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30

2012.06 觀讀聽流水帳

本月大部分時間外遊,回來後又忙於收看歐洲杯足球和Wimbledon網球。

讀書

● 格非 人面桃花
- 至此,三部曲讀完。大滿足!

● 劉檸 逆旅-竹久夢二的世界
● 陳子善 林少華 竹久夢二畫與詩
- 竹久夢二熱

網上好讀

- 丁子霖:致柴玲——一封迟复的公开信

- Nassim Nicholas Taleb, Antifragile-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 (Prologue)

● 追查何解太平天國忠王府很多牌匾對聯不用書法體,讀了不少網上資訊

● 竹久夢二,與豐子愷
- 刘柠:美术史意义上的竹久梦二与“卡娃伊”
- 李兆忠:丰子恺与竹久梦二
- 吉川健一:中國近代漫畫:豐子愷與竹久夢二

購書

● 蔣一談 栖
● Daniel Kahneman, Thinking, Fast and Slow
● King Adz, Street Knowledge

2012-06-28

竹久夢二熱

自2010年中,大陸出版了至少6本竹久夢二專書,形成新一波竹久夢二熱:

逆旅-竹久夢二的世界 (劉檸著譯)
竹久夢二的童畫童話 (季慧譯)
竹久夢二畫與詩 (陳子善編,林少華譯)
竹久夢二名作原寸復刻集
出帆 (王維幸譯)
歲月是賊:竹久夢二童畫童話 (袁麗譯) (系列書之一

另,竹久夢二的世界繁體版剛出版。李長聲在序中這樣看竹久夢二熱:

大眾健忘(所以總是快樂的),夢二死後很快被忘到腦後。一九六八年日本經濟躍居資本主義國家第二位,被戰爭摧殘的大眾文化復興。一九七〇年紀念夢二誕辰九十周年,舉辦大回顧展,夢二從歷史之中走出來。流行是翻來覆去的,懷舊也生出新意,特別是他的設計,為人注目。

一九八五年《初版本複刻竹久夢二全集》付梓,八七年《夢二日記》、九一年《夢二書簡》相繼上市。劉檸「二十多年前,人在東京」,趕上這一波夢二熱。這本《竹久夢二的世界》出版於二〇一〇年,好像把中國也弄得發熱了。

--------------------

關於中國的上一波竹久夢二熱,可讀陳子善編序

但從周氏兄弟、朱自清再到豐子愷,等等,中國那麼多一流的新文學作家,都如此鍾情神往於竹久夢二的畫,決非偶然。竹久夢二及其畫作在中國現代文學和藝術的進程中,像畢亞茲萊和凱綏·珂勒惠支等西方畫家一樣,發揮過意想不到的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講,他的畫參與了中國現代文學和藝術的建構,雖然他自己直至去世也渾然不覺。

最受竹久夢二影響的中國畫家,當屬豐子愷。除陳子善編序外,也可參考李兆忠的豐子愷與竹久夢二

在豐子愷看來,竹久夢二的畫風「熔化東西洋畫法於一爐。其構圖是西洋的,畫趣是東洋的。其形體是西洋的,其筆法是東洋的。自來總合東西洋畫法,無如夢二先生之調和者」(《談日本的漫畫》)。這是極高的評價。事實上,「子愷漫畫」取法的,正是這種「中西合璧」式的藝術手法 ... 對於二十世紀的中國藝術家,「融合東西」是一個迷人的口號,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藝術理想 ... 豐子愷的幸運在於,他自幼習詩文書畫,有傳統文化的「童子功」,後來又師從李叔同學西洋畫,掌握了紮實的素描技巧和西洋畫理論知識,可以說具備了「融合東西」的條件,在東瀛遊學又及時地遇上竹久夢二這股強勁的「東風」,把他的靈性之火點燃,原先各行其道的西洋畫技巧與傳統的藝術修養,於此時融為一體,從此踏上一條左右逢源的藝術之道。

吉川健一的中國近代漫畫:豐子愷與竹久夢二,雖就豐對竹久有“超出模仿之嫌”,說得過火,文章總體而言值得一讀。

(2013-6-17補加 雷驤:又見竹久夢二|豐子愷的啟蒙者

2012-06-26

到處楊梅一樣味?

