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附近的圖書館,有一個小小的中文書刊區,我有時也會借一些回家閱讀。
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我已看過大陸版,也曾將它和後出的牛津版(或稱香港版,書名改為《最後的貴族》)的自序作比較 [注]。從圖書館借來的台灣版,跟之前的兩個版本比較,有以下幾點不同之處:
1 書名改回原來的,亦是較貼切的《往事並不如煙》
2 自序仍用未經刪改版,與牛津版相同,內文估計亦應如是
3 加入一篇〈越是崎嶇越坦平〉的訪談錄
訪談錄主要談她的父母,也涉及章詒和自己和她的哥哥姐姐。對於她的一生,章詒和是這樣總結的:「譬如我,“文革”中以現行反革命罪判刑二十年,坐牢十載。父親歿于被捕之初,女兒生於囹圄之內,丈夫亡于平反之前。生活攪拌著血淚,血淚熔煉了靈魂」,這就是為何她在自序中會說:「我這輩子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經歷了天堂、地獄、人間三部曲,充其量不過是一場孤單的人生」,和在國際筆會獲獎的答謝辭中會說:「除了父母給我以溫暖,命運幾乎對我沒有微笑過」,讀之令人心酸。
反右距今不足50年,文革結束亦只是30年前的事。沉醉於「活在漢唐以來未有之盛世」的人,讀讀《往事並不如煙》,或許可以平衡亢奮,清醒腦筋。我們不是經常將「一個不肯直面歷史,深刻反省的民族是個沒有希望的民族」這句話掛在嘴邊的嗎?
【注】 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內地簡體字版,人民文學出版社),自序的首兩段是這樣寫的:
這本書是我對往事的片斷回憶,但它不是完整的回憶錄。
曾經,最珍貴和最難得的個人活動,便是回憶。因為它是比日記或書信更加穩妥的保存社會真實的辦法。許多人受到傷害和驚嚇,毀掉了所有屬于私人的文字記錄,隨之也抹去了對往事的真切記憶。于是,歷史不但變得模糊不清,而且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被改寫。這樣的“記憶”就像手握沙子一樣,很快從指縫里流掉。從前的人什麼都相信,相信……後來突然又什麼都不信了。何以如此?其中恐怕就有我們長期回避真實、拒絕真實的問題。
關於回憶,文字記錄,和真實,她究竟想表達甚麼呢?不好懂。但當看了她的《最後的貴族》(國外繁體字版,亦是所謂的《往事並不如煙》完整版,牛津大學出版社)的這兩段,意思就清楚不過了。
這本書是我對往事的片斷回憶,但它不是回憶錄。
在中國和從前的蘇聯,最珍貴和最難得的個人活動,便是回憶。因為它是比日記或寫信更加穩妥的保存社會真實的辦法。許多人受到侵害和驚嚇,銷毀了所有屬於私人的文字記錄,隨之也抹去了對往事的真切記憶。此後,公眾凡是應該作為記憶的內容,都由每天的報紙社論和文件、政策、決議來確定。於是,歷史不但變得模糊不清,而且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被改寫。這樣的“記憶”就像手握沙子一樣,很快從指縫裡流掉。從前的人什麼都相信,相信……,後來突然又啥都不信了。何以如此?其中恐怕就有我們這個社會長期回避真實、掩蓋真實、拒絕真實的問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