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31

肖建華享外交保護權?

(2017-2-3補加:哈哈哈,真尷尬,我想得太多,也對老肖太認真看待了。肖建華聲明中提及的華僑身份,除了很早被指出他不是香港永久居民外,今天看阿波羅新聞網,原來他的所謂外交護照/外交保護權,來自中美洲島國安地卡及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他在2015年被該國總理委任為“巡迴大使”。這種外交保護權,有屁用!)


- 立場新聞:新浪刊「肖建華聲明」:我是加拿大公民 也是香港居民 沒被綁架回內地

肖建華的第二篇聲明,措詞耐人尋味
明言不存在被綁架回內地,但細讀字裡行間,其實默認了

強調自己華僑身份,是加拿大公民和香港永久居民
但他不可能不知,中國視他首先也永遠是中國人,外國籍不管用

不過,比較奇怪的是,他接著說自己擁有外交護照享外交保護權
(外交護照及其保護權跟國民的一般領事/外交保護權是兩回事#)
假設所言屬實,他外交身份來自何國?加拿大?為何有此身份?
他在暗示什麼?會有其他後著嗎?


# 雖說一般用法上,領事或外交保護權泛指國民在外國可獲得本國政府提供的幫助或保護,但在肖建華聲明中,他說:「本人為加拿大公民,也是香港永久居民,受加拿大領事保護,也受香港法律保護,本人還持有外交護照享有外交保護權」。重點是他聲稱「還持有外交護照」,所以接著提到的所謂「外交保護權」,似乎是暗示自己因是「外交人員」身份,享有某種外交豁免權/Diplomatic Immunity(見維基百科:外交豁免權)。當然,也可能只是他一派胡言而已。今天有報導指出,肖建華其實並非香港永久居民。

------------------------------

傳出被某種方法從香港帶走的百億富豪,「另一個李波」,原來是肖建華時,我開玩笑地發了這篇臉帖:


目的當然是讓人以為我在說王丹 :-)

- 王丹談肖建華
- 紐約時報:肖建華,六四後起家的億萬富豪 | 肖建華公司回應收購習近平家屬股權

2017-01-30

新年就是要......不然幹嘛

跑馬地,快活谷,愉園

一直以來,我以為快活谷和跑馬地作為地區叫法,都跟區內的馬場有關。原來並非如此。如上篇百年前的香港馬場大火所述,快活谷原先只是當地墳場的委婉稱呼。

剛翻閱之前提過的《四環九約》點擊閱讀前言和部分圖片/說明),也有提及快活谷之名的由來,跟《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的說法一致。書也提到,Happy Valley曾有另一譯名:愉園。

今時今日,愉園一詞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但老球迷應該不會忘記,香港曾經有過這麼一隊左派背景的足球勁旅(維基百科:愉園體育會)。

另,據《濁世消磨──日治時期香港人的休閒生活》(周家建著),百年前跑馬地曾有私人經營的遊樂場愉園,跟後來加入競爭的,位於銅鑼灣的利園屬同類設施。《圖說香港歷史建築 1920-1945》(黃棣才著)提到,當年電車加設跑馬地支線,即以愉園為總站。馬場大火後,愉園生意敗落,最終被收購改建成今日的養和醫院。

2017-01-29

百年前的香港馬場大火

我對香港舊史非常無知,最近朋友送我《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小書(高添強著,東華三院出版),當時連書名都看不懂,幸好英文書名(此書中英對照)The Race Course Fire Memorial中的fire一字,提供了線索。原來當年快活谷馬場曾發生死傷那麼嚴重的火災!

