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06

「順序決定工序」?還是「工序決定順序」?

許進雄在《中國古代社會》第一章中提出:「古代漢字書寫的習慣是自上而下,然後又自右而左。人一般用右手書寫,自右而左的形式是較不切合實際,所以滿文和蒙古文雖也是上下直行,行列則採用由左而右的形式。中國之所以有這種書寫習慣上的獨異性,完全是受古代書寫工具的影響」。他認為,「導致中國獨特的書寫方向應是書寫的材料。任何有乾燥平面的東西都可以書寫,土石、布帛、樹皮等都可以利用。但從幾方面看,影響中國書寫方向習慣的是竹簡,而且起碼從商代起已是如此」。

他的解答是迄今為止,我讀過的最為詳盡的分析。許進雄認為,「只要把竹子劈成長條稍為加工就可得到平坦而可書寫的表面(錢存訓, 文書: 104)。再在火上炙乾,就易著墨而不易朽蠹。在窄長的表面上書寫,由上而下作縱的書寫,遠較橫的左右的書寫方便得多。因為橫著書寫,竹片背面的彎曲會妨害手勢的運轉和穩定。一般人以右手書寫,也易於左手拿著直豎的竹片,寫完後以左手由右而左一一排列,故由上而下、由右而左的排列,就成中國特有的書寫習慣」。

「用毛筆沾墨書寫時,墨汁幹燥緩慢。如果在可以書寫多行的表面上寫字,行列最理想是由左而右,手才不致塗污書跡。但是中國的習慣竟然是相反的由右而左。可以推測是由於主要用單行的竹簡書寫,寫時左手拿著竹片,右手持筆,寫完後以左手持放,因偶然而習慣由右至左一一排列,故而成為中國特有的書寫習慣。竹片編綴後可卷成一握,故以卷稱書的篇幅。後來雖於紙上印刷,猶有以墨線隔間,就是保持片片竹簡的古老傳統」。

羅樹寶的《書香三千年》(湖南文藝出版社)也有相近的解釋:「簡冊制度是我國最早的書籍制度,漢代以前,我國圖書普遍采用此形式。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的書籍都是直排文字,由上至下書寫,從右到左排列。這種行文格式就來源於簡冊。 ... 未寫好的簡放在左側,左手拿來,右手書寫,寫好的簡順序推向右側,因而形成了從右到左的編纂順序。即使先編好的簡策也從右邊開始書寫,相沿成習」。

從我的一貫立場看,文字排列順序應與單字結構順序符合,亦即應以左而右而非右而左為格式。至於古時為何產生從右向左的格式,並相沿成習,我沒有答案,但卻認為許進雄和羅樹寶之說,沒有絕對的說服力。簡單地說,他們的基本是「工序決定順序」的說法。雖然這種工序,在操作上較為順手,但閱讀者如覺得由右而左的排列難以接受,更改工序也不會帶來太多不便。較可信的,是在已有認可文字排列順序格式的情況下(如羅樹寶所言,西周的青銅器銘文也是以上而下,右而左排列),才形成了上述這種竹簡擺放及寫字工序 — 亦即「順序決定工序」,而不是「工序決定順序」。

-- 橫寫直寫 向右向左 左翻右翻 沒完沒了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