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30

我中獎了!

發你個財財!時來運到沒法擋。

頭獎兩票中,每票獲5千3百萬澳元!

我中獎了!

我中獎了!

我中獎了!

我中獎了!





我中的那票,派彩A$20.45。買了兩期,動用資金2xA$6.4=A$12.8

輕輕鬆鬆,贏了差不多8塊。

不勞而獲。

發達,就是這麼簡單!這麼容易!

JR's photography

JR Art - Photographe



2009-06-28

發你個財財

自知沒有橫財命,所以幾乎從不買獎劵。不過,當彩金累積至天文數字(即連電視新聞也會報導)時,也會湊湊熱鬧。

前星期,新聞報導Oz Lotto頭獎獨佔彩金估計高達3千萬澳元,我問太座,想不想發達,她說不想。

上星期,新聞上說由於無人中獎,本週頭獎將升至5千萬澳元,我問太座,想不想發達,她說也不錯。於是花了6塊多買了一張最便宜的電腦票。結果我沒有發達,所有人都沒有。



本星期二,如一票獨得,將可贏取歷史性的9千萬澳元獎金!9千萬澳元(約5.5億港元),一個虛無縹緲的數字,它到底有多高,有多大,無法想像。

再花6塊多吧。或許,無須想像,可以親身體驗呢。

我的顛倒夢想又來了...發你個財財!

觀讀聽 09-6-28

The Rolling Stone Interviews輯錄了Rolling Stone雜誌1968-2005年的40篇人物專訪。幾天前,我借題發揮,提到60年代英美流行樂壇在其輝煌背後,是一個從天真純情開始以迷惘掙扎沉淪終結的年代。

若在今天談“從天真純情開始以迷惘掙扎沉淪終結”,當然不能不提the end of Michael Jackson(雖然The Rolling Stone Interviews中沒有他的專訪)。關於他,寫的人很多,我就不浪費bandwidth了。

整體看,The Rolling Stone Interviews不算精彩。訪談的質素(包括受訪者和訪問者),似乎一直隨年代下降(雜誌本身也如此))。當中我覺得特別有趣的一篇,是Jonathan Cott訪問Oriana Fallaci。這位傳奇記者/訪問者,調轉身份,1976年接受Rolling Stone訪問。可惜,二人wavelength不對,訪問者功力不足,受訪者往往反客為主,訪問從頭到尾牛頭不搭馬嘴。

- The Rolling Stone Interviews: Introduction by Jann S. Wenner
- 曾堯角落:單純而美好的日子

書還讀了綠妖的闌珊紀。這是一部短篇小說集,講得都是大陸年輕時尚都會女性的人生掙扎。她們要事業,要物質,也渴望愛情,但愛情總讓她們心受重傷。於是她們狠起心腸,不再對愛情存有幻想。然而談何容易!

書不特別出色。情節跟文字,都比較做作,而且八個短篇一口氣讀下去很有重覆感。不過,對於大陸新女性,我了解不多。讀此書覺得有點新鮮。

- 未央歌:綠妖的博客(很諷刺,綠妖的照片上有“love will keep us alive”之句)
- 闌珊紀(搜狐讀書連載)(八篇中的頭四篇)

2009-06-27

讀書人

倫敦街頭,普通衣裝的少女,坐在可能是供電箱的窄長東西上,看書。
她的影子,很典雅,滿有書卷氣。

六四 20年

- 記憶回收筒:理直氣壯,告別正義
- 冉云飞:六四后知识界的一些变化
- 孔捷生:廣場紀事,做個誠實的中國人
- 茉莉:柴玲起诉卡玛,是不是“恶意诉讼”?
- 曾金燕:六四
- Alone in the Fart:厭惡蘋果,亦不必老屈它說謊
- 天安門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足本)
- 刘柠:那夜,夜凉如水——我所经历的那一夜
- 六月的逃兵
- 馮偉才:天安門廣場開槍事件"真相"(完整版)
- 兰小欢:《瞬间》修正及感谢
- 冉云飞:感天动地二十年
- 梁文道:我們守護記憶,直到最後一人
- 香港獨立媒體:我們的六四故事
- 林行止:往之不諫變生不測 來者可追為後人謀 ——六四二十周年建議設立資料館
- 紀念六四20年專題之一 89年報章與錄影選登
- Ha Jin: Exiled to English
- 王力雄:神化天安门运动是我们的心魔
- 都是那些日子:六四與香港核心價值
- 港台 鏗鏘集 - 走過二十年系列
- Yu Hua (余華): China’s Forgotten Revolution
- 安裕:六四二十年祭﹕敢有歌吟動地哀
- Jamil Anderlini: Tea with the FT - Bao Tong
- Jonathan Mirsky: The Long Shadow of Tiananmen
- 孔捷生:血路──1989
- 孔捷生﹕怒海孤舟-黃雀行動與我
- 信報:六四 二十周年特輯
- 封從德:羅生門的困境
- 都是那些日子:我們的一代要負起對六四的承擔
- 明報新聞專輯:六四事件 二十周年
- 杜導正:歷史是人民寫的
- 張炳良:反思六四 也反思中國未來
- 六四二十週年消費指南
- 钱理群:一个未完成的历史任务
- 崔卫平:为什么要谈六·四
- 北京•六四民主运动研讨会简报
- 我們願做「思想的囚徒」嗎?
- 趙紫陽回憶錄部分節錄
- Excerpts From Zhao Ziyang’s ‘Prisoner of the State’
- 《人民不會忘記》再版
- Isabel Hilton: Tiananmen - The flame burns on
- 阿丁:四·二六“射”论
- 杜冠宇:另一个二十周年
- 严家祺:两次“天安门事件”的对比
- 安裕﹕要好好記住這段歷史
- 丁子霖:“六四”遗孤已长大成人
- 劉銳紹:「六四」的悼念、淡忘與質疑?
- 有个博客:二十年历史浓缩成一个细节
- 安裕﹕缺了脊樑的動物
- 練乙錚:忘卻六四、懷疑六四、修正六四
- 王丹:就六四問題做出的幾個澄清