黃泥涌原是一條經鵝頸出海,經常混有黃泥的小涌,殖民地政府自19世紀中在黃泥涌谷發展賽馬活動。那快活谷之名又從何來?原來跟賽馬無關。書中說那是因為政府當年在此建了首座公共墳場,埋葬眾多染疾去世的英軍和外籍居民,「由於當時英國本土人士往往把墳場委婉地稱為Happy Valley,黃泥涌谷亦因此得名快活谷」。

長話短說。隨著賽馬大受歡迎,馬場以招標形式興建大量以竹枝木板茅草為材料的馬棚看台。到1918年大火發生時,共有19座兩至三層高的馬棚,階級分明,部分構造簡陋,棚內賭風甚盛。

99年前的2月26日,乃一年一度賽事的打吡大賽日,因眾多市民擠上上層看台觀看,多個互相牽連的馬棚倒塌。由於下層多為熟食檔,倒塌及逃生引起的恐慌,致火苗點燃馬棚,一發不可收拾,近700人死亡,為香港至今死亡人數最多的火災!

玻璃窗上的黃蛾


2017-01-25

免費下載 George Orwell 1984

人渣trump上場,身邊人公然散播alternative facts,令george orwell的政治寓言小說1984重登流行榜。

1984出版和orwell去世至今雖已近70年,此書在美國和歐盟還未進入public domain,讀者仍須付費使用。

澳洲版權法例有別,orwell的1984和animal farm早已可免費下載閱讀。

不錯,此書amazon kindle版售價低,$1有找。但若希望省下這一塊錢,或不習慣網上付款購物的話,可往university of adelaide的ebooks@adelaide網頁,無須註冊免費網上閱讀或下載電子書(點擊此連結或右圖進入網址)


(點擊連結進入animal farm網址


------------------------------

另,1984年推出的1984改編電影,飾演Winston Smith的John Hurt,剛去世

看電影: Manchester by the Sea

昨夜出門看電影:Manchester by the Sea
電影拍得不錯(獲多項奧斯卡提名),但也無甚驚喜



途中經過一家吸引眼球,以西藏設計風招徠的Himalayan Cafe



2017-01-24

習帝通商寬衣之 亂雲飛渡仍從容

- 新華社(2017-1-19):亂雲飛渡仍從容——外交部長王毅談習近平主席訪問瑞士、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並訪問在瑞士的國際組織

王毅說, ... 習近平主席登上達沃斯和日內瓦講壇,緊扣時代命題,講述中國故事,提出中國主張,貢獻中國智慧。亂雲飛渡仍從容,世人再次目睹了一個穩健開放自信的中國。

好一句「亂雲飛渡仍從容」!此句來自老毛1961年寫給李進同志(即江青)的一首七絕:

暮色蒼茫看勁松 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 無限風光在險峰

後兩句作何解大家心知肚明。不用怪自己心邪,其實這兩句取自清代色情小說花蔭露,老毛只改一字(原文為玉峰)。所以,你心中猜想的意思,就是這兩句的真實意思無誤!

大家都知道,習帝權力集中度逼近老毛,但若論文采,相差太遠,早前還搞出了「通商寬衣」的笑話!

這次,習帝只講「通商」,「寬衣」由他的外交部長補上。


(背景資料 曾堯角落:習帝寬衣難就寢


------------------------------

另,黑屋與高牆

2017-01-23

論馮其庸


在我眼中,馮其庸是紅學考證派大師,也極有可能是最後一位。

考證派紅學的開山始祖是胡適。其實也可說他是紅學始祖,在胡適以前,絕少人以「學」的態度研究紅樓夢。經考證,胡適認定《紅樓夢》作者是曹雪芹,內容有濃重自傳(家族興衰史)色彩。僅有前80回(含殘缺章回),附多少不一批註的手抄本《石頭記》較接近曹雪芹原稿,通行的120回本實經程偉元高鶚修訂出版(故稱「程高本」),且後40回由高鶚續寫。胡適的考證,開啟了「紅學的革命」,成為紅學研究典範。

個人認為,考證派繼往開來的大師有二:周汝昌和馮其庸。

周汝昌成名甚早,他的《紅樓夢新證》把自傳說研究(也可稱「曹學」)推至頂峰。而年齡相近的馮其庸則半途出家,研究「庚辰本」(抄本石頭記其中一個版本)有成,並促成考證派兩大主流共識:

