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vey: US Religious Landscape in Flux (Eric Gorski, Associated Press, 25/2/08)
The U.S. religious marketplace is extremely volatile, with nearly half of American adults leaving the faith tradition of their upbringing to either switch allegiances or abandon religious affiliation altogether, a new survey finds.
More than one-quarter of American adults have left the faith of their childhood for another religion or no religion at all, the survey found. Factoring in moves from one stream or denomination of Protestantism to another, the number rises to 44 percent.
One in four adults ages 18 to 29 claim no affiliation with a religious institution.
The majority of the unaffiliated — 12 percent of the overall population — describe their religion as "nothing in particular," and about half of those say faith is at least somewhat important to them. Atheists or agnostics account for 4 percent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The U.S. Religious Landscape Survey estimates the United States is 78 percent Christian and about to lose its status as a majority Protestant nation, at 51 percent and slipping.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has lost more members than any faith tradition because of affiliation swapping, the survey found. While nearly one in three Americans were raised Catholic, fewer than one in four say they're Catholic today. That means roughly 10 percent of all Americans are ex-Catholics.
The share of the population that identifies as Catholic, however, has remained fairly stable in recent decades thanks to an influx of immigrant Catholics, mostly from Latin America. Nearly half of all Catholics under 30 are Hispanic, the survey found.
On the Protestant side, changes in affiliation are swelling the ranks of nondenominational churches, while Baptist and Methodist traditions are showing net losses.
# The Pew Forum on Religion and Public Life: Survey on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of the United States
# Download full report as a pdf file. Read in particular Chapter 2: Changes in Americans' Religious Affiliation
# Watch Pew Forum Director Luis Lugo on the key findings
----------
For those who are fascinated by the US religious marketplace, here are the results of another recent survey:
A recent study conduc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hows that atheists are more distrusted and despised than any other minority and that an atheist is the last person for whom Americans would vote in a presidential election. “Muslims, recent immigrants, gays and lesbians” all ranked higher than atheists in public acceptability. Furthermore, Americans are “least willing to allow their children to marry” atheists.
God, why do you make life so hard for us atheists!
2008-02-26
2008-02-25
James Fallows on China's Great Firewall
"The Connection Has Been Reset" (James Fallows, Atlantic Monthly, March 2008)
China’s Great Firewall is crude, slapdash, and surprisingly easy to breach. Here’s why it’s so effective anyway.
Also read: Penetrating the Great Firewall (Abigail Cutler, TheAtlantic.com, 19/2/08)
----------
TheAtlantic.com: James Fallows: China Archives
NPR: James Fallows: 'China Makes, The World Takes'
China’s Great Firewall is crude, slapdash, and surprisingly easy to breach. Here’s why it’s so effective anyway.
Also read: Penetrating the Great Firewall (Abigail Cutler, TheAtlantic.com, 19/2/08)
----------
TheAtlantic.com: James Fallows: China Archives
NPR: James Fallows: 'China Makes, The World Takes'
2008-02-24
觀讀聽 24/2/08
觀:
● 李玉 《蘋果》 (7/10)
● 胡金銓 《大醉俠》 (4/10)
● Marleen Gorris 《Antonia's Line》 (7/10)
● Cristina Comencini 《La Bestia nel Cuore/Don't Tell》 (7/10)
讀:
● Paola Antonelli 《Humble Masterpieces》
● Francis Fukuyama 《After the Neocons》
● Terence Bumbly 《The Museum of Unnatural History》
----------
第一次看導演李玉的作品,真要拍手叫好。
蘋果的故事,重點描述兩對夫妻四個人的錯綜關系,有條有理,雖說較像話劇劇本,但不打緊。電影拍出來層次分明,不徐不疾,有大將之風。
四位演員亦表現出色。老的一對(梁家輝和金燕玲)的演技,無須多說,爐火純青。年輕的一對(佟大為和范冰冰)亦在水準以上。
蘋果鏡頭下的今日中國,人欲橫流,道德淪喪,四個不能算壞的普通人在偶然強奸發生後,各有盤算,保障自身利益。無怪乎大陸意識形態官員對此眾生描畫看不過眼。
----------
Humble Masterpieces: Everyday Marvels of Design, is a by-product of the 2004 MoMA exhibition Humble Masterpieces.
Paola Antonelli, the author and a curator of MoMa, handpicks 50 everyday, affordable, easily available objects and traces their design origins.
SwissChamp Knife, Slinky, Crown Bottle Cap, Sugar Cube, Whisk, Dixie Paper Cup, Filofax, Tablerone, Pushpins, Band-Aid, Chopsticks, ...
Humble Masterpieces is easy to read (for each object, 1 gorgeous full-page photo + 1 page of text, using just a couple of hundred words) and totally enjoyable.
