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以十個詞彙為題論中國,但部分章節較接近“詞彙裡的余華”。
- 讀此書,處處讓我想起他的《兄弟》。先引我對《兄弟》上下冊的讀後感:(上)中國人應感恩有余華這類作家在。關於這本書,我想提兩點:1. 在魔幻寫實的風格下,它把中國人的某些劣根性寫得淋漓盡致,最出色的例子是那些爭睹熱鬧唯恐落後、冷言冷語議論紛紛、見死不救但又想亂中圖利的「人群」。2. 然而,在余華筆下,「人群」中的個人卻又幾乎全是卑微地「活著」但本質善良的人。(下)讀《兄弟 下》,大失所望。余華過份沉溺,去得太盡。如果能去蕪存菁,刪去大約一半文字的話,那就好了。
- 文革是個全民瘋癲人性泯滅的年代。可在余華筆下,人群中的個人卻又幾乎全是卑微地活著但本質善良的人,有恨更有愛。經濟改革以後,全民搞發財,中國進入另一個全民瘋癲人性泯滅的年代。
- 這,其實就是《兄弟》上下冊。而這看法,余華在十個詞彙裡的中國中不斷重申。他在“革命”一章中說:此後,中國以改革開放的姿態出現在世界面前,革命似乎消失了。其實在三十多年所發生的經濟奇蹟裡,革命並沒有消失,只是脫胎換骨以另一種形式出現。或者說,我們的經濟奇蹟裡,極有大躍進式的革命運動,也有文革式的革命暴力。
- 讀畢《十個辭彙裏的中國》,對今日中國加深了解,也對他的《兄弟》(特別是下冊)加深了解。
- 關於六四,余華在“人民”篇寫了這一段:這場席捲中國的如火如荼的群眾運動,在六月四日凌晨的槍聲裡很快安靜下來了。同年的十月,我再次去北京大學的時候,已經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了,天黑之後未名湖畔出現了一對一對戀愛的身影,學生宿舍裡傳出搓麻將的聲音和背誦英文單詞的聲音。僅僅過去了一個夏天,一切都改變了,彷彿春天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發生。如此巨大的反差似乎說明了一個事實:天安門事件標誌著中國人政治熱情的一次集中爆發,或者說標誌著從文革以來積累起來的政治熱情終於一次性地釋放乾淨了。接下來掙錢的熱情替代了政治的熱情,當萬眾一心掙錢的時候,一九九O年代的經濟繁榮自然來到了。
- (相關閱讀) 余華:中國的十個詞彙,每個都有疼痛感(上)及其文章 | 中國的十個詞彙,每個都有疼痛感(下)及其生活
--------------------
前天是林昭的忌日。在此貼上胡杰的紀錄片尋找林昭的靈魂:
iPod半死不活,駕車出遊有點被迫地拿幾張CD隨行。不是想在這裡討論iPod式單曲收聽是否傷害了藝術完整。我只想說,那天一路聽著Kate Bush的The Kick Inside,不禁手舞足蹈起來。三十多年前的作品,今天聽來,一樣出色,而且,毫無聽老歌的感覺。潮流於她,毫不相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