- 高鶚續寫的後40回,罔顧抄本文本和附帶「脂批」提供的線索,從立意至文筆皆較原著低下

- 以一般讀者為市場的120回《紅樓夢》,應從「程高本」轉為前80回以庚辰本為底本校訂,後40回沿用高鶚續書的混合本。

考證派在大陸曾經歷「革命紅學」挑戰,但隨著革命退潮,「革命紅學」也煙消雲散,考證派的典範地位未受動搖。不過,隨著自身缺乏研究突破,考證派紅學近年似已走到盡頭(所以我說馮其庸可能是最後一位考證派大師),其他紅學流派五花八門各走各路。

收筆前,一提新近出版的《白先勇細說紅樓夢》。此書屬文本派,逐回細說,但白先勇總結出一個雖非創新但很大膽的說法:後40回跟前80回同一作者(即非經別人續寫),而「程乙本」(「程高本」初版的修訂版)優於抄本和混合本。此書據說在台灣銷量頗佳,但他的「挑戰典範」說法似尚未在紅學界引起注意/爭論。(以我這小讀者看:白說非白說,很多地方頗有見地,但整體並不成立)


曾堯角落相關閱讀:
- 評批瓜飯樓
- 再談我的紅樓因緣:俞平伯《紅樓夢研究》大批判 | 幾本新購紅學著作
- 大觀紅樓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序
- 上海博物館購入《紅樓夢》甲戌本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跟進版) | (幾點補充)

女選民與川普

可能因為一個比川普(Trump)登基更多人參與的群眾活動即將舉行,在Women's March on Washington前夕(美國和世界其他城市也有同樣活動),連續讀到兩篇女選民與川普的分析文章,其中重點·審視為何過半白女,寧選川普不要希拉莉。

- Melissa Deckman: Why did women vote for Trump?

- Vox: The women who helped Donald Trump win

Quartz video: The women who voted for Donald Trump

後來,在電視上報刊上社交媒體上看關於Women's March的報導,還是聚焦於明星名人意見領袖大駡川普。

夠了啦,這策略,選前未能令更多女選民棄川普,難道選後會不一樣嗎?來來去去都在同溫層中互相激勵,個人認為不致毫無意義,但實效成疑。在這一點上,我總覺得媒體(甚至包括很多所謂進步媒體)有時在幫倒忙。

- Hanna Kozlowska: Women for and against Trump discuss women’s rights in a post-Obama America (Quartz)

- Vox: What celebrities? Scenes from the brilliant, messy, chaotic Women's March


- New York Times: After Success of Women’s March, a Question Remains: What’s Next?

The challenge facing the organizers is how to channel the resolve and outrage of an organic protest into action that produces political change at the local and national level. It is a goal that has eluded other popular movements, from Occupy Wall Street to Black Lives Matter. And it is a daunting task, given that Democrats were unable to defeat President Trump in 2016 despite an emerging demographic majority.

2017-01-19

觸控筆+平板 鬼畫符

右手 | 左手

左手寫「這個世界會好嗎」那張,若用軟件翻轉,就變成右手寫正字模樣。

「會」字收尾比較難看,其餘的,中規中矩啦。

2017-01-18

香港四代人:呂大樂 十年

呂大樂 《香港四代人.十年》系列:
1. Now Generation的耐性 | 2. 眾人皆醉的true believer一代 | 3. 「呵呵!玩認真嗎?」

最近跟兩位年輕朋友聊天時,我表示很佩服他們的耐性。他們追求「真改變」(意思大概是徹底的轉變),但每天都要忍受在不完美的制度、環境裏生活。在某個意義上,那個「真」字很沉重。「真」的尚未來臨,那麼自己面前的不都就是「假」的嗎?每次睜開眼睛時,見到的都是「假」的、不應存在的東西。可是,那些「假」的東西又不會立即消失,反之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成為了自己的一部分(而正因為有自己的參與,一切「假」才會繼續運作)。我半開玩笑的說:每天都要否定自己,不會覺得很難受嗎? 
他們很好奇的望着我:「玩認真嗎?」
 