Watch Paola Antonelli on Treating Design as Art:
#Further Reading: Henry Petroski, 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 How Everyday Artifacts-From Forks and Pins to Paper Clips and Zippers-Came to be as They are
#Listen to Henry Petroski on toothpick
● 李玉 《蘋果》 (7/10)
● 胡金銓 《大醉俠》 (4/10)
● Marleen Gorris 《Antonia's Line》 (7/10)
● Cristina Comencini 《La Bestia nel Cuore/Don't Tell》 (7/10)
讀:
● Paola Antonelli 《Humble Masterpieces》
● Francis Fukuyama 《After the Neocons》
● Terence Bumbly 《The Museum of Unnatural History》
----------
第一次看導演李玉的作品,真要拍手叫好。
蘋果的故事,重點描述兩對夫妻四個人的錯綜關系,有條有理,雖說較像話劇劇本,但不打緊。電影拍出來層次分明,不徐不疾,有大將之風。
四位演員亦表現出色。老的一對(梁家輝和金燕玲)的演技,無須多說,爐火純青。年輕的一對(佟大為和范冰冰)亦在水準以上。
蘋果鏡頭下的今日中國,人欲橫流,道德淪喪,四個不能算壞的普通人在偶然強奸發生後,各有盤算,保障自身利益。無怪乎大陸意識形態官員對此眾生描畫看不過眼。
----------
Humble Masterpieces: Everyday Marvels of Design, is a by-product of the 2004 MoMA exhibition Humble Masterpieces.
Paola Antonelli, the author and a curator of MoMa, handpicks 50 everyday, affordable, easily available objects and traces their design origins.
SwissChamp Knife, Slinky, Crown Bottle Cap, Sugar Cube, Whisk, Dixie Paper Cup, Filofax, Tablerone, Pushpins, Band-Aid, Chopsticks, ...
Humble Masterpieces is easy to read (for each object, 1 gorgeous full-page photo + 1 page of text, using just a couple of hundred words) and totally enjoyable.
Watch Paola Antonelli on Treating Design as Art:
#Further Reading: Henry Petroski, 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 How Everyday Artifacts-From Forks and Pins to Paper Clips and Zippers-Came to be as They are
#Listen to Henry Petroski on toothpick
2008-02-23
2008-02-20
哀羅志華
書堆壓死青文書屋老闆 葬身貨倉14日始揭發
多年來有不少本港老中青作家和文藝青年聚腳的「青文書屋」,其老闆羅志華於年廿八(2月4日)在大角嘴合桃街貨倉整理書籍期間,疑遭20多箱塌下的書本壓困,失救致死,屍體一直藏於
貨倉無人得知。直至前日大廈看更聞到惡臭報警,始揭發羅死於書叢中。「青文」結業前最後一名顧客為文化人馬家輝,他形容羅志華是文化界的「幕後推手」,「賣書者死於書堆中,是一種黑色幽默」。
編輯出版發行 推動本地文化
45歲的羅志華由88年開始接手青文書屋,跟出版行業有關的範疇,他幾乎都做過。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文化視野系列」,從找作者、編輯出版以至發行,他都一手包辦。而青文可說是文藝青年及作家的聚腳地,因為租約問題,於06年8月31日結業。愛書如命的羅志華遂把數以千計書籍暫時搬到合桃街2號福星工廠大廈10樓一個約100呎的分租貨倉,繼續經營等候機會再次開店,未料到貨倉執拾時死於書叢中。
馬家輝﹕死於書堆是黑色幽默
留連「青文」逾20載的文化人馬家輝,聽到羅志華的死訊後感到「有點詭異」,認為「賣書者死於書堆中,是一種黑色幽默」,慨嘆這老朋友「死得很文學性」。他印象中的羅性格堅忍,喜歡靜靜坐在店內,默默看守店子,偶爾與顧客寒暄一句,當提到太極,羅便會滔滔不絕,更曾邀請他一起耍太極,但馬因不慣早起而婉拒。
馬家輝形容羅是文化界的「幕後推手」,積極協助顧客訂閱書籍,即使經濟拮据,仍堅持守覑書屋推動出版事業,誰想到會有這悲劇結局,馬只能慨嘆「人生無常」。
與羅志華認識多年的作家葉輝,對羅的死訊感到「無法相信」。他表示,羅並非善於經營的生意人,本港近10年最重要的文學作品,近半由青文書局出版,對文代界供獻良多,惟這類人文書籍並未令羅志華賺個盤滿谰滿,最終導致書屋結業收場。葉輝指出,結業可能是最佳的解決方法,但羅為人樂觀,是理想主義者,仍然堅持租貨倉等待下一個開店機會。
前日上午11時許,大廈看更巡邏至分租貨倉門外時,聞到陣陣濃烈惡臭,報警揭發事件。警方發現羅被埋於約20箱書籍下,屍體嚴重腐爛,警方相信死者於年廿八返回上址貨倉,因病發昏迷或遭載滿書籍的紙箱壓住,失救致死,案件無可疑。
(明報 20/2/08)
羅志華是我欽敬的人物。在香港,少有如羅一般賣書出書而終生執迷不悔的。但我不是青文常客。每次到青文(其實目的地多是曙光),看見到處一團糟的,我就拔足而逃。