2009-06-24

單純而美好的日子

剛開始翻The Rolling Stone Interviews,只讀了Pete Townshend,Jim Morrison,Phil Spector和John Lennon等開首幾篇。

Rolling Stone是在1968-70年訪問上述幾位的。從他們的談話,可以清楚感到,60年代的英美流行樂壇,是個充滿探索創新的時期,於今回望,那極有可能是流行音樂的黃金歲月,一去不返。不過,在輝煌的背後,這也是一個從天真純情開始以迷惘掙扎沉淪終結的年代。

The Rolling Stone Interview: Pete Townshend | John Lennon訪問錄音

碰巧,近日聽了一首1966年山本リンダ唱的こまっちゃうナ。不論歌手或歌曲,以前聞所未聞。山本リンダ,名字很洋化,こまっちゃうナ,動感嬌俏,用網上Excite翻譯成中文,叫“感到為難的na”!

山本リンダ在1967年紅白歌合戰跳唱こまっちゃうナ


不能否認,這類歌曲,在亞洲樂壇沒甚麼大不了,當年比比皆是。即以香港為例,那年頭也有蕭芳芳,陳寶珠,薛家燕等人在跳唱差不多的東西。跟英美的相比,更加是徒具其型,毫無往後的探索創新。

不過,也因為徒具其型,今天聽來,也完全不覺有迷惘掙扎沉淪的黑影在闌珊處。

啊,單純而美好的日子。沒甚麼感到為難的na!




----------

The End


The End


The End


The ... Who?!

2009-06-21

觀讀聽 09-6-21

觀:

魏德聖 海角七號

- 曾堯角落:遙望海角

Jean-Xavier de Lestrade Sur ta joue ennemie/Welcome Home

十幾歲入獄,十幾年後假釋。急不及待尋找一女子。
這在獄中得到博士學位的重犯是甚麼人?他要找的女子是誰?
原來,當年他槍殺父母,妹妹負傷大難不死。
他入獄不見天日,她單獨人世過活。
他找她,她想見他嗎?錯亂兄妹情!



(親密觀後感,三星期也寫不出來,放棄)

讀:

Raymond Chandler The Long Goodbye

- 我多次說過,偵探/推理小說不是我杯茶,不常喝。首讀Raymond Chandler,方知有此境界。乾杯!

- Wikipedia: Raymond Chandler

Steven Landsburg More Sex Is Safer Sex - The Unconventional Wisdom of Economics

- landsburg.com

吉田修一 公園生活

- 吉田修一 文學部落格

聽:

夜間獨自駕駛,聽Bach最佳享受。我不用iPod,只帶了一張Wilheim Kempff的J.S. Bach Keyboard Works。

今天Winter Solstice(冬至),整日天陰下雨,最宜聽杜煥唱南音,凄凄慘慘戚戚。

練文解讀:留在香港的年輕一輩的確比較差

信報老人似乎喜歡評論香港年輕一代。林行止如是,曹仁超如是,連練乙錚也來湊興。

跟林曹二公不同,練似乎告訴大家:年輕一輩並不如想像中差

跟林曹二公不同,練文有點學術味,拋出shipping the good apples out(好蘋果往外銷)定理和truncated data(截邊數據)的分析謬誤。

不過,去掉那學術外衣,練文赤裸裸坦蕩蕩其實不難懂:香港年輕一輩中的“好蘋果”,都往外國升學。來香港升學的年輕一輩,也是他們國家的“好蘋果”。拿人家的“好蘋果”,跟香港截掉“好蘋果”那一邊的“數據”比較,有點像comparing apples and oranges,很容易得出他的教授朋友的結論:“不僅認為一代不如一代,還覺得香港年輕一代已經比不上很多其他國家,比不上中國大陸”。

練告訴大家:“香港「輸出」了不少平均質素較高的學生,留下的,平均質素難免較次;但同時,香港也「輸入」很多平均質素較高的外地生。如此,在香港長期觀察本地學生質素時,如果不小心,容易得出的結論是:(一)香港本地學生質素愈來愈差,(二)香港本地學生比外來學生質素要差。這包含雙重錯覺”。“大部分往外地升學的學生是會回來香港的,大部分的外來學生是會離開的;此二因素加在一起,比較正確的結論是,沒理由相信香港這一代年輕人平均質素比上一代差,對他們的錯覺卻不少。從這個角度看,對香港的未來持悲觀的理由,又減弱一分。”

我讀練文,覺得在他眼中,最簡單易明無須理論壯膽沒有謬誤錯覺可能的觀察不就是:留在香港的年輕一輩的確比較差。直接引用原文,就是:留下的,平均質素難免較次

看了標題,滿心歡喜地讀下去的香港年輕讀者,可能會失望的。相反,正在海外升學的香港仔,不知會不會雀躍高呼:我是好蘋果!我是好蘋果!

2009-06-20

婆娑?

