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點出了一個關鍵問題:筆墨質素與水墨畫的藝術品質是否必然關聯,關聯程度如何?"
"中國繪畫媒材以水膠為調和劑,作畫過程中雖能加疊增飾,但其透明性強,覆蓋後的遮掩性不佳, ... 因而有必須精控筆墨的要求。長久以來「書法」被視為「畫外之功」對繪畫產生「單行」而絕對的制約性影響,也是「筆墨」被崇奉的原因。但「好筆墨」,或者說「以筆運墨」,真是構成好畫的唯一,或必要的條件嗎?"
"孤立的筆墨元素和孤立的單一音符一樣,它的價值和意義要和其他的筆墨元素或它前後音符結構成的「關係」來判斷。在「量少」的元素結構中,負面的、劣質的微小元素,可能足以發生比例失衡的破壞力量。 ... 壞的量少足以破壞好的量多,是筆墨意識發展的潛在原因。 ... 但是如此的逐步收拾,常常是自成段落,進向一定,而結果也一定,接近一種繼時性的「書寫」,原以為書寫者控制書寫,反而因書寫者遵循書寫法則,是書寫操控書寫者。" ... "以書法陶染而來的對筆墨精緻的完美要求,制約了傳統畫家對筆墨的極端推求,但對局部、細節的斤斤計較,反而疏於整體結構聯繫交融的經營。雖有來自「成竹在胸」的穩定性,但書寫繼時的程序性和慣性,卻易陷結果於千篇一律。"
"「筆」和「墨」雖是中性的物質存在,然而鋪陳在紙面的筆墨跡象,不但呈現能客觀評斷的優劣質素,而且負載了作者的情感狀貌。 ... 沒有性情的好筆墨,也是明、清諸多畫家的筆墨。那些好筆墨構成了兩代汗牛充棟的、淡而無味的畫史遺跡。"
"但是個別筆墨在畫面上,顯然不是自我消解得毫無作用。像一般的有機體,所有元素致力於完成至善,但是元素仍有相對的獨立性。 ... 筆墨看來是又基本、又終結,它是整體畫面的因中果,又是果中因。"
"中性的「庸弱」筆墨,在構成畫面時,可以不斷的破壞、重建、以加代改,藉遠觀的「弛散」,來掌握全局。 ... 余承堯與吳冠中能由庸質的筆墨元素成就一幅好畫,關鍵原因在「量多」,由量多稀釋平庸,由平庸造就新異,這是伯格森所說:和諧,或者「互補性」,僅能由「大數量」中看出來。"
"吳冠中〈筆墨等於零〉一文中說筆墨不應「喧賓奪主」、「筆墨價值源於手法運用中之整體效益」的論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吳說「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的說法卻不能成立。 ... 因為我們不應、也無能將單一筆墨抽離欣賞。拋開筆墨的「優劣」不談,筆墨元素的「狀貌」,就有其基本性格,它參與畫面,影響畫面, ... 這是筆墨質素的基本價值、更是「風格」形成的來源。筆墨是畫面的真正實體,當然重要;「畫面整體」雖只是它們之間「關係」的總合,卻是我們品賞時終極的觀照體。"
黃堅: 中國畫沒有底線
劉子建: 我的抗議與張汀有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