多年來有不少本港老中青作家和文藝青年聚腳的「青文書屋」,其老闆羅志華於年廿八(2月4日)在大角嘴合桃街貨倉整理書籍期間,疑遭20多箱塌下的書本壓困,失救致死,屍體一直藏於
貨倉無人得知。直至前日大廈看更聞到惡臭報警,始揭發羅死於書叢中。「青文」結業前最後一名顧客為文化人馬家輝,他形容羅志華是文化界的「幕後推手」,「賣書者死於書堆中,是一種黑色幽默」。
編輯出版發行 推動本地文化
45歲的羅志華由88年開始接手青文書屋,跟出版行業有關的範疇,他幾乎都做過。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文化視野系列」,從找作者、編輯出版以至發行,他都一手包辦。而青文可說是文藝青年及作家的聚腳地,因為租約問題,於06年8月31日結業。愛書如命的羅志華遂把數以千計書籍暫時搬到合桃街2號福星工廠大廈10樓一個約100呎的分租貨倉,繼續經營等候機會再次開店,未料到貨倉執拾時死於書叢中。
馬家輝﹕死於書堆是黑色幽默
留連「青文」逾20載的文化人馬家輝,聽到羅志華的死訊後感到「有點詭異」,認為「賣書者死於書堆中,是一種黑色幽默」,慨嘆這老朋友「死得很文學性」。他印象中的羅性格堅忍,喜歡靜靜坐在店內,默默看守店子,偶爾與顧客寒暄一句,當提到太極,羅便會滔滔不絕,更曾邀請他一起耍太極,但馬因不慣早起而婉拒。
馬家輝形容羅是文化界的「幕後推手」,積極協助顧客訂閱書籍,即使經濟拮据,仍堅持守覑書屋推動出版事業,誰想到會有這悲劇結局,馬只能慨嘆「人生無常」。
與羅志華認識多年的作家葉輝,對羅的死訊感到「無法相信」。他表示,羅並非善於經營的生意人,本港近10年最重要的文學作品,近半由青文書局出版,對文代界供獻良多,惟這類人文書籍並未令羅志華賺個盤滿谰滿,最終導致書屋結業收場。葉輝指出,結業可能是最佳的解決方法,但羅為人樂觀,是理想主義者,仍然堅持租貨倉等待下一個開店機會。
前日上午11時許,大廈看更巡邏至分租貨倉門外時,聞到陣陣濃烈惡臭,報警揭發事件。警方發現羅被埋於約20箱書籍下,屍體嚴重腐爛,警方相信死者於年廿八返回上址貨倉,因病發昏迷或遭載滿書籍的紙箱壓住,失救致死,案件無可疑。
(明報 20/2/08)
羅志華是我欽敬的人物。在香港,少有如羅一般賣書出書而終生執迷不悔的。但我不是青文常客。每次到青文(其實目的地多是曙光),看見到處一團糟的,我就拔足而逃。
2008-02-18
紅樓夢研究資料庫
淡江大學圖書館:紅樓夢研究資料庫-紅樓夢文本篇
● 增評補像全圖金玉緣 (全三冊)
● 新評繡像紅樓夢全傳(雙清仙館本) (全四冊)
● 妙複軒評石頭記 (全四冊)
● 增評繪圖大觀瑣錄 (全四冊)
● 程甲本紅樓夢 (全四冊)
● 紅樓夢(程乙本)-桐花鳳閣批校本 (全五冊)
● 蒙古王府本石頭記 (全六冊)
● 重校八家評比紅樓夢 (全三冊)
(須以FlipViewer 翻閱)
----------
● 增評補像全圖金玉緣 (全三冊)
● 新評繡像紅樓夢全傳(雙清仙館本) (全四冊)
● 妙複軒評石頭記 (全四冊)
● 增評繪圖大觀瑣錄 (全四冊)
● 程甲本紅樓夢 (全四冊)
● 紅樓夢(程乙本)-桐花鳳閣批校本 (全五冊)
● 蒙古王府本石頭記 (全六冊)
● 重校八家評比紅樓夢 (全三冊)
(須以FlipViewer 翻閱)
2008-02-17
觀讀聽 17/2/08
觀:
● Francois Truffaut 《The Last Metro/La Dernier Métro》 (7/10)
● Anders Nilsson 《When Darkness Falls/När Mörkret Faller》 (8/10)
● André Téchiné 《Changing Times/Les Temps Qui Changent》 (5/10)
● Giovanni Veronesi 《Manual of Love/Manuale D'amore》 (6/10)
● Matthew Saville 《Noise》 (7/10)
● Judd Apatow 《Knocked Up》 (7/10)
● 許秦豪 《幸福》 (7/10)
● 紀里谷和明 《Casshern》 (7/10)
讀:
● Randal Keynes 《Darwin, His Daughter & Human Evolution》
● Francois Truffaut 《The Last Metro/La Dernier Métro》 (7/10)
● Anders Nilsson 《When Darkness Falls/När Mörkret Faller》 (8/10)
● André Téchiné 《Changing Times/Les Temps Qui Changent》 (5/10)
● Giovanni Veronesi 《Manual of Love/Manuale D'amore》 (6/10)
● Matthew Saville 《Noise》 (7/10)
● Judd Apatow 《Knocked Up》 (7/10)
● 許秦豪 《幸福》 (7/10)
● 紀里谷和明 《Casshern》 (7/10)
讀:
● Randal Keynes 《Darwin, His Daughter & Human Evolution》
2008-02-16
Defining the limits of exceptionalism
The right of faiths to run their own affairs and regulate their adherents' lives has recently become controversial—because of fear of Islam
--- Defining the limits of exceptionalism, The Economist, 14/2/08 ---
--- Defining the limits of exceptionalism, The Economist, 14/2/08 ---
2008-02-14
好一個冉雲飛!