從前拍的照片。拍甚麼?樹影而已。


小時候上學已知道有樹影婆娑這個聽來意境十足的四字詞。不過我是不求甚解的差不多先生,從來沒有理會婆娑究竟甚麼意思。想來不就是濃密吧。

趁此機會,自我教育一下。根據百度百科

婆娑 (pó suō):亦作“媻娑”。婆娑的意思是:(1)盤旋舞動的樣子。如:婆娑起舞.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詩·陳風·東門之枌》。毛傳:“婆娑,舞也。”(2)枝葉扶疏的樣子。如:楊柳婆娑、樹影婆娑。竹影亦婆娑,韻藏汝心中。(3)眼淚下滴的樣子。如:淚眼婆娑。

不過,樹影要怎麼樣才算婆娑?還是似懂非懂。疏密有致,搖曳生姿?

不管了。總之,樹影必婆娑,錯不了。

2009-06-19

遙望海角

終於把握機會看了海角七號。

海角七號是一部電影,但也是一個現象。我這類臺灣以外的觀眾,因為隔了這麼久才觀看,無可避免地是反過來先看到現象,才看到電影。

我希望,我現在談的是電影,而不是現象,更不是現象下的電影。辦不辦得到,天知。

作為一部華語電影,個人認為海角七號僅屬中等水平。作為一部臺灣電影,海角七號可算是近年比較好看的作品。

劇情主線 - 散兵遊勇組樂團+跨文化愛情 - 故事老掉牙,處理得也不出色。單以此論戲的話,海角七號對我來說是一部看後會覺得有點浪費時間的東西。

但它有兩大優點。

第一,劇情主線跟七封跨越地域時空的情書副線,嚴格來說雖無直接關係,但左右穿插得頗不錯,有助電影的整體氣氛。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電影描述小人物十分成功。樂團的其他成員,乃至鎮上各色人等,雖聊聊幾筆,都活靈活現,而且充滿人情味。反倒男女主角的塑造就非常浮淺老套。

通過海角七號的成功,為“國片”重新打開“國民”市場,為(垂死的)臺灣電影界注入新動力(回魂丹?),無論如何都是天大好事。

《海角七號》電影官方部落格

2009-06-18

瑞士的Big Mac

上星期談過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的Big Mac Index。今次不談經濟,只談老麥。

我並不完全否定快餐,但認為老麥只是快餐中的下品,甚少光顧(要吃這類東西,我寧可去Burger King。Burger King在澳洲叫Hungry Jack)。偶爾光顧時也少吃Big Mac(我寧可吃豬柳蛋漢堡)。

就如Big Mac Index顯示,澳洲的Big Mac頗便宜,但香港的Big Mac更便宜。總體來說,Big Mac在亞洲區的售價一般較美國低(但未必較當地一般食品價格低),而在歐洲價錢頗為驚人(但又未必較當地一般食品價格高)。從附表看,在挪威或瑞士吃一個Big Mac,幾乎要花6美元!

挪威我還沒有去過。瑞士的老麥倒是去過兩次。瑞士甚麼都貴,在Geneva覓食,將當地價格換算為澳元時,未吃先吃一驚。所以,就算Geneva的老麥價錢超貴,卻苦無較便宜的選擇。

但為甚麼幾天之內要去兩次?不就為了隨meal deals贈送的Coke懷舊玻璃杯!



吃在瑞士,只有一樣不(太)貴,就是雪糕。在Geneva吃Movenpick,一點不貴。Lugano滿街都買gelato,價格跟意大利的差不了太多。

2009-06-17

中華文化亮點:中西結合 素葷互補

(09-6-17) 6月16日,“弘揚中華文明 傳承涼茶文化——涼茶文化傳播全球行”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這項活動旨在推動涼茶行業在全世界的健康發展。涼茶配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涼茶文化在我國南方地區及海外華人中影響久遠。

(09-6-17) 衛生署上月巡查涼茶舖,發現3間分別在大角嘴、九龍城及大窩口的涼茶舖,涼茶樣本含有西藥成分撲熱息痛(paracetamol)及氯苯那敏(chlorpheniramine)。該署提醒業界,售賣攙雜西藥成分的涼茶屬違法,又呼籲飲用有問題涼茶後不適市民盡快求醫。

----------

(09-6-1) 素食飲食,是近年來很受歡迎的飲食文化風潮,不只是宗教素,也越來越多人投身健康素及環保素等的飲食世界,為健康也為環境盡一分心力。

(09-6-14) 根據調查局對市售的素食品抽驗結果,在台北縣市抽驗31件,有高達17件驗出肉品成分,比例超過5成以上。其中最嚴重的兩件,包括素肉排、素火腿、素肉鬆,都驗出超過2成以上的牛肉或是豬肉添加。素食品添加肉品的情形,如果廠商有故意添加的狀況,則可能涉詐欺行為,以及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

張發財創意海報:輪到你攔不住我了

2009-06-15

廣場真實紀事

孔捷生:廣場紀事,做個誠實的中國人(蘋果日報,09-6-15)

(摘錄)六四之夜有成千上萬廣場守護者,卻只有老鬼和我兩個作家。屠城後我們先後獲黃雀行動營救,我和蘇曉康、遠志明被支聯會安排住進沙田一庇護公寓。想不到老鬼也住在同一幢大廈。他違反支聯會規定,私自過來串門,劫後聚首不勝欷歔,我才知道他當時在廣場紀念碑東側(我在西側),言談之間發覺我們所見略同──全賴侯德健在千鈞一髮之際和軍方談判,學生市民在武力清場的最後一刻列隊撤離,廣場之內幸免發生集體屠殺。

