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7

馬以工研紅心得

(首先,感謝紅館館主Ronja。《石頭記的虛幻與真實》初出版,我沒把握機會購買,很快絕版難尋。Ronja竟憑她的癡勁在二手書市找到一本送我。感激不盡)


不沾紅書久矣,近幾個月竟讀了兩部紅樓夢研究書籍。一部是《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讀後感:拾花入夢),剛讀完的是馬以工的《石頭記的虛幻與真實》。這兩部紅學書,都是台灣出版,作者都是女的非專職紅學家,而書本身都是圖文並茂排版印刷精美。


當然,相對於《拾花入夢記》排版印刷的美,《石頭記的虛幻與真實》可能要用“美極”來形容了,且看稱讚此書「紙張好,設計好,文字好,選圖好,文編好,美編好,裝幀好,字體好……」的Ronja的介紹。可以說,《石頭記的虛幻與真實》在設計選圖美編裝幀用紙和印刷上,不惜工本不計市場,它的出版,是一位《紅樓夢》愛好者對自己的獎賞,一個珍貴的永恆的紀念。

且讓我談談內容。《紅樓夢》中人與事的虛幻/真實,是本書探討的重點,誠如作者所言,「小說fiction這個字,原本就有虛構,想像與編造的涵義。小說《紅樓夢》是作者虛構,自傳或索隱宮廷秘聞?」雖然書探討的問題很廣很雜(分為曹家,程乙本,甲戌本,石頭,脂硯齋,十二金釵,謎,大觀園,太虛幻境,三春三秋,五行八字,節氣等12講,每講再細分不同題目),但大體而言,可分為考證曹學,索隱曹學,和紅樓雜學三大類別。至於小說本身,著墨不多。

本書的好處,是馬以工根據自己對《紅樓夢》感興趣的各種問題,研究探討,然後以淺白的文字道出,知多少寫多少,不譁眾取寵,不作驚人之語,平實中見功夫。例如,馬以工顯然對《紅樓夢》有沒有側寫清宮秘聞很好奇,但她的索隱曹學研究,既投入又清醒,感到作者不時警惕自己不應過分推論或作不能自圓其說的假設。

另外,在考證曹學方面,作為讀者,我覺得她寫得有條有理有根有據,令我得益不少。曹學專書從前我讀過不少,大多讀的時候覺得繁瑣,讀後即忘得七七八八。讀馬以工,猶如上了一堂補課。

至於紅樓雜學各篇,最能顯示作者的見多識廣。但我的主觀閱讀感受,是好壞參半。某些條目,例如開到荼蘼花事了(荼蘼長甚麼樣子,甚麼時候開花,為何說開到荼蘼即花事了),或元宵中秋在《紅樓夢》的關鍵性,趣味十足。但當講到從五行角度看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又或清漪園圓明園可不可能是大觀園的原型,又覺得扯得太遠,很想回歸小說本身。

總而言之,《石頭記的虛幻與真實》很值得以閒心捧讀。要說書有甚麼不足,主要是它左右出擊主線難尋,而且創見欠奉。不過,妖氣沖天的紅學書讀得多了,讀馬以工就像看了一部絕非傑作卻清新動人的唯美小品電影。

(頗為有趣的是,版權頁列出本書的英文書名,叫B-side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大家認為當作何解?在還有單曲碟的年代,唱片的A-side通常是重點推介的主打曲,而反面B-side通常是陪襯的次要的歌曲,很多時最終不被收錄在大碟內。馬以工心目中石頭記的B面,究竟是指那一面?誰猜得到?)

--------------------

一些補充:

關於馬以工,我是在《石頭記的虛幻與真實》2008年底出版後,才查找作者資料,得知她是台灣著名環保人士,監察院監察委員。紅學是她的業餘興趣,而本書應是她的的第一部紅學專著。

今早貼出上面那篇書評後,再到網上搜尋,發現自此以後馬以工似乎持續致力紅學研究,尤其在索隱曹學方面。資料顯示,她曾在大陸《紫禁城》期刊發表過5篇紅學文章(參閱CNKI知識搜索網頁),其中篇幅頗長,探討乾隆與《紅樓夢》絲縷牽連的《龍翰鳳藻 紅豆相思》,曾在王戈的博客分七篇全文轉載(七之一:马以工《龙翰凤藻 红豆相思》(转载之一))。粗略一看,好些資料曾在《石頭記的虛幻與真實》提及。她對索隱曹學越鑽越深,離我的紅學閱讀興趣越來越遠,好此道者不妨細讀,在此留言告知文章精妙所在。

(另:2005年於聯副發表的一捧雪與長生殿-《紅樓密碼》。原文已刪,此為簡體字全文轉貼

2 則留言:

  1. 講得太好, 本來就是馬以工給自己的獎賞, 所以完全主觀, 完全偏愛. 讓我轉貼一下吧!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