生在这个国家,从小以仇恨教育为底里,以互不信任作为人际交往的实际状态,以“防心之心不可无”来作为对外人的首选应对方式,以邻为壑、以他人为地狱的生存策略,以“与人斗,其乐无穷”作为处世哲学,当然不免会以鲁迅“不惮最坏的恶意揣度人”作为很深刻的揭露中国人际与生存灾难的思想。
生活在四九年后的民众受尽一系列运动的折腾,从阳谋到阴谋,被整肃得不相信一切表面的东西与说教,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灾难。事实上,我们的执政者总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总是利用民众的互不信任期目标制,总是利用民众各自的马铃署状态,来进行着许多剥夺民众利益的统治。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执政者不相信民众,民众其实更不相信执政者,因为执政者并不民众民选的,加以几十年的执政行为和事迹,的确加深了民众对执政者的政绩与政策的深刻怀疑。这样的互相怀疑当然都是因为制度不善而造成的,正是因为这样,使我们这个国家遭受了很大的灾难。
(冉云飞:我博客的几点说明及分析)
----------
冉雲飛在一五一十部落的新家
生活在四九年后的民众受尽一系列运动的折腾,从阳谋到阴谋,被整肃得不相信一切表面的东西与说教,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灾难。事实上,我们的执政者总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总是利用民众的互不信任期目标制,总是利用民众各自的马铃署状态,来进行着许多剥夺民众利益的统治。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执政者不相信民众,民众其实更不相信执政者,因为执政者并不民众民选的,加以几十年的执政行为和事迹,的确加深了民众对执政者的政绩与政策的深刻怀疑。这样的互相怀疑当然都是因为制度不善而造成的,正是因为这样,使我们这个国家遭受了很大的灾难。
(冉云飞:我博客的几点说明及分析)
----------
冉雲飛在一五一十部落的新家
2008-02-11
冉雲飛,誰讓你不幸生在中國
數月前,曾推薦冉雲飛匪話連篇博客的兩篇文章,其中一篇題為“誰讓你不幸生在中國”。
誰讓你,冉先生,不幸生在中國?
過往,存放匪話連篇博客的天涯社區已不時刪掉冉先生的個別文章。近日,天涯終於按耐不住,將它整個封掉。
堂堂盛世中國,竟容不下稍為刺耳的一士之聲?
冉云飞:就博客被封接受媒体的采访(一五一十部落)
----------
匪話連篇在網易的新家
网易比天涯更不如:一篇平和的接受博讯网采访的文章之发表,居然要系统审核。而审核半天发不出来,真是佩服这些大型网站配合官方的自宫能力。换言之,凡是能在中国做成大型的门户网站,对官方的配合的确是侵入骨子里的。我接受采访的这篇文章是《坚持说负责任的话》,像这样温和文章都通不过,可以想见网易这样的门户网站的确是名列官方太监榜的前茅。
匪話連篇在凱迪的新家
今天在凯迪发第一篇帖子,名为《就天涯封杀我博客接受博讯的采访》,看来正如朋友们所说,这是2008年一场绞杀言论自由的运动的开始。亦如刘晓波兄所说的他们一边放,另一边抓;一边松,一边紧,只是为了掩人耳目,为2008年的奥运梳个光光头,以便营造和谐的假相而已。这篇帖子早上八时十八分发出来,大约在晚上七点半左右被屏蔽,存活期不超过十二小时,充分表明中国的言论自由环境惨酷到什么地步。以此为志,不忘为我们糟糕的言论环境而努力。
誰讓你,冉先生,不幸生在中國?
過往,存放匪話連篇博客的天涯社區已不時刪掉冉先生的個別文章。近日,天涯終於按耐不住,將它整個封掉。
堂堂盛世中國,竟容不下稍為刺耳的一士之聲?