由於老鬼違規,我們被拆散居住,我再沒見過他,此後也沒有讀到他的六四回憶文章。我甫到美國便把《血路 1989》投稿給陳若曦。其時高信疆等台灣文化人的六四捐款用於創辦文化雜誌《廣場》,陳若曦是社長,我這篇紀實文章就發表於《廣場》創刊號。文中關於六四廣場紀事,與當時海外傳媒蔚為主流的說法不同。連陳若曦也覺意外,她卻撰文支持,認為即使面對如此殘暴的事件,作家也要據實直言。

然而六四血泊未乾,那時說話最權威的是八九民運之風雲人物,其中影響最大當屬六月十日向全世界播出的柴玲錄音帶。她六四清晨率隊撤出廣場,學生卻在六部口遭到坦克慘無人道的追輾,而且沿途彈痕纍纍,血肉狼藉。悲憤欲絕之下,柴玲採信了廣場屍積如山,血流成河的傳說,一經她的口道出,幾乎就是不易之論。我的《血路 1989》之廣場見聞,當時信者寥寥。不過我和陳若曦都沒有甚麼「話語權」,卻有一個很有話語權的人,因為說實話而被剝奪了話語權,他就是侯德健。

六四後侯德健被羈押,九○年被驅逐出境,把他扔到公海由台灣漁船搭救。關於六四,侯德健的話語權不應遜於任何學生領袖。然而九一年初我到台灣見到侯德健,他極為落拓,因為他早先違反「條例」投奔大陸,台灣政府並不歡迎他。這倒不算甚麼,他本來就是反體制的逆子。更寒心的是台灣傳媒集體杯葛他,只緣他說了實話:「很多人說廣場上曾經有兩千人被打死或者是幾百人被打死,在廣場上有坦克輾壓學生和人群。我必須強調這些事情我沒有看見,我不知道別人在那裏看見,我六點半還在廣場上,我一點都沒看見。我一直在想,我們是不是需要謊言去打擊說謊的敵人?難道事實還不夠有力嗎?」

台灣傳媒咸認為侯德健這等說詞,是為脫離牢獄之災而給大陸當局的回報,於是一起封殺他。這位歷史見證人就此失去話語權。我告訴侯德健:「當時我也在廣場,你和我都說了實話。」幾年之後,我終於看到親歷其境的學生領袖說出同樣的證言,他就是封從德。六四大屠殺是血淋淋的事實,它確切發生的地點不在廣場,而是北京!

近期就六四清晨廣場死傷的爭論:
- 蘋果日報:六四屠城 美國密件曝光
- 馮偉才:天安門廣場開槍事件"真相" (完整版)
- 馮偉才:推倒謊言 讓事實說話
- 馮偉才:補回歷史空白
- Alone in the Fart:厭惡蘋果,亦不必老屈它說謊

2009-06-14

觀讀聽 09-6-14

懶,岸西的親密的觀後感順延一周。

這星期看了四部電影四本書,從數量看很不錯。

一是黑澤清的東京奏鳴曲。
送行者一樣,都是抱著希望看,看後有點失望。
黑澤清跟瀧田洋二郎一樣,巧匠而已。

(話雖如此,平心而論送行者和東京奏鳴曲都是很不錯的電影。
若評分的話應該都是7/10。
我的期望也許太高太不切實際了)



另外三部,一是Body of Lies
在Ridley Scott的掌控下,影片緊張刺激,有條有理,場面逼真,“值回票價”。



另一是How to Lose Friends & Alienate People
教你如何神憎鬼厭是英國片,但全片很“美”,尤以結局為甚。

最後是西班牙片Fermat's Room/La habitación de Fermat
誰設下這死亡之局?
數學家如何解謎自救?
正如我不太喜歡推理小說一樣,推理電影也不是我杯茶。

Rita Mae Brown,從前未讀過她的作品,甚至沒有聽過她的“大名”。
Sand Castle是她的近作。
這書在Amazon被人批得體無原膚,我卻覺得很不錯。
兩中年姐妹帶兩小孩到海邊遊玩。
故事很短,由頭到尾沒有發生任何大事,全是無關痛癢的對白。
但卻很有味道,對人際關係也看的很透很淡。
既然有人說Sand Castle遠較她的其他作品遜色,
那我有機會的話要找來讀讀。

久已不讀跟經濟有關的書,偶然一讀也很不錯。
Bernanke's Test講的是Ben Bernanke面對的巨大挑戰。
書也介紹了Federal Reserve Board的歷史,和Bernanke的兩位前任-Volcker和Greenspan。

葉兆言的小說,也是首讀。
花影的開頭,十分陰暗,很有吸引力,原以為會是有分量之作。
誰料越發展下去,越顯露作者的功力不濟。
到後尾-她愛他,他也愛他,但互相猜疑,互相摧殘,終成悲劇-簡直一塌糊塗。
原書1994年出版,這版本有個作者在2007年寫的後記。
對於當年跟陳凱歌的過節他還是耿耿於懷。
他還說,“說老實話,我的這本小說並不太好,或許接近失敗,但是比電影風月要強得多”。
拜托,到這年紀還是這麼幼稚。
要我說,花影跟風月都很失敗,實在無謂探討誰比誰好一些。

Modern China系列的生活騷,草草看了。

Come Play!