記憶中,從未吃過楊梅。這個月,竟在上海和香港吃了兩次。

今天在臉書讀到蔡珠兒談啖楊梅,頗有同感:

香港賣的,多是汕頭楊梅,甜度低核籽大,風味較遜。去年夏天,在蘇州和上海吃到江浙楊梅,驚豔上癮,每天都要飽啖一兩斤。小販說是蕭山或餘姚來的,濃紅深紫,個頭如鴿蛋,粒大卻細核,肉質稠糯有咬口,甜酸恰到好處,美不可言。

浙江楊梅,的確較優。不過,我是“日啖三百顆”那種荔枝發燒友,對她所言:“我這才相信,荔枝和楊梅可以相提並論,各擅勝場”,不能苟同。楊梅,不管從那裡來的,跟荔枝不能相提並論,絕對。 :-)

大熱天,蘇州水果小販推車而過 | 躲在清涼的上海酒店房間啖楊梅

2012-06-25

Picasa 照片整容

Picasa最近新增一批照片整容功能,覺得玩玩無妨。

攝於香港,從下拍天花板水晶燈飾


攝於上海,路旁大型廣告板

2012-06-21

大家族小旅行:暴吃中山

六兄弟姐妹難得浩浩蕩盪跟團出遊:

暴吃中山!

利用 Flipboard 在大陸上 Facebook

眾所周知,人在大陸不翻牆不能上Facebook(Twitter,blogspot網誌等等)。在偶然情況下,發現可通過手機Flipboard app上Facebook。下面是我經過兩次微型實戰經驗(蘇州,中山),為不想在大陸沒臉見人的,提供絕不完全的攻略:

Flipboard基本上是個網絡資訊整合器。通過Flipboard,可瀏覽新聞,旅遊,照片,視頻,消費等資訊。它附有Facebook和Twitter(我沒用過後者)功能,除了讓你將資訊跟朋友分享外,也可以用Flipboard作為Facebook閱讀器。

iPhone/iPad上有了Flipboard後,就可以在大陸上Facebook了。

- Android正式版剛推出,用家很快就不再需要透過官網留電郵地址取得beta版了

- 記得下載原裝Flipboard,大陸版Flipboard沒有Facebook功能。

根據我的使用經驗:

- 閱讀Facebook內容不覺得有重大過濾,六四前後使用也能讀到大量相關貼文

- 回應跟贊好很簡易,但我還未找到如何在Flipboard的Facebook發新文章

- 人在大陸貼回應,有時候你的朋友都能看到(中山),但也試過其實只是自己看到,朋友根本看不到(蘇州)

----------

為何可以不翻牆,用Flipboard上Facebook/Twitter?看上去很美的Flipboard提供解釋。

身在牆內的,要先翻牆,下載Flipboard,加入Facebook/Twitter功能,才能以後使用。

2012-06-14

【上海蘇州2012】 何解太平天國忠王府很多牌匾對聯不用書法體

(注:為求簡潔,以下文字略有刪節,原文請看臉書討論,本篇及前篇留言)


網友Stannum在關於“蘇博及其他”相冊的留言中指出一個費解的現象:
Stannum:忠王府的牌匾和對聯竟然不是書法體,真不知算甚麼啊!

曾堯:Stannum兄好眼力,忠王府近大門那邊很多牌匾和對聯的確不用書法體,不知何解,快速google一下也找不到解釋。有待繼續研究。


在高人特多的臉書上提問,果然引起馮偉才兄的興趣:
馮:忠王府在文革時太平天國的牌扁等已被拆掉。現在看到的都是新修建的,依我看,用的可能是電腦打字,而不是毛筆字。

曾堯 對,那些牌匾對聯都是用印刷/電腦字體,而不是書法/毛筆字。問題是為何如此?為何獨獨在忠王府而不是其他古蹟看到?中國很多古蹟,都在近百年(特別文革期間)遭破壞。近年大體都是復修如舊(雖則水準參差)再開放。那是否意味,當年忠王府本來就是用很多印刷字體作牌匾對聯?還是另有原因?

馮:我09年去時看到門口太平天國四字,就覺得有點兒戲。如有留意,內裡有些地方的直橫對聯是用毛筆書寫的。我懷疑有些重建,即原來給完全破壞的地方,是重新修建時用印刷字體造的。看看戲台邊的直寫對聯是毛筆字,或可解釋兩者的分別。原址是拙政園一部份,我八十年代去時,還沒恢復忠王府的面貌。根據資料,其修建過程如下:1996年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以中國現存太平天國王府中最完美的建築而評為"1949----1995中華之最"。為妥善保護這座具有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建築,1951年至1975年,曾對其官署部分七次修繕,80年代也陸續將大門、儀門、兩廡、正殿、後堂、後殿等作了全面修葺,基本上恢復了忠王府官署建築的原貌。1993年起,再由國家文物局撥款,完成了中路官署建築和東路部分宅第建築的維修,使其更顯宏偉。