冉云飞:就博客被封接受媒体的采访(一五一十部落)
----------
匪話連篇在網易的新家
网易比天涯更不如:一篇平和的接受博讯网采访的文章之发表,居然要系统审核。而审核半天发不出来,真是佩服这些大型网站配合官方的自宫能力。换言之,凡是能在中国做成大型的门户网站,对官方的配合的确是侵入骨子里的。我接受采访的这篇文章是《坚持说负责任的话》,像这样温和文章都通不过,可以想见网易这样的门户网站的确是名列官方太监榜的前茅。
匪話連篇在凱迪的新家
今天在凯迪发第一篇帖子,名为《就天涯封杀我博客接受博讯的采访》,看来正如朋友们所说,这是2008年一场绞杀言论自由的运动的开始。亦如刘晓波兄所说的他们一边放,另一边抓;一边松,一边紧,只是为了掩人耳目,为2008年的奥运梳个光光头,以便营造和谐的假相而已。这篇帖子早上八时十八分发出来,大约在晚上七点半左右被屏蔽,存活期不超过十二小时,充分表明中国的言论自由环境惨酷到什么地步。以此为志,不忘为我们糟糕的言论环境而努力。
2008-02-10
觀讀聽 10/2/08
觀:
● Francois Truffaut 《The Adventures of Antoine Doinel》 (8/10)
--- 曾堯角落:Antoine Doinel人生路 ---
● Bertrand Blier 《How much do you love me?/Combien tu m'aimes?》 (4/10)
讀:
● Richard Dawkins 《The God Delusion》
An Atheist's Call to Arms:
The Root of All Evil? Part 1: The God Delusion
The Root of All Evil? Part 2: The Virus of Faith
Richard Dawkins - Multimedia
● 龐彥 《我是你的影子》
● 龐彥 《餘音裊裊》
--- 一缕泥香 - 庞彦 ---
--- 奇女子庞彦:收藏皮影6000件 ---
● Francois Truffaut 《The Adventures of Antoine Doinel》 (8/10)
--- 曾堯角落:Antoine Doinel人生路 ---
● Bertrand Blier 《How much do you love me?/Combien tu m'aimes?》 (4/10)
讀:
● Richard Dawkins 《The God Delusion》
The Root of All Evil? Part 1: The God Delusion
The Root of All Evil? Part 2: The Virus of Faith
Richard Dawkins - Multimedia
● 龐彥 《我是你的影子》
● 龐彥 《餘音裊裊》
--- 一缕泥香 - 庞彦 ---
--- 奇女子庞彦:收藏皮影6000件 ---
到底有幾少人遊四國?
看過為何那麼少人遊四國?後,不如看看到底有幾少人遊四國?
據JNTO新發表的訪日外客実態調査2006-2007結果,四國是最少外客踏足的區域。
從圖表粗略估計,在所有外來遊客中,只有約1%或以下以四國為行程一部分。由於2006年共有756萬外客遊日,可以推斷,同年去過四國的應在5萬左右。
若只以觀光客(佔總受訪外客的42.8%)計算:
- 只有0.3%韓國客到四國。次低為沖繩,0.9%
- 只有0.6%台灣客到四國。次低也是沖繩,也是0.9%
- 中國客中,四國與東北並列榜尾,都是0.3%
- 香港客中,四國與鄰近的中國地區並列榜尾,都是0.3%
- 以比例計,美國和英國客對四國較有興趣(1%和2%)
如用JNTO的數據推斷,每年到四國觀光的台灣或香港旅客,應只有六千多。
(是次JNTO調查,共訪問746名香港客。其中77.3%為觀光客,而其中0.3%往四國觀光。即是說,只有2名受訪港客以四國為他們觀光的其中一站。以同樣方法計算,有5名受訪美客和4名受訪英客往四國觀光)
據JNTO新發表的訪日外客実態調査2006-2007結果,四國是最少外客踏足的區域。
從圖表粗略估計,在所有外來遊客中,只有約1%或以下以四國為行程一部分。由於2006年共有756萬外客遊日,可以推斷,同年去過四國的應在5萬左右。
若只以觀光客(佔總受訪外客的42.8%)計算:
- 只有0.3%韓國客到四國。次低為沖繩,0.9%
- 只有0.6%台灣客到四國。次低也是沖繩,也是0.9%
- 中國客中,四國與東北並列榜尾,都是0.3%
- 香港客中,四國與鄰近的中國地區並列榜尾,都是0.3%
- 以比例計,美國和英國客對四國較有興趣(1%和2%)
如用JNTO的數據推斷,每年到四國觀光的台灣或香港旅客,應只有六千多。
(是次JNTO調查,共訪問746名香港客。其中77.3%為觀光客,而其中0.3%往四國觀光。即是說,只有2名受訪港客以四國為他們觀光的其中一站。以同樣方法計算,有5名受訪美客和4名受訪英客往四國觀光)
2008-02-09
Antoine Doinel人生路
一口氣看完Francois Truffaut(杜魯福)的The Adventures of Antoine Doinel(Antoine Doinel人生路)系列電影。
1959: The 400 Blows
1962: Antoine and Colette
1968: Stolen Kisses
1970: Bed and Board
1979: Love on the Run
當杜魯福還是辛辣影評人時,對法國電影充斥著虛情假意的現況非常不滿,曾說過:“未來的電影將會比自傳更個人化,就像懺悔錄或日記一樣。年輕電影人會以第一身訴說他們經歷的一切。”