Australia's FIFA World Cup Bid

沒有筒仔的筒仔米糕

限於材料和個人口味偏愛清淡少肉,我想,看了下面圖片的人可能會說,這筒仔米糕,不但沒有筒仔,也非正宗米糕。



得成正果(3) 檸檬



今天狠狠的將檸檬樹prune了,全熟和半熟的檸檬都全摘了。希望它來季長得較粗壯吧。

南瓜焗飯

原個南瓜焗飯。米和配料下得太多了,最後南瓜蓋像UFO起飛般冒起來。

2009-06-13

Big Mac Index for non-economists

Big Mac? Not really, as Australian version of burger downsized (Daily Telegraph, 09-6-13)

at just 9.5cm in diameter, the Aussie Big Mac can't compete with the 12cm-wide beef behemoths of Central Ame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Not only is our burger 21 per cent shy side-to-side of those in Mexico and the UAE, it's also the lightest at just 201g. That's 18g, or 8 per cent less than the largest.

the Not So Big Mac has 22 per cent fewer kilojoules than its Canadian cousin and 31 per cent fewer carbohydrates than Malaysia's.

there had been an 8 per cent rise in the sodium content [of Aussie Big Mac], from 891mg to 960mg because of how the meat is seasoned. Still, it's the lowest-sodium Mac in our survey. Canada's is next (1020mg), then the US (1040). The UK's has twice as much as the US version at 2100mg. Malaysia's is a frightening 2700mg.

----------

The Big Mac Index, as compiled by The Economist, is "a light-hearted guide to exchange rates", and is "based on the idea of purchasing-power parity, which says currencies should trade at the rate that makes the price of goods the same in each country. So if the price of a Big Mac translated into dollars is above $3.54, its cost in America, the currency is dear; if it is below that benchmark, it is cheap."

According to the May 2009 compilation, the Aussie Big Mac cost only US$2.19 using current exchange rate, which means that the Aussie currency was 38% undervalued. But if you take into account that the Aussie Big Mac is smaller and lighter, then the Aussie currency is not so "cheap" after all.

2009-06-12

Paul Krugman's LSE lectures

Paul Krugman's June 2009 public lectures on 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 at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can be viewed as online videos or listened to as downloadable podcasts.

Media coverage:
- The Economist
- Bloomberg

曾金燕:六四

曾金燕:六四

十年前,我没有听说过“六四”这个词。读中学时遇到一位所谓“怪才”的老师,听说是学运被遣回老家,终身执教不得提升录用。当时年纪小未曾深思。也不明何为“学运”。 2001年我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临行前爷爷嘱咐过我一句:遇上运动,你请病假回来。我不明白他的所指。我生于1983年的秋天。

2003年SARS期间,我因一些关于经济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资料,了解到赵紫阳及六四。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耻,把自己到大学二年级才知道赵紫阳是前总书记当作笑话讲给学姐听,学姐说:“你不必为此难过啊,我也不知道他是谁。”

2004 年开始,胡佳断断续续地被警察失踪、殴打、关地下室。当时我们做的是艾滋病工作,但六四比艾滋病更加敏感。我们小小的艾滋病组织,除了要忍受警察的骚扰,要应对国税地税无理由的稽查,要面临地方当局的驱赶,举步维艰。临近六四,更是心惊胆战。我曾经祈求胡佳不要谈论六四,因为一谈论六四,我们在艾滋病领域所做的有限的工作,受到更多的阻拦和障碍,进一步退三步;再者,因为六四软禁胡佳,我亲眼目睹警察把胡佳推到楼道里无人处殴打却不能把他救下,类似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发生,后来胡佳从父母家搬到通州,情况更加糟糕。几次寒冬深夜,胡佳骑自行车回来发现国保便衣守住自由城的家,趁国保未发现,他立即骑车离开自由城,北京的冬夜很冷,父母家也是被严密监控,自由城又处郊区,他能到哪里去呢?赵紫阳去世时,胡佳又被打被关到地下室。

和六四相关的一切,仿佛中了黑色的诅咒,它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等待、恐惧、怨恨。死难者的鲜血,让杀戮者不得安宁,也让幸存者和苟活者不得平静。冤魂凄厉,在问何时才有社会正义。在北京居住的伤残者,我见过二十几位,他们的生活,无不艰难困苦。你路过街边破旧的小商铺时,卖给你矿泉水的那位肢残者,很有可能就是六四伤残者中的一位——不过他的小商铺在奥运前被拆迁了。你接受技艺高超的盲人师傅的按摩时,也许没有想到那位寡言的失明者,是因为六四永远陷入了黑暗。

我是个苟活着的小女人,处处谨小慎微,不被逼到南墙,不敢、不愿反抗——一般来说,反抗的牺牲远远超过忍耐,可忍耐也一样煎熬。胡佳入狱,健康状况恶化,我只有坚持不断地给监狱电话,要求及时恰当的治疗。国保找我谈话,警告我在六四问题上保持沉默,否则“你的问题,又会有一个“质”的升级,何况胡佳在监狱里,健康状况是入狱以来最糟糕的状况,可能比现在所知的还要糟糕,他的任何改善也少不了我们国保的努力……”。接受了国保的“谈话”后,夜里我睡不着,晚上听见铁椅子拖动的刺耳怪响,觉得便衣正在头顶上,或是楼道里。有时又觉得有便衣正在开我的门——这是我的幻觉吧!我却无法说服自己到门口看一看,不敢去确认门已上锁。