所以,作為「戰後嬰兒潮」世代,我是真心佩服「Now Generation」的豪氣。我完全不能想像在自己由20多歲至60歲之間的30多年裏,可以不停快閃,每天想像制度隨時崩盤,而同時又將目標放在徹底的轉變之上。這是很沉重的人生,還要一直走幾十年,真的很不簡單。要堅持三年五年已很困難,但作為「true believer」又怎可以接受自己當「逃兵」,改變初衷呢?相比之下,自己在二十多歲時,覺得能夠完成博士課程,在大專找到教席,開課時不開騙學生的書單已很好,又認為做人要爽,那真的太小器了。 
「呵呵呵!你還在!?真玩認真嗎?」

讀呂大樂《香港四代人.十年》大文,感到有趣但又困惑。十年前,呂大樂寫四代香港人,開啟香港世代論論爭,影響深遠。我覺得,當年他基本上是以第二代人(即戰後嬰兒潮世代)身份批評同代人的行為和心態,令第四代(新一代)感到無出路不公平。

十年,不知什麼緣故何種經歷,今天呂大樂筆下,是對香港新一代嚴厲又帶輕蔑的批判。

是他以十年時間,各打這兩代人五十大板,還是說,今天的呂大樂,變成十年前他筆下的典型第二代香港人,中產精英心態,大家長主義,對下一代缺乏包容?


曾堯角落 相關閱讀:
- 第四代香港人,不過是第二代的子女?
- 超! | 超!(II)
- 東方之珠的迷信
- 捱世界 嘆世界
- 你們這群八十後!

2017-01-16

絕不光顧為日本戰爭罪行開脫的APA酒店

(2017-1-17早上補加:莫非日本APA酒店網頁被駭客襲擊?昨天寫文時說,記憶所及,至今未住過APA酒店。後來想想未必,因為剛在福知山住的酒店,記得好像是APA集團旗下酒店,但不以APA為名。今早往APA網頁查證,不得其門而入)


澎湃:日本APA酒店公然放置否認南京大屠殺書籍,集團CEO所寫

1月12日,赴日旅行的網友@KatAndSid 在新浪微博發佈消息稱,在其居住的東京APA酒店客房中,放置大量由該酒店集團CEO所寫的右翼書籍,書裡否認南京大屠殺和韓國慰安婦的存在,並稱「所謂日本犯下的罪行,是美國為投下原子彈而編造的謊言」。 
15日,@KatAndSid 再次上傳視頻對此事進行詳細說明。在該視頻中,一名女子從該連鎖酒店前台購買到擺放在酒店房間中的極右翼書籍,並指出其中涉嫌否認南京大屠殺和韓國慰安婦的文字。


其實,較早前已有人在Lonely Planet論壇上指出此事(APA hotels and revisionist history)。

澎湃報導中,有關於APA集團代表元谷外志雄政治言論的簡述。英文資料,可參閱 Wikipedia: Toshio Motoya

這不僅是個人言論(當然我絕對鄙視這個人),而是,元谷外志雄通過自己的酒店,向外散播扭曲日本戰爭罪行的言論。於我而言,APA酒店成了他控制下的宣傳工具。

記憶所及,我未住過這日本連鎖酒店的任何一家(理由當然跟上述無關,因為我也是剛知道此事)。將來也絕對不會光顧,到今天還在為日本當年戰爭罪行開脫的APA酒店!


- 觀察者:日本右翼酒店APA集團回應:不會撤下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書籍
- 曾堯:臉書帖的留言討論/辯論

