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30

翻譯再雜談(2):經濟

好好歹歹,我總算是個讀過幾年經濟學,並憑之混飯吃達廿載的人。雖則今已對財經商事失去興趣,但遇及與經濟有關的「雜文」還是會心動的。

近讀馮天瑜的《中國元典文化十六講》,內有「"經濟"術語的演變」一文,讀之頗有興味,謹簡述如下。

文中討論的,是何以Economy和Economics的中譯是經濟和經濟學?

馮天瑜在前文「中國近代術語的生成」中已交代中國近代外來術語的主要引入途徑:

1. 西方傳教士自明朝開始來華,直接引入詞匯,但流通面較窄;
2. 日本在明治維新及其後大量用漢字翻譯外來詞匯,然後再通過中國留日學生引介至中國,變成通行文字。(註:近幾十年來,日本已轉為以假名音譯西方術語為主)

今天我們慣用的中譯外來術語,一般是由第二種途徑引進。很多看來不像外來詞匯,例如「報告」、「手續」和「名詞」,其實都是日制新詞。

以漢字翻譯外來詞匯的一種主要方法,是借用舊詞與外來語結合。但問題是,有時舊詞和外來語的含義「完全不一樣,甚至於相反」,馮天瑜認為「經濟—Economy」即為一例。

馮氏大量引經據典,指出「經濟」是「經世濟民」的縮語,原義是治理國家,但在日本近代傾向以之指治理國家的各項具體領域,重點在國計民生之政。

至於Economy這英文字,源自希臘文oikonomia。oikos是家,nomos是管理,因此原義是持家之道,管理國家經濟之義反而是後來衍生(那時通用Political Economy一詞;Economics一字在19世紀後期才出現)。這就是為何今天Economics是經濟學,而Home Economics是家政學,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學科但同用Economics一字。而由於Economy的管家本義,到今天這字還有「省儉」的另一重含義。

雖然「經濟」的古義與Economy的今義有很大分別,但當在19世紀中葉前後日本人思量如何翻譯Economy一字時,兩者的分別就沒有那麼明顯了,因為「經濟」有國計民生之政的意思,與Political Economy之義相近。

Economics除了譯作經濟學外,那時在中日間還出現過很多其他譯法:制產學、利學、富國學、理財學、資生學、計學...

不過,說到底馮天瑜還是堅持「經濟」這舊詞所負荷的今義,存在明顯弊病—「其今義不僅與古典義脫鉤,而且無法從詞形推衍出來,即使改變構詞法,也不能引出今義」。

我認為馮氏在這點上是頭巾氣太重了。語言的含義是不斷發展改變,約定俗成的。他自己也承認「經濟」和Economy在日本當時,含義相近。況且,Economics作為研究經濟結構和運作規律的學科的意義,在西方也是新近之物,是在肯定了市場規律或「無形之手」的重要性後才盛行的,以往Political Economy講的無非都是如何以政策富國養民,實是「經世濟民」的重要範疇。

翻譯再雜談(1):《道德經》

對翻譯這門大學問不懂也不怎麼感興趣,但自寫了《挪威的森林》譯文拉雜談後,心癢癢的,不如多寫兩篇。

發仔說他當年在通往加德滿都的公路旁,小餐廳門前的二手書架上,看見書頁已翻摺,且沾有茄汁漬的《道德經》英譯本,於是「在風塵僕僕中,嘗試從英文版《道德經》去探索東方哲理的堂奧」。

今時今日,他對《道德經》的領會,當然不可與當年同日而語。但對於初讀者(或未讀者),他認為「有人說,英譯《道德經》較諸中文原版易讀」。有位留言者也贊同此說。

何解英譯《道德經》較諸中文原版易讀?

1. 因為原文難懂。《道德經》不單以古文寫成,而且作者是簡約主義極端分子,用詞簡得不能再簡。劈頭兩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對完全初讀者,根本不可解。

2. 英譯不單是譯,也是釋。要將「道可道,非常道」譯成英文,除了要譯外,還要釋。不釋,就無法譯。第一個「道」字,怎麽譯?第二個「道」字,跟第一個是同義嗎?第三個「道」字又如何?全句何解?

