力幾乎不存在,不管主動或被動的quit hall也少之又少。
我本身就是個不錯的個案。我的體育水平從來不能為Ricci作任何貢獻,生活糜爛又要搞學苑,致舍堂活動參與較其他人少。最重要是,我反對集體主義,在舍堂內屬公開反對派,但我從未感受conformity壓力,大家都是開開心心互諒互讓過日子。
話雖如此,即便是當年,已有提出對迎新反思的聲音。不得不提一段插曲:宿舍定期舉行High Table晚宴,每次請來社會知名人士跟穿著端正的宿生一起晚飯,飯後並作分享演講和答問。那次,請來剛在電視爆紅,天天講解「每日一字」的書生林佐瀚作嘉賓。出乎很多宿生意料之外,林當年也是Ricci仔!而他的飯後演講,除了一般的客套話和介紹新近的電視文化教育工作,竟然集中批判Ricci的迎新,在高貴的口號背後,其實更多是真真正正的“玩新生”,要不得!結果,雙方激辯(當然也有少數宿生如我附和林佐瀚)到差不多半夜才結束。
我在舍堂內屬反對派這回事,除了自己的反集體主義思想外,另一重要原因是,我是個替補生,沒有經過迎新營而住進宿舍的新鮮人,到第二年才跟一眾新生“升仙”。這經驗很特殊:我已住了一年,對舍堂了解已深,跟“大仙”相熟,平日平起平坐。補過迎新,角色頓時變換,這對我及“玩新生”的“大仙”都有點尷尬。過程中,我變得既是參與者,又是有點投閒置散的觀察者。因著這個背景,我的所看所感,跟其他宿生很不一樣。
到了最後一年(我讀三年制),在舍堂為籌備即將到來的迎新營舉行的全體大會中,我跟其他為數不多持相反意見的,跟主流派辯論起來。其實,大家都同意,迎新營基本上是個initiation和conformity的工具。主流派著眼其正面效果,我等則強調其流弊。最終當然還是以主流計劃行事。
從畢業到移民前那幾年,每次跟舍堂同學聚會,都會談及Ricci和迎新營的新發展。還記得,當時提到,過往幾乎不會有人因忍受不了/不願忍受迎新而“退宿”,漸漸出現了,帶來一定震動。那是因為,雖然大學和耶穌會對激烈的迎新不甚認同,但前者沒管理角色,後者信守高度自治,對宿生的“胡作非為”很能容忍。但一旦有同學因不滿而“退宿”,大學就有藉口過問,而受壓的耶穌會也會對宿生會施加壓力。
當時我想,香港年輕人在受寵的家庭環境下長大,將越來越不甘心“被玩”,“退宿”情況只會有增無減。在要求舍堂降低迎新嚴酷程度的呼聲下,展望未來,Ricci Hall將逐漸步向跟一般大學舍堂無異。
這點,從最近閱讀所知,應是看錯了。今天的Ricci迎新依然激烈,迎新元素甚至滲入日常舍堂生活,新人以至舊人quit hall司空見慣,耶穌會更曾在十多年前罕有地插手,中止當年的迎新營。當時的舍監谷紀賢神父(Father Coghlan)其後更公開說過:「宿舍内,往往有一小眾宿生極力捍衛那些所謂的傳統。有些時候,他們更會使用一些令人不愉快的懲罰方式懲治不聽話的新生。在堂内的迎新營和週年大會上,我注意到通常只有一些年資較高的同學發言,我認爲這些人就是舍堂内的大仙及超仙們,而他們不鼓勵新人挑戰傳統制度的觀念必須被除去。」(《學苑》2010年1月號)
至於何以演變到今時今日的地步?將來路向又會如何?我隔岸又離地,看不透,只能留待高人解答了。
2016-02-12
唏噓今昔
- 39年前兩學生 現在都做大官 李國能曾獄中訪曾德成 (蘋果日報,2007-6-25)
唏噓今昔。“暴徒”,往往是“抗暴政”理想主義青年。
------------------------------
(2017-5-19 補加) 當年採訪年輕暴動犯 李國能:對曾德成思辨能力印象深刻 (明報,2017-5-2)
39年前的盛夏,一名法律系學生以記者身份闖進「火紅」的赤柱監獄,訪問多名因六七暴動入獄的犯人。大學生對其中一位讀高中的囚犯印象特別深刻,在報道中詳述對方由目睹社會不公義,到投身共產陣營的心路歷程。時光飛逝,兩名學生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大時代。當天的採訪者李國能已貴為終審法院首席大法官;昔日的被訪階下囚,正是新鮮出爐的候任民政事務局局長、左派紅人曾德成。
他在獄中告訴李國能:「我常在想,不少白領打工仔,他們天天工作、結婚、打麻雀、賭馬、賭狗,就這樣過了一生,究竟有何意義?」眼看香港人都在營營役役,他要追尋不一樣的人生。
念初中時的曾德成,曾嘗試在宗教上尋求出路,但目睹社會的不公義,令他心靈難以安頓。「一天放學後,我看到警察推翻了小販的番茄,在地上任意踐踏。再看看我們年輕的一群,他們過頹廢的生活,追逐 Beatles,再對比起有良好道德的中國……我覺得,我要做點事情!」
曾德成念中二時,開始到大會堂的圖書館,借閱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羅素的著作。他反覆思考、辯證,得出的結論是:當時的香港實在太頹廢,是個人人只顧盡快搵錢的城市。他對殖民地統治感惡心,選擇了共產主義,投身反政府陣營。
唏噓今昔。“暴徒”,往往是“抗暴政”理想主義青年。
------------------------------
(2017-5-19 補加) 當年採訪年輕暴動犯 李國能:對曾德成思辨能力印象深刻 (明報,2017-5-2)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