2017-01-15

希拉蕊「賣台真相」

這兩天看了好些「希拉蕊賣台」貼文,從報導,議論,到大呼小叫的都有,覺得很搞笑。下面是我不自量力的分析。為了行文方便,下文將中英夾雜,請見諒。

先全文引述一篇Taiwan Passport Sticker的評論

希拉蕊在電子郵件中表示「放任中國併吞台灣以換取美國對中國債務減免」很「CLEVER」
在台灣,有許多人表示對於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希拉蕊克林頓女士(Hillary Clinton)飲恨落選感到惋惜,但TPS小編希望在這裡提醒大家:「美國總統不管是誰當選,他或是她的任務就是捍衛美國的國家利益。為了這個利益,美國隨時都願意出賣其他國家,包括台灣。台灣要成為主權獨立的『台灣共和國 Republic of Taiwan』,台灣人要保衛台灣的自由與民主,最終靠著還是自己。」 
在 Wikileaks維基解密所公布的希拉蕊私人郵件中,有著這麼一封對於台灣人來說讀起來特別殘酷的信件。再五年前的今天(2011年11月11日),希拉蕊克林頓的顧問Jake Sullivan分享了一篇Paul V. Kane所撰寫的名為《拯救我們的經濟,拋棄台灣吧!To Save Our Economy, Ditch Taiwan》文章,文章中建議歐巴馬政府讓任中國併吞台灣,藉此換取中國政府註銷對美國的1.14兆美元債權,讓美國政府在不增稅的情況下減緩可能到來的國債危機。 
然後當時為美國國務卿的希拉蕊克林頓簡短地回覆「I saw it and thought it was so clever. Let’s discuss.(我看到了這篇文章,我覺得這想法很聰明,讓我們來討論吧)」。希拉蕊克林頓即使在檯面上說著要重返亞太,但私底下卻也對於「拋棄台灣以拯救美國國債問題」表示「so clever」,讀到這裡,您應該可以感受到,美國對於台灣問題的態度有多麼現實吧! 
台灣社論對於哪一位美國總統候選人選上,「對台灣比較好」,有許多討論。TPS小編建議,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想,台灣人要爭取獨立,當前與其寄望外來勢力的幫助,不如先整建好台灣的實力以及紛紛擾擾的內部共識。讓成立「台灣共和國 Republic of Taiwan」成為台灣人的主流意識,讓台灣民族相信自己可以決定台灣的未來,讓台灣成為一個民主自由、注重人權、富足發達的國度,才是我們目前最必須要積極努力的方向!

此文寫於去年11月。為何BuzzOrange等中英文媒體兩個月後重提舊事且引起廣泛注意,不得而知。

先說回維基解密公布的那篇希拉蕊電郵:Hillary Clinton於2011年11月11日回覆她的Deputy Chief of Staff/Director of Policy Planning Jake Sullivan的電郵。在原電郵中,Sullivan附錄Paul Kane剛發表在紐約時報Opinion Pages的一篇評論文章To Save Our Economy, Ditch Taiwan(為了挽救我們的經濟,拋棄台灣:文中建議美國跟中國閉門商討,以註銷中國所持的美國國債為條件,換取美國放棄保護台灣)。當時Sullivan在以"Interesting article"為題的電郵正文寫著:

For your reading pleasure while you endure open governance and try to steal glances at your blackberry:

可見當時希拉蕊正主持或參與某會議,Sullivan傳給她一篇他認為有意思的文章,讓她不時偷看手機閱讀解悶。希拉蕊約半小時後回覆:

I saw it and thought it was so clever. Let's discuss. 
Also, we only have 15 minutes left in here.

希拉蕊說:已讀,非常聰明。我們談談吧。

由此可見,這電郵往來,其實是她跟助手忙中偷閒電郵往來,調子輕鬆,根本不是什麼正式的政策建議交流。至於其後是否真有就此文章談談,無從稽考。

所以,Taiwan Passport Sticker和近幾天的煞有介事評論/譴責/反思,大大過頭了。

至於Paul Kane的文章,也可略作補充。列位看官,雖說2011年底美國仍在金融風暴打擊下艱難爬起,不覺得他的閉門交易建議非常誇張嗎?但這可是登在紐約時報的評論啊!文章發表後幾天,Kane其實曾向兩家傳媒發表補充,表明他同意"GDP matters more than force"的看法,擔憂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卻債台高築,且要花國力維護對自身戰略利益不高(保護台灣)的事項。不過,就那閉門交易建議而言,只是satire,不能當真:

What is hilarious is that some academics in Taiwan and elsewhere stayed up late at night reading the piece literally and trying to build cases to refute its content, and castigating my logic and morals, and cooking-up deep financial analysis of how a deal would impact the U.S. Treasury Bill markets… Take your wife out to dinner! Professor or Joe Blogger, it was time miss spent.