隨意在網上找英譯,見有這樣的譯文:

The Way that can be experienced is not true;
The world that can be constructed is not true.

不管這譯文對不對好不好,但顯而易見,英譯文比原文「易讀」。

同理,白話文《道德經》也必定比原文「易讀」,因為除了是以「今」文寫成外,還多了一個「釋」的過程。一例:

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道”,它就不是永恆的“道”;可以用言詞說出來的“名”,不是永恆的“名”。

或許,對我這類「未讀者」而言,最佳的途徑,是一部原文和白話注釋對照本。發仔有好介紹嗎?

2007-04-29

觀影讀書流水賬 29/4/07

觀影:
● Sebastian Schipper 《Ein Freund von mir/A Friend of Mine》 (6/10)

----------

本星期大部分時間在墨爾本觀光,觀影讀書基本欠奉。

昨天看了《A Friend of Mine》,是正在澳洲幾個大城市舉行的「2007德國電影節」的其中一部電影。

收拾行李往墨爾本時,頗為要帶甚麼書同行而頭痛,結果選擇了Martin Amis的兩本小說。Martin Amis的書,是買了卻從不感興趣閱讀那類。結果,第一本《The Rachel Papers》讀了小半已讀不下去...

(原來4月22日,即我「帶」著Martin Amis上機的那天,The New York Times的Sunday Magazine剛有一篇長文The Amis Inheritance,論及Martin和其父Kingsley這對父子大作家)

2007-04-21

Melbourne, after 11 years

I am flying to Melbourne for a few leisurely days tomorrow. The last time I went to this city was 11 years ago. After having packed our belongings and sent them by container to Hong Kong in June 1996, we went to Melbourne to have some fun instead of sitting in an empty house.

2007-04-20

沒有人能自全 沒有人是孤島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於20年前面世
今番重讀,是為私人紀念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 John Donne

沒有人能自全,沒有人是孤島,
每人都是大陸的一片,要為本土應卯。

那便是一塊土地,那便是一方海角,
那便是一座莊園,不論是你的、還是朋友的,
一旦海水沖走,歐洲就要變小。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減少,
作為人類的一員,我與生靈共老。

喪鐘在為誰敲,我本茫然不曉,
不為幽明永隔,它正為你哀悼。

-- 李敖譯





----------

2007-04-18

沒看過《紅樓夢》,還敢和我睡覺?

王正方 國語童年(上)|(下)

有一次某枕邊人坦白,說她沒看過《紅樓夢》,我大叫:那你還敢和我睡覺?從此反目,耽誤了不少性生活。都是《國語小報》害的……

----------

2007-04-15

觀影讀書流水賬 15/4/07

觀影:
● Wim Wenders 《Don't Come Knocking》 (7/10)
● John Madden 《Proof》 (7/10)
● Christophe Ali, Nicolas Bonilauri 《Wild Camp/Camping sauvage》 (6/10)
● Olivier Nakache, Eric Toledano 《Just Friends/Je préfère qu'on reste amis》 (5/10)
● 篠原哲雄 廣木隆一 松尾スズキ 西川美和 塚本晋也 《Female》 (3/10)

Wim Wenders久違了。近10年來,只看了他的《The Million Dollar Hotel》,而且極不滿意。當年他的《Paris, Texas》在我心中,是一部完美的電影,導、演、編、樂,全屬完美,拍盡落魄飄泊尋覓心碎救贖。

廿一年後,Wim Wenders和Sam Shepard再度合作,後者更是編劇兼男主角。故事同樣關於男人千里迢迢尋尋覓覓,不過氣氛不再如《Paris, Texas》般陰鬱。佳作。

John Madden的電影,以前未看過(對,錯過了《Shakespeare in Love》)。《Proof》由話劇改編,Gwyneth Paltrow已過世的父親旣是天才數學家,也是精神錯亂者。她自己呢?是數學天才?是精神錯亂?誰能證明?當局者迷,但旁觀者清嗎?