曾堯:修復時按道理說全部牌匾對聯配上書法體應該是簡易功夫,選擇印刷體實在令人費解。

馮:其實,近十多年許多古蹟翻新都有同樣問題存在的,主要是無知和商業掛帥造成(外判給裝修工)。像太平天國四字,當時是右向左寫的,而且是太平直排,天國橫排,平字也不是打字體。所以我一看門口的太平天國,就知道又是粗製濫造的翻新之作。


曾堯:對,那太平天國四字最可疑。從現存的太平天國銅幣看,一般沿用傳統,太平直排,天國橫排由右向左。今天忠王府大門的四個大字,反而依大陸排版慣例,橫排,由左向右,每兩字一行。


曾堯:百度百科關於忠王府的條目,附有一張照片,說是忠王府大門,上有忠王府牌匾,手寫字體,傳統由右向左。不知攝於何時,也不知是否忠於最原始的牌匾,但跟今天的忠王府大門牌匾很不用。今天用的,是印刷字體。




馮:清朝文物無論石琿或排扁,橫排字大都是右寫,左寫的幾可斷定是後人加上。忠王府的字如是原來墨迹,也可以是原字重排(有不少例子,方便今天閱讀習慣,尤其文革時期)。不過,看樣子,未必是原來墨迹,待查。

曾堯:馮兄的觀點我找不到理由不同意,但又總覺得未能完全信服。中國很多新近的“修復”景點,的確存在“粗製濫造”的問題,而忠王府滄桑變幻,要重建當初的模樣很不容易。但它既在世遺拙政園和蘇州最受歡迎新建景點蘇博中間,按道理不會出現“粗製濫造”的情況。況且,將印刷體全改為書法體又不特別花錢花力...

其後,文少(陳凱文)加入討論,馮兄和Stannum也續有回應:

文少:其實論字體的話,太平天國文件是慣用白體(即宋體)的,但字形則較扁平,要模仿有一定難度:


文少:而太平天國四字還有一個特點,便是天字上劃長下劃短:


文少:我反而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太平天國甚少用顏楷體,但忠王府那些牌匾則一定是用了大陸電腦常用的宋體

馮:中國的事情有時"按理"未必講得通。忠王府歷經多次修建和文革的破壞,要恢復原樣不容易,能夠保存建築結構和彩繪,以及原來拙政園的特色已不簡單。如果八十年代是以拙政園的面貌出現,太平天國的東西後來“補充”也是可能的。附上原來忠王府外貌,即使有忠王府牌扁,應該不是這樣的。另外,十多年前的一幅戲台相,也沒有對聯和橫扁,顯然是後來所加。




馮:有興趣看太平天國/李自成文物照片的,可到這個網網頁看看:见山楼·忠王李秀成纪念

馮:上面戲台圖片是有橫扁的,更早的戲台應該是這樣:


文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蘇州在1863年被清軍所佔後﹐忠王府則被改為江蘇巡撫衙門。是故﹐如果忠王府本來有牌匾的話﹐理應在那時已被拆毀﹐不可能留待文革才被破壞掉的。其次﹐究竟為何認定忠王府在文革時受過破壞呢﹖太平天國在中共官方史中定性為農民起義﹐具有神台級的歷史地位﹐即使文革出現過破四舊﹐但他們會走去破壞忠王府﹖我很懷疑。

曾堯:(不知跟討論有沒有直接關係)那個”涉嫌在沒有詳細歷史資料指引下粗製新建“的忠王府大殿,其(印刷體)對聯文字:“天擇流行恩深雨露 朝綱理治運轉乾坤”,原來也出現在位於南京的原太平天國天王府(後為清兩江總督府,今為總統府)的書房。參閱:南京游记之一:总统府、秦淮河

曾堯:忠王府正門一帶,乃根據不完整的原貌資料新建/修復這一點應無疑問。問題是何解很多牌匾對聯不用書法體而用上了極罕見的印刷體。是原貌如此,還是另有原因?

Stannum:我想牌匾用書法體,應該是一種常識吧,有看過古裝電視劇,無論大陸香港或台灣的,大概都不曾見過佈景用宋體字作對聯牌匾的吧?而且馮偉才先生更指出是由國家文物局撥款修整的,出現這樣的情況,真是耐人尋味。

馮:關於忠王府在文革時被破壤,可參看文革中被毁的文物(苏州拙政园门口高悬的“太平天国忠王府”的明牌和大厅里描绘李秀成召集军事会议情景的画也就成了为叛徒树碑立传的标记而被摘掉)。論文苏州忠王府建筑彩画艺术研究可看“研究目的和意義”一節。至於為甚麼忠王府被否定,是因為李秀成被視為“叛徒”

