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清楚這位50歲不到的「知華鷹」博明是何許人,和他過往當駐華記者的經歷如何影響其後的人生抉擇,請讀下面李怡寫的「一個中國通的故事」。稍嫌煽情,但簡明且可讀性高。
博明是去年9月,Trump踢走John Bolton,委任Robert O'Brien為國家安全顧問後,被升任為他的副手,成為Trump政府內對華鷹派重要人物。
博明第一次「粉墨登場」,可算是2018年應邀出席中國駐美大使館慶祝國慶69週年時,發表強硬談話。據當時美國之音報導:在彭斯對中國內外作為做出全面批判之前,白宮國安會亞太事務資深主任博明上星期即在中國駐美大使館一場慶祝中國“十一”的活動上,預告了彭斯演講內容所代表的意涵,那就是美中將進入一個戰略競爭的態勢,這種看法已反映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及《國防戰略》中。
博明對包括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內的慶祝人群表示,特朗普政府已經“更新”了美國的中國政策,“將競爭的概念拉到最前列”,並以孔子“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來強調,美國與中國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正在從事一種競爭,”不承認這個事實將造成重要誤解並帶來誤判”,所以以某種方式來說,特朗普政府“修正(rectify)”了對中國的政策框架,以反映美中關係的演變。不過他說,“對我們來說,在美國,競爭並不是一件壞事(competition is not a four-letter word)。”
世道人生:一個中國通的故事(李怡)
十多年前的某天,在北京一個小旅館,一個年輕美國記者站在廁所旁邊被警察圍住,警察把他的採訪筆記一頁頁撕碎,然後沖進馬桶。年輕人看着自己辛苦的採訪記錄被撕成碎片,覺得很荒謬:中國法律授予員警這種權力嗎?
在中國這是司空見慣的事。這位年輕記者在中國八年,寫過不少揭露現實黑暗的報道,在採訪中國公司向他國出售核燃料時,他被安全人員毆打,因報道中共官場貪腐遭公安拘查。當面撕碎採訪記錄的「款待」太平常了。
年輕人現在44歲了。他名叫Matt Pottinger,有一個中文名字叫博明。前年,他被特朗普委任為特別助理、國安會亞洲事務主管,是白宮唯一的中國通。打擊「中國製造2025」,開展對華貿易戰,對美國東亞戰略以及質疑一帶一路的立場,許多人認為出自他的出謀劃策,甚至可能是決策關鍵人物。
博明出身上流社會,就讀於麻省大學中國研究系,一口流利的中國話。在美國的大學選擇這種冷門學科的學生,一般家境都很好,生活無憂也不愁找工作,因此完全按照自己興趣來選科。1998年他參加媒體工作,先後擔任《路透社》和《華爾街日報》駐華記者,八年受到生來從沒有過的委屈和恥辱。更令他想到的不是他自己受到的對待,而且是「一個非民主的國家會對它的公民做些甚麼」,因而維護民主自由價值的意志更堅定。
他決定投筆從戎,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承受地獄般的訓練,派往阿富汗作戰。他當時年紀已稍大,體能應付不易。退伍後他投身政界,自稱由於「軍人的使命感」,決定放棄華爾街的高薪,加入特朗普團隊。
近來特朗普在國內有巨大麻煩,中共於是有意拖延貿易談判,一心等待美國11月中期選舉特朗普受挫,主觀認為那時才是談判的有利時機。但特朗普受批評的是他的人品,而不是他的對外政策,尤其不是對華政策。
誰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主導者呢?長期而言,正是博明這樣的智囊人物:有學識,對中國有親身經驗,中國通但不是學院派而是實戰派,書本和教條對他的判斷沒有局限。無論親共和黨還是親民主黨的智囊、學者和中國問題專家,都稱贊博明的見識與能力。隨着博明的經驗和地位的增強,未來他很有可能主導美國東亞戰略。現今美國對華強硬政策的主導者不是特朗普個人,而是美國政學界和輿情,起關鍵作用的是智囊,這政策現在只是一個開始,無論中期選舉結果如何,特朗普能否連任,博明這類人會長期在美國政界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
博明的中國經驗肯定影響他的東亞戰略思想和視野。看到曾在中國受盡警察兇惡對待的一位記者居然成為美國總統對華政策的關鍵人物,中國的掌權者會怎麼想呢?他們或許會想:若早知如此,當初對他寬容些就好了。但他們更可能會想的是:那時如果把他打死或弄殘就好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