個人認為,Hillary Clinton和Jake Sullivan等老手,怎會看不出來,不過覺得文章interesting/clever,值得一讀而已。


相關閱讀:
- 黎蝸藤:政治潔癖幼稚病下的「希拉蕊棄台論」


------------------------------

美國以某種形式跟中國交易,以巨大經濟利益換取放棄保護台灣的承諾,有可能嗎?

個人看法是,當今美國政壇內,不論共和黨還是民主黨人,跟Paul Kane想法原則上相近的,大有人在。但敢於提出討論(更不要說倡議付諸實行)的恐怕絕少。

但即將上任美國總統的Donald Trump,一不是美國政壇建制份子(且非常敵視建制),二是倡導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生意人,不能排除他會嘗試走這路徑。選舉前,說川普(特朗普)上台,中國將是大贏家的,固然太天真。當選後上任前,從他的言行猜度中國會是大輸家的,也是太早下定論。

Trump本人,對「賣台換利」或「棄一中保台灣」都沒什麼堅持。從目前跡象看,他上台後會先以後者向中國施壓「謀利」。至於他接著會不會轉走「賣台換利」路線?很難說,但比較清楚的是,「賣台換利」和「棄一中」看似兩個極端,其實從生意人角度看並不。台灣,恐怕難免成為Trump的談判籌碼(bargaining chips)。

Let's discuss 我們談談吧......

2017-01-14

(日台港16) 再讚桃園機場行李存關服務!

一年前,同樣是日台港之旅,第一次使用桃園機場行李存關服務,非常滿意:

具體辦法是,提取行李後,先不離開行李檢查大廳入境台灣,到旁邊的行李存關服務台辦理手續。此服務收費廉宜,30天內,12-22kg行李,只收250台幤。手續辦妥,行李存關後,服務台會提供單據,待離境時出示。 
離境時,在辦理check-in的櫃台出示行李存關單據,航空公司職員即會通知海關提取行李托運到目的地。即是說,到達目的地前,你不會拿到/看到那存關行李。對行李存關服務有疑惑的旅客來說,這環節大抵最令人不安。 
不過,以我首次使用這服務的實際經驗,只能給一個“讚”字!因為,存關的行李的確順順利利地運抵香港,我們旅程的第三站(也是最後一站)。

這次因為台灣是旅程最後一站,存關後最終在布里斯本機場領回。一切還是順順利利,讚!

(補充一下,行李存關服務具體辦法應是:提取行李後,到行李報關的紅色通道,告知關員希望利用存關服務,填妥表格後到行李大廳角落,行李存關服務台辦理手續)

- 台灣桃園國際機場:行李服務

2017-01-12

幾則讀書臉帖

宮本輝:胸之香味
黃迺錕:四環九約
陳冠中:建豐二年 新中國烏有史









2017-01-11

昔日九龍華仁書院

1956年的九龍華仁書院
左下是矮矮的京士柏山
衛理道仍有一列木屋待拆
馬路對面近草地球場的
是高尚住宅區何文田山
近籃球場當時尚未開發的
後來建成新一代廉租屋愛民邨

1974年曾家八口上樓搬進愛民邨
同年我考進九華雙喜臨門

住處太近中午不能跟同學混
要獨自沿衛理道返家吃飯

順帶一提京士柏山乃壞學生
聚眾偷看黃色書刊的隱蔽地

告別村上春樹

這將是第一部我不買不讀的村上春樹長篇小說
(1Q84買了讀不完,多崎作從圖書館借來讀了覺得不讀不可惜)