馮:軍事會議廳的原來佈置:



馮:關於忠王府的滄桑,一篇很好的參考材:全面保护苏州忠王府——苏州新博物馆选址及其出路

曾堯:通過馮兄及文少提供的連結,並延伸閱讀,這幾天來對忠王府的前世今生,和忠王府與拙政園,蘇州博物館的相互關係有了進一步了解。接下來讓我們將眼光重新聚焦到原來的問題,那就是,“何解太平天國忠王府很多牌匾對聯不用書法體”。很不幸地,那些大討論對這小問題沒能提供較有力的直接的答案。相反,既然當初蘇博選址引起那麼多爭論,以致出現廢了忠王府傷了拙政園等批評,那麼,忠王府的修復工程和社會監察,絕不是那些全國為數不少快速上馬粗糙修建/新建收費古蹟景點可以比擬的。我總覺得,知得越多,越覺費解!

馮:忠王府的寫法是書法字,是六十年代蘇州博物館原來的牌匾(今天卻改用了印刷宋體)。其餘那些粗宋體階體的印刷字,除了上面提到的推論外,就無從解釋了。證諸門口太平天國寫法的無知,我還是相信無知和不認真是最大可能性。

2012-06-13

【上海蘇州2012】 蘇博墨戲



太座使用蘇博的洗手間後,大發脾氣,說想不到內內外外搞得像模像樣的蘇州博物館,洗手間竟那麼亂七八糟。

我一面應著“哦,哦,是嗎?是嗎?”,一面看著一位清潔員工拿著濕濕的地拖在人群中走過,留下藝術價值極高的“墨戲”狂草!

【上海蘇州2012】 蘇博旁的街燈


(左圖) 蘇州城內的古雅街燈一般長這個樣子

(右圖) 蘇州博物館旁的街燈可不一樣,秉承蘇博的建築意念,簡約幾何

2012-06-12

【上海蘇州2012】 關於“蘇博及其他”相冊

為何另闢一個“蘇州”以外的“蘇博及其他”相冊?

蘇州博物館(第1-26張)是貝聿銘的晚年傑作。他將蘇州隨處可見的粉牆黛瓦園林簡約化和幾何化,推陳出新(即所謂的「蘇而新」風格),但又不會跟周邊的古物格格不入。它的成功,啟發了好些後來建築。

蘇州火車站(第51-55張)的建築理念應有參考貝聿銘,但若論相似度並不明顯。

新近開幕的蘇州公共文化中心(第38-50張),包含新美術館,文化館和名人館,從建築上看幾乎可說是“蘇博之子”。

(第27-34張為原建於拙政園舊址,今與蘇博相連的太平天國忠王府)

2012-06-09

【2012上海蘇州】 遊記首頁

2012春夏之交香港上海蘇州行程框架 | 不去周莊

你拍我拍個個拍
夜之上海靜(?)安(?)寺
豐子愷有情世界 (附:訪豐子愷故居日月樓)

何解太平天國忠王府很多牌匾對聯不用書法體
蘇州定慧寺
蘇博墨戲
蘇博旁的街燈
關於“蘇博及其他”相冊

香江雜拍 | 大家族小旅行:暴吃中山

現身露臉 | 利用 Flipboard 在大陸上 Facebook
Picasa 照片整容
到處楊梅一樣味?


旅照

(1) 上海 (2) 蘇州 (3) 蘇州:蘇博及其他


上海


蘇州


蘇州:蘇博及其他

現身露臉

回來了,告別沒臉(書)見人的日子。

過去8天,大陸上海蘇州,沒翻牆(慚愧,不懂),不能直接上臉書。Google各項服務時有時無:Blogspot完全不行,Gmail頭兩天不行其後沒問題,Picasa相薄和Google搜尋時有時無。

(曾堯角落本質上是blogspot部落格,但通過自己的joetsang.net發布,而joetsang.net似乎從年初至今一直不在禁列。因此,在大陸也能上曾堯角落,但內容殘缺)

偶然發現,可以通過Flipboard上臉書(興奮莫名!)。朋友的發貼,感覺大部分都能看到(大量六四相關的都看到),自己在大陸期間寫的,卻時顯時隱,不能一概而論,總之很飄忽。

讓我找找有沒有人寫過身陷盛世中國不翻牆上臉書及更新blogspot部落格的攻略。

2012-06-01

豐子愷有情世界 (附:訪豐子愷故居日月樓)

29號晚到港,30號第一時間看了豐子愷展回港必看展覽

原來星期三免費入場,缺點是學生團比較多有點吵,從大陸回來後會再去一趟。(補加:6月11日再度參觀)