6月3日早晨八点左右,我抱孩子说笑着下楼。原计划先上班,后给母亲庆祝生日,定了奶酪蛋糕,下午三点送到公司。小院子铁门口,耸立两大汉堵住门,另一男子站保安亭门口,又一男子直面走来说:“你今天出不去”。说话的是通州分局国保王海旺,我说你们凭什么!你们这是非法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我让亲戚把孩子带走,不要让她看见我现在的样子。和国保几经争辩,无效,我拨打110报警,警察在电话里确认了我的姓名后,拒绝出警,说你今天是出不去。通州国保杨春涛、徐建强等人来了,有几个便衣很面熟,但是不知道姓名。他们不来还好,一来更是勾起了我努力忘记的往事。04年以来他们对胡佳的殴打、软禁、失踪、侮辱,一幕幕涌上心头。我哭着责问他们:你们给我的家庭带来多大的伤害!你们还想干什么!你们已经把胡佳送到监狱里了,不如把我也送到监狱省事吧!邻居们远远近近地看着,一个似乎是居委会的阿姨来劝架,说国保是履行公务不要责怪他们。我对她说:阿姨您别劝,不然我连您一起骂!您为什么不对国保说:让曾金燕出去不就得了,这本来就是她的基本权利。来了好些个居委会的大妈,似乎是随时待命,国保们在三个路口都分布了人,还有一队迷彩服者在不远处慢跑。有便衣从小区大门口的警务工作站送车钥匙进来。又听说小区大门口也分布了便衣。

开始我只是抗议,越说越伤心,哭起来了,情绪不能控制,接电话的时候,也不能平静。北京市的国保也来了,看着我,给我做思想工作。国保都说是国家大的政治环境,我必须服从。这两天就出不去了。站到十一点多,我腰痛,还是不让我走出去,我坐在院子铁门口,努力让自己平静。

因参加了一个远程教育的课程,包里常放一些英文材料。前几天刚好找出两年前存的Defending the Rights of Human Rights Defenders(捍卫人权捍卫者的权利),一直没读完,我坐在树荫下,开始从头至尾读。国保屡屡给我做思想工作,让我到院子里面去座谈,劝我吃点什么喝点什么。我不想吃也不想喝,谢绝了他们买的矿泉水。

下午一点多的时候,母亲拿着水来看我,她没有说话,只是很悲伤地看着我,连国保都对她说:“您回去吧,金燕一会儿就回去。”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抗议无效,依旧不能走出去。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也一直没有吃饭。

我上网向朋友道平安。哄宝宝睡觉。宝宝醒来家里待不住,让母亲带她出去玩,发现便衣也是跟着她们。再想上网时,才知道家里固定电话和网络都被切断了。没有了网络沟通,被软禁在家里,没有外界的消息,仿佛突然掉入了一个看不见的深渊。我一次又一次给中国联通打电话,要求恢复电话和网络。直到6月4号傍晚,网络才恢复。

婆婆打电话告知,派出所查我母亲等人的暂住证之事,婆婆家里四周,便衣也上岗了,公司门口,便衣也上岗了。竟有她也认识的便衣,婆婆便走上前去打招呼,看他的反应。

今天6月4日这一天,不知道外面发生什么事,只是看见天空的颜色很诡异,似黑非黑,似红非红,大风,有些许雨点。上天在看着大家哪!

六四20周年,无以悼念。发掘真像,传播真像,找回社会正义,祈祷亡灵安息。记下这篇博文,驱逐内心恐惧。

http://www.reuters.com/news/video?videoId=105645

Some ...political police came to talk to me, ask (asking) me to keep (in) silence about June 4th. They... went to my company to talk to me. So... I... haven't done anything about June 4th because I have so many fears in my heart. I don't want to ... do anything as they required. It is my basic human right...my basic civil...civic right to go out of my...home.

2009-06-10

得成正果(2) 青檸

我家的青檸樹,不夠兩米高,目前也不算太壯健,今年收成只有10多個。



最近幾天,每天清早第一件事由喝檸檬水改為青檸水。

此外,也做了一個青檸椰子布丁(lime and coconut pudding)。吃光了才記得忘了拍照。

其實,青檸的用途很多。很多中西菜式完成後加青檸汁有畫龍點睛之效。

2009-06-07

觀讀聽 09-6-7

跟The Savage Detectives還是沒完沒了,唯有又再找幾本易讀的消磨時間。

三讀陳丹青,覺得還不錯。

對推理小說興趣不大,評價不高。不過,要殺時間,三毛錢推理小說總好過三毛錢愛情小說。

內田康夫的上海迷宮,故事無聊,文字呆板(譯者可能須付部分責任),不提也罷。

首讀伊坂幸太郎的Lush Life,驚為天人。這次讀他的天才搶匪面面俱盜,只能說,是天才的敗筆。

電影方面,終於看了送行者。期望過高,有點失望。工整,稱職,公式化,情似深實淺。瀧田洋二郎,巧匠而已。

也看了岸西的親密,過幾天談談這部叫我又愛又恨的電影。

補充:未看的電影
- 黑澤清的Tokyo Sonata今晚在電視播。決定先錄下來,擇日觀賞。
- 結果沒去GOMA看賈樟柯的24城記。放映日子是6/3和6/5,那幾天我心不在電影。再者,放映時間是晚上8時,連同場加映的短片河上的愛情,起碼10點多才能離場,對我來說,實在太晚了。等下次機會吧。

2009-06-06

家常便餸

這幾天的午餐,都是家常便餸。

焗椰菜花青豆粟米蓉



類似paella的雜錦海鮮“大鑊飯”