《Wild Camp》以戲論戲,只屬一般,但由Isild le Besco演放浪不羈、愛壞男人的野女孩,實不作他人想。



《Female》看得人昏昏欲睡。五導演拍五部關於女人的短片,不嫌短,只嫌過長。

----------

讀書:
● 向田邦子 《隔壁女子》
● Nick Hornby 《A Long Way Down》

曾堯角落:隔壁女子的秘密
曾堯角落:A Long Way Down lets me down

2007-04-13

隔壁女子的秘密

剛讀畢向田邦子的《隔壁女子》時,我腦中第一個念頭是務必要將她的其他作品也弄來細讀。

第二個念頭是,了解作者生平,對欣賞/理解她的作品有幫助嗎?這是一個我解答不了但長期為它困惑的問題。其實,讀了向田邦子的《父親的道歉信》後,這個問題已然浮現。到了《隔壁女子》,困惑更是揮之不去。

----------
曾堯角落 向田邦子《父親的道歉信》「後記」 的寫作年份

在1975年患乳癌前,她是紅極一時的電視劇編劇,後來雖然康復,
但卻因手術不當引起併發症而曾導致右手活動不便,1981年更死於
空難。此外,她早年鮮為人知的愛情挫折後來也已由其妹妹披露於
世。


從今天的角度回望當時,很容易「發現」《父親的道歉信》中似乎
處處有茫茫的死亡陰影。


我認為,讀向田邦子的《父親的道歉信》前,最好摒棄這種「洞
識」,就當它是一本童年雜憶欣賞吧。

----------

《隔壁女子》收入五篇短篇小說,全是有關婚戀和家庭的困擾。主角面對這些難題,雖然顯得卑微無奈,但卻都有一種寧屈不死的「活着」靱力。

本書寫作年份不詳,但書內同名小說由於提到幸子想去參觀約翰藍濃被槍殺的所在地,故可知是寫於1981年,相信其他幾篇的成文日期也相去不遠。換言話說,向田邦子是在她空難逝世前幾個月寫成這幾個故事的。

問題在於,我們知道,向田邦子寫《隔壁女子》時已距她的死期不遠,但她自己當時卻不可能預知未來。

此外,她早年的戀愛悲劇,我們通過近年披露的「情書」,已有相當認識。但在向田邦子逝世前,她一直隱藏這個秘密,她的家人對此事一無所知,更遑論社會大眾/讀者了。

今之視昔,通過我們已知的一切然後閱讀她的作品,對欣賞/理解她的作品有幫助嗎?還是說,我們應該盡量摒棄這種「洞識」,以類似赤子之心的心態來走進她的作品呢?

向田邦子官方部落格
《隔壁女子》書籍資料
《隔壁女子》試閱
● 執筆時,部落格仍未刋登柯裕棻的推薦序:「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秘密」

2007-04-11

A Long Way Down lets me down

May be I am just too straightlaced, I find Nick Hornby's A Long Way Down neither funny nor witty.

The four suicidal characters are supposed to have very different backgrounds, situations and personalities. But ultimately they are just the same since they are all Nick Hornby. Maureen and Jess, in particular, are unbelievably contrived.

I only managed to finish it because my friend Cathy posted a review of the book on her blog some time ago and I wanted to know whether I agreed with her or not.

- Metacritic reviews
- Listen to Nick Hornby on His New Novel, 'A Long Way Down' on NPR

Andrea in Cuba








----------

Fraser Island photo album


Fraser Island




More on this trip

2007-04-08

Aerial shots of Fraser Island

During the full-day 4WD tour of Fraser Island, we opted to board a 6-seater plane for a fun fly over the island.

In my previous post, I mentioned that the 75 Mile Beach is the main thoroughfare for 4WDs on the island. Well, it is also the airport for small planes since we boarded and landed there as well.



The never-ending beach on the east coast of the island. The sea is rough and said to be infested with sharks. Swim there at your own peril.



Camcorder rather than camera is more suited to capture the 4WD traffic along the beach.



There are many fresh water lakes on the island which are great for swimming. I swam at Lake McKenzie, probably the most-visited one on the island.



Sandblows are caused by the gradual action of shifting sand across Fraser Island, killing the vegetation they cover along the journey. The look just like deserts on the island.



----------

Lake McKenzie, where the sand is super fine and the water super clear.



A closer look at a sandblow. Note the dead trees half buried underneath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