(館內的另一展覽:東西共融: 從學師到大師也很有趣,增長知識)



--------------------

(2012-6-9補加) 在上海參觀了位於陝西南路的豐子愷故居“日月樓”。根據資料,“日月樓”位於從前叫凡爾登花園,現稱長樂村的小區,共7排洋房129個單味。當年是法式優雅洋房,現在比較老舊了。豐子愷一家1954入住。以官方說法,「十年動亂期間,豐子愷遭受迫害,積鬱成病,於1975年去世」。

樓房外貌 | 擺滿雜物的入門處





--------------------

延伸閱讀:
- 曾堯角落:竹久夢二熱

2012.05 觀讀聽流水帳

影視

● Kieran Darcy-Smith, Wish You Were Here
人間蒸發 Wish You Were Here

● David Gelb, Jiro Dreams of Sushi
- 壽司職人 小野次郎

● 央視 舌尖上的中國
- 舌尖上的中國

● Robert Kenner, Food, Inc (美味代價)
- 美味的代價

為一篇舊文(三大導火車三段程)補加了Youtube片段。《Tickets》是Ermanno Olmi、Abbas Kiarostami和Ken Loach三大導以火車票為共同題材的三合一電影。 ... 我只談Olmi自編自攝自導那段。故事很簡單:垂垂老矣的醫藥專家到外地開會。由於航班出現問題,當地公司的女工作人員臨時為他買頭等火車票返家,並在火車站送行。老人在車上本欲以電腦寫一封感謝便條,但當他回想當天與女工作人員的幾度接觸時,竟萌生莫名的愛慕之情,並將之與童年的一段美好而矇矓的回憶交織,如夢如幻。本段充滿暮年心態,場景以夜晚為主,節奏緩慢,思潮時起時止。片中那位女工作人員,由我頗欣賞的Valeria Bruni Tedeschi飾演。她,是前法國第一夫人的姐姐。



讀書

● 格非 山河入夢 | 春盡江南(4月讀的好書,5月才寫讀後感)
- 《山河入夢》《春盡江南》讀後感 (一) | (二) | (三)

● Julian Barnes, The Sense of an Ending
- 從 The Sense of an Ending 想到家庭悲劇回憶錄

● Bruce Mutard, The Silence
- The Silence 靜思感悟

● Thomas Ott, Cinema Panopticum
- 格子紋大地上,孤零零單層旅店殺人

● Banksy, Wall and Piece
- 世上只有媽媽好

● Philip Wilkinson, 50 Architecture Ideas You Really Need to Know

● Dave Shelton, A Boy and a Bear in a Boat

● 麥華嵩 死亡與阿發

● 刀爾登 七日談

● 皮皮 黄昏的下落

網上好讀

● Frederick Baldwin: Dear Monsieur Picasso
- 打算在香港的時候,到文化博物館參觀畢加索 ─ 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珍品展。不過,觀眾需要預購指定日期場次的票方可參觀。且看有緣沒緣了。

● 鳳凰網:《讀藥》第65期:格非《春盡江南》

● 錢理群 堅守自己的信仰,又尊重別人的信仰

● Paul Krugman, End This Drepression Now! (1st chapter)

蔣勳「丟大了」事件:學術研究是條漫長寂寞的路途一文,續有更新

購書

● 熊培雲 熊培雲中國讀本(一個村莊裡的中國 | 重新發現社會 | 自由在高處)
● 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著,宋以朗/編 張愛玲私語錄
● 馬國川 我與八十年代
● 格非 人面桃花
● 吳思 隱蔽的秩序:拆解歷史弈局
● 白先勇:父親與民國
● Ian Stewart, Seventeen Equation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 Roger Bennet & Eli Horowitz, Everything You Know Is Pong - How Mighty Table Tennis Shapes Our World
● Edward Glaeser, Triumph of the City

音樂

● RIP Robin Gibb
- TV debut of the B.G.s (Bee Gees)
- 五一,當年只知是小情人節 :-)



● Good night, Mr Fischer-Dieskau



● 來自蘇州電視書場的《紅樓夢》系列彈詞
- 評彈《紅樓夢》

● 你著幾號鞋:幾條半唐番香港主流樂壇邊緣人炮製的精彩演出。無得彈!!!



● 換到千般恨:找到了!找到了!“怪型怪聲”鄭子固版本



● Dimming of the Day

Linda & Richard Thompson


Richard Thompson


Bonnie Raitt & Richard Thompson


● Zbigniew Preisner

Conversation with Father


Damage fatale


Fairy Tale: A True Story


Love at First Sight (poem by Wisława Szymborska)


●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聽得毛骨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