焗小魚(bream)+番茄雜菜湯



雜燴炒河粉

得成正果(1) 金桔

幾星期前,提過自家種的青檸,檸檬和金桔數週內即可收成

先看金桔。摘了約一半,應有百多粒,重1.6kg。過幾天摘餘下的。



皮膚光滑,面色紅潤。



其中幾十粒,用來做了這個金桔蛋糕。



連皮食,也好好味。當然,金桔蜜最合冬天飲用。

三讀陳丹青

一讀:多餘的素材

陳丹青,畫家,文化界名人。聞其名,今天才首讀其書。《多餘的素材》是散文集,多寫往事:下鄉、文革、藝界人物,國外生涯。他的散文,文筆極好,但過好未必好,偶失諸滑。可算敢言,但又不太敢。本書寫文革篇幅頗多,但總在表層下不深處滑過。

二讀:笑談大先生

笑談大先生收入陳丹青“關於魯迅的三次講演”,頗有新意,略欠深度,值得一讀。

第一講題為“笑談大先生”,主要講魯迅的好看和好玩。好玩,指的是魯迅寫作的游戲性和不在乎,乃好課題,但沒有充分發揮。

第二講是“魯迅與死亡”,同樣是好課題,但沒有充分發揮。

第三講乃大哉問:魯迅是誰,我們又是誰?孫子令飛問“魯迅是誰”,陳丹青認為魯迅怕也弄不清“令飛是誰”。三講中,以這篇最好讀。

三讀:荒廢集

這次只是選讀,讀了前三分一,後面的“編年雜稿”不感興趣。前三分一的一半,是他另外三篇關於大先生的文章。

讀過以後,我對他的評價有點改變。

我常讀的,或喜愛讀的,太多是活在自由國度的作者的書。大陸的,也偏愛那些在體制外(或至少在邊緣)掙扎的知識分子。陳丹青到底是在體制內混飯吃的名人,他能夠評論到這個地步,也算難能可貴了。

應該這樣說吧,從大陸讀者的角度看,在他們能輕鬆買到讀到的書中挑,多讀陳丹青總是好事。

他六談大先生,從魯迅談到中國現況,應該算是近年魯學的佳作。

- 曾堯角落:"天時"的厲害
- 曾堯角落:誰還在乎“救救孩子”?


(有一種國內比較普遍的批評,說陳丹青的缺點在於他的優越感。我覺得,不無道理。)

2009-06-05

從另一角度看Tank Man

那張照片,那個人。

提起六四,差不多所有人都會想起那張照片。那個人,西方傳媒稱作Tank Man of Tiananmen,而中文傳媒多叫他王維林。

其實,照片不只一張,而是四張,由不同人拍攝,但構圖大同小異 - 1989年6月5日,從北京飯店房間露台往下望,看來空無一人的長安大街(其中兩張還拍到停在路邊燒焦了的巴士),一個白衣黑褲雙手提著東西的青年,擋著一隊坦克的去路...


Behind the Scenes: Tank Man of Tiananmen
(Patrick Witty, Lens Blog, NYT.com, 09-6-3)


還有這個錄影,構圖和角度跟照片相近。可知也是從同一地點拍攝的。




塵封二十年後,Terril Jones的現場照片首度面世,為這歷史一瞬提供新的觀看角度:照片就在路旁拍攝。遠處,青年靜候坦克隊的到來。近處,三人或跑或騎單車逃離現場,其中一個低著頭跑,似乎想要避開槍彈...


Behind the Scenes: A New Angle on History
(Patrick Witty, Lens Blog, NYT.com, 09-6-5)

誰還在乎“救救孩子”?

陳丹青:荒廢集:文學與拯救

但魯迅身後,在光明中奔跑的一代一代中國孩子,胸懷正義、勇氣和血性,繼續慷慨激昂,救中國。無論是胡風還是儲安平,是張志新還是林昭,是六七十年代的紅衛兵還是老知青,是八十年代遊行絕食的大學生還是讀書人,都自以為是在“救中國”。結果呢,連自救也休想:等到他們闖了禍,或被認為闖了禍,將要流放、槍斃、被鎮壓,全中國沒有人能夠救他們,也沒有人膽敢救他們——很好,最近二十年,孩子們學乖了。什麽都可以做:跳舞、唱歌、吸毒、墮胎、考試、升學、入黨、賺錢……都沒關系,都很好,但千萬不要救中國,千萬別去鬧革命。是的,是你們,在座的孩子們,總算被迫或者主動擺脫了九十年來救國與被救的輪回,人人做個乖孩子,學會顧自己。

"天時"的厲害

陳丹青:荒廢集:選擇上海與上海的選擇

1927年,魯迅先生來上海定居,至今八十年了。中國這麽大,當年魯迅先生為什麽選擇上海?

又要說到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魯迅選擇上海,就是選擇"地利"--當然,魯迅能在中國成全他自己,"天時"第一要緊。

譬如解放後逼著孩子們念他的文章,念得最多的兩篇,一是《紀念劉和珍君》,一是《為了忘卻的紀念》,這兩篇文章要是換了天時,魯迅就未必寫得出來,寫出來,也休想發表--請願學生劉和珍與四十幾位小青年,被大兵鎮壓,打死了,魯迅在文章裏說,那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這樣的紀念文章,這樣的說法,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直到今天新世紀,全中國還是沒人敢寫,寫了,也不給你發表。《為了忘卻的紀念》,寫魯迅幾位年輕朋友怎樣半夜裏給拉出去槍斃,魯迅怎樣逃亡,還為此作了一首詩,其中一句是"吟罷低眉無寫處",意思是寫了也無處發表,其實不久還是發表了,兩年後收入他的新書《南腔北調集》,公開發行了。這樣的文章,這樣的書,換了天時,在五六十年代,在七八十年代,直到今天新世紀,全中國還是沒人敢寫,寫了也不給你發表。