1959年,年僅27的杜魯福推出首部作品The 400 Blows,一鳴驚人,與稍後高達(Jean-Luc Godard)的Breathless被譽為打響法國“新浪潮電影”的雙炮。
The 400 Blows講的是男童Antoine Doinel(由Jean-Pierre Leaud飾演)的不快成長故事。跟杜魯福的童年經歷對照,很明顯地,The 400 Blows自傳味甚濃,而Antoine Doinel就是杜魯福的銀幕化身。
The 400 Blows當然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後一部自傳體電影。但杜魯福開創先河的是,在此後二十年間,以同一演員演繹Antoine Doinel,拍出另外三部長片,一部短片。Francois Truffaut-Antoine Doinel-Jean-Pierre Leaud,幾乎三位一體,虛實難分。
跟The 400 Blows不同,此後的四部電影,講的都是Antoine Doinel對愛慾的追求。更有趣的,是除了Antoine and Colette這部短片外,其他三部的女主角,都是由Claude Jade飾演的Christine。她由Antoine的女朋友,到成為他的妻子,最後跟他離婚。而在Stolen Kisses(即Christine首度出現的電影)拍攝期間,杜魯福戀上Claude Jade,二人並曾訂婚,但最終沒有結婚。
在1979年的Love on the Run中,Antoine Doinel最後一次向觀眾剖白他的崎嶇情路。除了大量使用之前四部電影的片段外,杜魯福更找來當年飾演Colette的Marie-France Pisier,再度登場,重遇Antoine,並細讀Antoine出版的自傳體小說中關於他當年追求不果的往事!
1959: The 400 Blows
1962: Antoine and Colette
1968: Stolen Kisses
1970: Bed and Board
1979: Love on the Run
當杜魯福還是辛辣影評人時,對法國電影充斥著虛情假意的現況非常不滿,曾說過:“未來的電影將會比自傳更個人化,就像懺悔錄或日記一樣。年輕電影人會以第一身訴說他們經歷的一切。”
1959年,年僅27的杜魯福推出首部作品The 400 Blows,一鳴驚人,與稍後高達(Jean-Luc Godard)的Breathless被譽為打響法國“新浪潮電影”的雙炮。
The 400 Blows講的是男童Antoine Doinel(由Jean-Pierre Leaud飾演)的不快成長故事。跟杜魯福的童年經歷對照,很明顯地,The 400 Blows自傳味甚濃,而Antoine Doinel就是杜魯福的銀幕化身。
The 400 Blows當然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後一部自傳體電影。但杜魯福開創先河的是,在此後二十年間,以同一演員演繹Antoine Doinel,拍出另外三部長片,一部短片。Francois Truffaut-Antoine Doinel-Jean-Pierre Leaud,幾乎三位一體,虛實難分。
跟The 400 Blows不同,此後的四部電影,講的都是Antoine Doinel對愛慾的追求。更有趣的,是除了Antoine and Colette這部短片外,其他三部的女主角,都是由Claude Jade飾演的Christine。她由Antoine的女朋友,到成為他的妻子,最後跟他離婚。而在Stolen Kisses(即Christine首度出現的電影)拍攝期間,杜魯福戀上Claude Jade,二人並曾訂婚,但最終沒有結婚。
在1979年的Love on the Run中,Antoine Doinel最後一次向觀眾剖白他的崎嶇情路。除了大量使用之前四部電影的片段外,杜魯福更找來當年飾演Colette的Marie-France Pisier,再度登場,重遇Antoine,並細讀Antoine出版的自傳體小說中關於他當年追求不果的往事!
小子不識金燕玲
彌勒熊評“完整版”蘋果,認為“台灣代表演老闆娘的金燕玲臨老才在演激情的床戲,本人相當佩服她的犧牲!”
彌勒熊太年輕了,金燕玲“演激情的床戲”的時候,恐怕他還未來到人間。
艷星/肉彈改變路線的,大不乏人,絕大多數星沉影寂,不知所蹤。也有三兩位成為江湖奇女子。
金燕玲是例外中的例外,作為所謂“性格演員”,在其所屬的角色範圍內,她的演技無人能及。
在我的“星光大道”中,金燕玲佔了當眼的位置。
彌勒熊太年輕了,金燕玲“演激情的床戲”的時候,恐怕他還未來到人間。
艷星/肉彈改變路線的,大不乏人,絕大多數星沉影寂,不知所蹤。也有三兩位成為江湖奇女子。
金燕玲是例外中的例外,作為所謂“性格演員”,在其所屬的角色範圍內,她的演技無人能及。
在我的“星光大道”中,金燕玲佔了當眼的位置。
2008-02-08
2008-02-07
2008-02-06
2008-02-05
重新認識Bob Dylan
重看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姑譯作Bob Dylan:何處是吾家),很長(三小時半),很過癮。
吾生也晚,開始聽音樂的時候,Bob Dylan已成過去式的傳奇人物。我對他的經典名曲雖是耳熟能詳,但對Bob Dylan本人的認識卻始終朦朦朧朧。印象中,Bob Dylan就是美國六十年代爭取民權反對戰爭洪流中的頭號創作歌手。隨著熱血年代的告終,Bob Dylan亦漸被遺忘...