立場新聞:兩千頁小說《騎士団長殺し》 村上春樹新書下月24日發行

2017-1-10 黃昏




2017-01-09

西九故宮之戰

處心積累保密滴水不漏的西九故宮項目,原本是作為梁振英連任特首工程的一項重點“政績”,由忠誠又“好打得”的林鄭月娥把關殺敵。

如今梁振英政治前途突然告終,林鄭月娥又將辭官求更上一層樓,西九故宮項目在強大而理據充足的反對聲音下變得尷尷尬尬。

林鄭月娥作為計劃至今的大總管,又將競逐下屆特首,當然會盡力維護,但她將面對的,是競選的萬千事項,西九故宮不過其中之一,她不再可能全身投入戰群雄。

現屆政府?西九故宮基本上要在現屆通過,但在下屆落實。若是德政,也只會歸功下屆。大部分主要官員,包括梁振英自己,對將要打得遍體鱗傷但毫無功勞的西九故宮保衛戰,投入熱情非常可疑。

最終,只剩下責無旁貸但毫無“牙力”的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出征,戰情和死傷之慘烈可想而知!

2017-01-07

我不會說她不好

想像一下,這詩你從未讀過,而我偷了貼圖這一段,只改一個字(其實是一個字的半邊),宣稱是詩人曾堯大作發表,讀了以後,大家是按讚還是喊打?

我不會說她不好
因為已經好過了
好過的人是濕透的糖
只有在貧乏的年代
才會不斷回憶困窘的甜味
要過好的日子就是忘掉好過的人


2017-01-03

李瑋玲為何稱習近平反腐旨在排除異己

DW:李光耀女兒稱習近平反腐旨在排除異己

DW這篇(及其它眾多媒體)報導,很不幸,捉錯用神,將李光耀女兒李顯龍妹妹李瑋玲(Lee Wei Ling),批評習近平反腐「看似在揪出貪官,但其實是以自己人取代這些職位」(來自Lee Wei Ling臉書頁原文:Xu is playing a game where he "appears to weed out the corrupts n replace we his own people),聯繫到新加坡近期跟中國交惡。

新加坡跟中國交惡是事實。但她這段文字是為新加坡出頭,評擊中國嗎?沒那麼簡單!

如果沒忘記去年中李瑋玲嚴詞痛斥哥哥的話,就能看到她這回發炮的意義:在新加坡權力圈外,甚少公開評論時事的李瑋玲,非常痛恨那些通過排除異己安插自己人來建立或鞏固“皇朝”的國家領導人,包括習近平,也包括她自己的哥哥。


詳情請讀:曾堯角落:側看新加坡李家爭吵

李瑋玲指責兄長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對濫用職權無所顧忌,在李光耀去世僅一年後就搞出這麼個紀念名堂來... 假若當局就是想弄出個朝廷來的話,我作為李光耀的女兒,絕不允許李光耀的名字被一個不孝之子玷污。」(原文:"has no qualms abusing his power to have a commemoration just one year after LKY died... if the power that be wants to establish a dynasty, LKY's daughter will not allow LKY's name to be sullied by a dishonourable son."),李顯龍發表聲明回應,認為妹妹的指稱「完全不屬實」。


另,李瑋玲不滿的,不單哥哥李顯龍,還包括嫂嫂,淡馬錫控股執行長何晶。2016-9-25臉書帖

I have set up a new Facebook account which is under the name Wei Ling Lee. Future posts will only be in this new account on which no one else can write anything. When I hv news I will post on Wei Ling Lee and open to public to follow. I am doing this as no public media dares to disobey Hsien Loong and Ho Ching's commands.

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

Re-watched these groundbreaking cultural critique TV programmes by John Berger, from 45 years ago, today








- BBC News: John Berger, art critic and author of Ways of Seeing, dies
- Brain Pickings: Ways of Seeing: John Berger’s Classic 1972 BBC Critique of Consumer Culture
- The Cultural Reader: John Berger – "Ways of Seeing" – Summary and Review
- Jonathan Conlin: Image lib: John Berger’s Ways of Seeing
- Financial Times: A different kind of art boom
- Ratik Asokan: The Many Faces of John Berger
- Mitch Speed: Ways of Seeing John Berger, in Two Recent Document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