有人會說,沒關系,可以到香港發表呀,可以拿到網上去呀,是的,時代不是一點沒進步,但這點進步,頂多也就是拿到香港去,拿到網上去。在我們的時代,誰要是遭遇同樣的事情,全中國千千萬萬紙面媒體、視頻媒體,照樣不容他寫,不給他發。

這就是"天時"的厲害。

2009-06-03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談到高牆,不免想起蛋。脆弱無助的個人,堅實冰冷的國家機器

不過,也無須如斯悲觀。

身手好的,可以翻牆

即使只是脆弱無助的蛋,須知道: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萬物皆會現裂縫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光於是由此透進









發哥哥的六四

| 六四詩集 | 六四著述 | 六四名冊 | 六四報刊 | 六四報刊(之二) | 六四圖錄 |

| 趙紫陽口述史 | 王丹 | 劉曉波、胡平 | 六四網站 |

| 六四畫作 (之一) | (之二) | (之三) | (之四) |

| 六四歌曲 (之一) | (之二) | (之三) | (之四) | (之五) |

發哥哥的六四印記


-- 發哥哥的網誌 --

面對歷史 不可龜縮 不可滑頭

接近六四,中國政府繼續龜縮,傾盡人力物力將資訊圍墻越築越高,總之你有你說,我就是不讓蟻民讀到看到,不讓蟻民發表意見。若膽敢蠢動,知名的請去喝茶旅遊或安坐家中,無名的抓兩個當一雙!

大佬龜縮,小卒出場。今天明報有位浸大教授周全浩,“含淚”勸港人從另一個角度看「六四」

周教授說,“對於「六四」事件的始末,中國政府多年來採取淡化政策,絕少回應及澄清有關「六四」的報道及演繹,這讓某些人壟斷了「六四」的「真相」。筆者認為將來應該還「六四」歷史的真面目,但這個真面目並非如某些港人所渲染的模樣。”

還歷史真面目,好!但周教授,將來是幾時?我跟你一樣,渴望歷史真相呈現,那怕並非如被人渲染的模樣。但幾時?如何?就如你所說,大佬“多年來採取淡化政策,絕少回應及澄清有關「六四」的報道及演繹”。為何要那麼忍氣吞聲?連你都耐不住跑出來澄清,何解天朝大國反而龜縮,甘讓“某些人壟斷了「六四」的「真相」”?

周教授又說,“有些人受別人聳動,便年年走出來要平反「六四」。這個又怎會是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呢?難道他們未曾想過,某些外國勢力十分喜歡削弱,甚至顛覆其他政權嗎?各位可有想過,考慮到香港的特殊政治文化背景,若然紀念「六四」不符合西方國家的利益,那些港人會否如此熱中此項活動?”

周教授,究竟那些人受到那幫別人聳動?又那些外國勢力喜歡削弱顛覆那個政權?你叫港人想想,“若然紀念「六四」不符合西方國家的利益,那些港人會否如此熱中此項活動?”你的話怎麼不能說清楚一點,究竟是甚麼西方國家利益?那些港人因西方利益熱中於平反六四?一直含含糊糊的,周教授在大學做研究時都是這樣的嗎?

面對歷史,不要滑頭,不要含砂射影。做不到的,跟大佬一樣,繼續龜縮,不要丟人現眼!

2009-06-02

血腥鎮壓,確保和諧

每次到圖書館,總捧一堆書回家,但不是每一本都會讀完。最近的一堆,其中的一本,是羅盤(羅會文)的《裸妝歷史》。為甚麼借它回來?一是貪新(09年1月出版),二是題材。

裸妝歷史的副題是歷代改革悲情人物新說。

在自序中,羅盤說,“我們歷史中的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煙灼火烤,已經太過陳腐,太過沉重,讓人不能喘息。我以為,中國要現代化,,要進入世界前列,需要的是創新,再創新!為此,愚以為,只有改革,只有創新,才是我們民族和我們個人唯一的出路!”

不過,經“還原歷史真相”,他認識到,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多有失敗的原因在於改革家,改革方案,和改革推進的缺陷。

於是,他在題為和諧養無限天機的後記中總結,“推進改革,貴在和諧”!若要和諧推進,首先改革者,最好是聖人一類。退而求其次,也應是賢人一類...“改革,是民族的唯一出路;和諧,是改革的終極保障。”

如此識見,古今罕有。厲害!

----------

論改革悲情人物,更近的有那位死後發聲口述回顧《改革歷程》的趙紫陽。不過,《裸妝歷史》從屈原起,只談到宋教仁。更近期的,自我和諧了。

抑或說,道理太顯淺,無須多談:血腥鎮壓,方可確保和諧改革。

送上這幅漫畫:「從前,幸虧殺了一批學生……」(一木,信報,09-6-1)

巴黎愛情小考驗

Julie Delpy首次自編自監自導自演,泡製愛情小考驗片2 Days in Paris。

- 官網 | IMDb | Wikipedia

初看宣傳,以為近似Before Sunset/Before Sunrise。影片開頭,Delpy架上粗黑框眼鏡,神經兮兮的,還以為會很Woody。但其實甚麼都不是,只是典型法國“口水多過茶”愛情小品注入文化碰擊喜劇元素。

開懷,流暢,小情小趣(也很小資),無傷大雅。

2 Days in Paris,不是2 days in Karachi。


2009-06-01

Hayek: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

Few other books on economics are as inspiring as F. A. Hayek's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

This classic is now made available for downloading as a pdf file from the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 Other books and articles by F. A. Hayek from the Mises Institute
- Taking Hayek Seriously, the most resourceful site on F. A. Hay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