直到聽了Bob Dylan Live 1966: The "Royal Albert Hall" Concert,才知道有此當年事...
Martin Scorsese執導的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雖是傳記電影,主要著眼點卻在1961-1966間Bob Dylan的音樂路,以The "Royal Albert Hall" Concert為導引和結尾高潮:
年輕鄉下仔Robert Zimmerman隻身闖蕩紐約。短短幾年間,成了民歌手Bob Dylan,再成了萬人擁戴的抗爭歌曲英雄Bob Dylan。
但Bob Dylan拒絕永遠扮演樂迷心目中的Bob Dylan。對於未來音樂路,他自有主張。他不要被定型為抗爭歌曲英雄,也不要被定型為民歌歌手。
對於轉用電吉他,高唱搖滾樂,反認他鄉是故鄉的Bob Dylan,樂迷不能接受,樂評人不能接受,很多民歌同路人不能接受。Bob Dylan也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批評嗤之以鼻。
1966年,Bob Dylan展開世界巡迴演唱,形式定為每場上半場木吉他個人演唱,下半場電吉他伴樂隊玩搖滾。
電影最後高潮,播出Bob Dylan在英國Manchester的Free Trade Hall演唱會:下半場唱完Ballad of a Thin Man後,在一片觀眾的不滿聲中,突然有人高叫"Judas!"。
手持電吉他的Bob Dylan還擊,"I don't believe you... You're a liar!...(轉身對樂隊說)Play it fucking loud!...",唱出最後一曲Like a Rolling Stone。
(那場“決裂”演唱會的錄音,幾年後地下流出,迅即成為經典。但不知何故,bootleg錄音將表演場地誤作London的Royal Albert Hall。所謂習非勝是,到1998年推出正式版本時,唱片公司索性將之稱為The "Royal Albert Hall" Concert。)
--- PBS: American Masters: Bob Dylan ---
--- safari underground: 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 (卜戴倫飄流半生) [2005] ---
--- Wikipedia: Bob Dylan ---
吾生也晚,開始聽音樂的時候,Bob Dylan已成過去式的傳奇人物。我對他的經典名曲雖是耳熟能詳,但對Bob Dylan本人的認識卻始終朦朦朧朧。印象中,Bob Dylan就是美國六十年代爭取民權反對戰爭洪流中的頭號創作歌手。隨著熱血年代的告終,Bob Dylan亦漸被遺忘...
直到聽了Bob Dylan Live 1966: The "Royal Albert Hall" Concert,才知道有此當年事...
Martin Scorsese執導的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雖是傳記電影,主要著眼點卻在1961-1966間Bob Dylan的音樂路,以The "Royal Albert Hall" Concert為導引和結尾高潮:
年輕鄉下仔Robert Zimmerman隻身闖蕩紐約。短短幾年間,成了民歌手Bob Dylan,再成了萬人擁戴的抗爭歌曲英雄Bob Dylan。
但Bob Dylan拒絕永遠扮演樂迷心目中的Bob Dylan。對於未來音樂路,他自有主張。他不要被定型為抗爭歌曲英雄,也不要被定型為民歌歌手。
對於轉用電吉他,高唱搖滾樂,反認他鄉是故鄉的Bob Dylan,樂迷不能接受,樂評人不能接受,很多民歌同路人不能接受。Bob Dylan也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批評嗤之以鼻。
1966年,Bob Dylan展開世界巡迴演唱,形式定為每場上半場木吉他個人演唱,下半場電吉他伴樂隊玩搖滾。
電影最後高潮,播出Bob Dylan在英國Manchester的Free Trade Hall演唱會:下半場唱完Ballad of a Thin Man後,在一片觀眾的不滿聲中,突然有人高叫"Judas!"。
手持電吉他的Bob Dylan還擊,"I don't believe you... You're a liar!...(轉身對樂隊說)Play it fucking loud!...",唱出最後一曲Like a Rolling Stone。
(那場“決裂”演唱會的錄音,幾年後地下流出,迅即成為經典。但不知何故,bootleg錄音將表演場地誤作London的Royal Albert Hall。所謂習非勝是,到1998年推出正式版本時,唱片公司索性將之稱為The "Royal Albert Hall" Concert。)
--- PBS: American Masters: Bob Dylan ---
--- safari underground: 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 (卜戴倫飄流半生) [2005] ---
--- Wikipedia: Bob Dylan ---
2008-02-03
觀讀聽 3/2/08
觀:
● 杜琪峰 韋家輝 《神探》 (6/10) - 不覺出色,看得有點不耐煩
● 中島哲也 《下妻物語》 (7/10)
● Krisztina Goda 《Csak szex és más semmi/Just sex and nothing else》 (5/10) - 匈牙利片看得不多。本片橋段老舊,拍得尚算流暢 (電影網頁)
● Martin Scorsese 《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 (重看 8/10) - 重新認識Bob Dylan
聽:
● Bob Dylan 《Bob Dylan Live 1966 - The "Royal Albert Hall" Concert》 (重聽)
● 杜琪峰 韋家輝 《神探》 (6/10) - 不覺出色,看得有點不耐煩
● 中島哲也 《下妻物語》 (7/10)
● Krisztina Goda 《Csak szex és más semmi/Just sex and nothing else》 (5/10) - 匈牙利片看得不多。本片橋段老舊,拍得尚算流暢 (電影網頁)
● Martin Scorsese 《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 (重看 8/10) - 重新認識Bob Dylan
聽:
● Bob Dylan 《Bob Dylan Live 1966 - The "Royal Albert Hall" Concert》 (重聽)
2008-02-01
麻雀亂飛
當年,我阿媽,打完麻雀打仔。我,被打前,睇阿媽打麻雀。自學成材,牌藝過人。
一段很長的歲月,我打麻雀多過刷牙。
不過,今天不談舊事。總之,近年打麻雀少過做生日。
去年年底遊日本,離開的那天,在梅田的地下迷宮殺時間。好奇心起,走到迷宮深處,只見滿是平價票店,平價食店,cheapy cheapy cheap cheap店,和丟空的店。
喜出望外的,是找到一間古典音樂唱片店,買了套Tatiana Nikolayeva的Bach鋼琴曲。
出乎意外的,是路過一間日本麻雀館!不是電子游戲機鋪,是阿伯打牌的麻雀館。
不得不承認自己孤陋寡聞,從不知日本有麻雀館這回事,對麻雀在日本的情況也一無所知。
近日逛圖書館,竟見日本麻將教學書(Mah Jong for Beginners: Based on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Mah Jong Association of Japan, Kanai & Farrell),大喜,借之。
● 經1952年初版,1955年再版,到1997年已是第43次重印,可見此書頗受歡迎。
● 奇怪的是,幾十年來一直沒有改正一個顯眼的錯誤:內文第一個字,將Mah Jong印成Man Jong。
● 我們常不無開玩笑地說,麻雀是中國國技。本書可是認真的,因為它說麻雀乃“national game of China”。
● 書內講解的日本麻雀玩法,粗看跟中國麻雀大同小異。未知日本麻雀協會牌例有很高的權威性,還是民間各師各法。
日本麻雀歷史,依書所言,原來不長,去年剛度百年紀念:由1907年自中國引入至1929年中日爆發戰爭,麻雀在日本大受歡迎。雖經長年壓抑,戰後麻雀在日本的普及程度更勝從前。(關於麻雀的引進和發展,知日部屋有不同說法)
(題目為「麻雀亂飛」,原意是以麻雀為題材,亂說一通。不過,最近寫作意欲很低,寫了幾筆就覺煩厭,不想繼續下去。)
一段很長的歲月,我打麻雀多過刷牙。
不過,今天不談舊事。總之,近年打麻雀少過做生日。
去年年底遊日本,離開的那天,在梅田的地下迷宮殺時間。好奇心起,走到迷宮深處,只見滿是平價票店,平價食店,cheapy cheapy cheap cheap店,和丟空的店。
喜出望外的,是找到一間古典音樂唱片店,買了套Tatiana Nikolayeva的Bach鋼琴曲。
出乎意外的,是路過一間日本麻雀館!不是電子游戲機鋪,是阿伯打牌的麻雀館。
不得不承認自己孤陋寡聞,從不知日本有麻雀館這回事,對麻雀在日本的情況也一無所知。
近日逛圖書館,竟見日本麻將教學書(Mah Jong for Beginners: Based on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Mah Jong Association of Japan, Kanai & Farrell),大喜,借之。
● 經1952年初版,1955年再版,到1997年已是第43次重印,可見此書頗受歡迎。
● 奇怪的是,幾十年來一直沒有改正一個顯眼的錯誤:內文第一個字,將Mah Jong印成Man Jong。
● 我們常不無開玩笑地說,麻雀是中國國技。本書可是認真的,因為它說麻雀乃“national game of China”。
● 書內講解的日本麻雀玩法,粗看跟中國麻雀大同小異。未知日本麻雀協會牌例有很高的權威性,還是民間各師各法。
日本麻雀歷史,依書所言,原來不長,去年剛度百年紀念:由1907年自中國引入至1929年中日爆發戰爭,麻雀在日本大受歡迎。雖經長年壓抑,戰後麻雀在日本的普及程度更勝從前。(關於麻雀的引進和發展,知日部屋有不同說法)
(題目為「麻雀亂飛」,原意是以麻雀為題材,亂說一通。不過,最近寫作意欲很低,寫了幾筆就覺煩厭,不想繼續下去。)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