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2

中國離岸金融解密(國際調查記者同盟 ICIJ)

国际调查记者同盟(ICIJ):中国离岸金融解密

两万多名中国内地及香港投资者在避税天堂注册公司

美国一家独立新闻组织取得的机密档案和资料库显示,中国高层领导的近亲在加勒比海避税天堂持有隐秘的离岸公司,有助中共精英在海外隐藏巨额财富。

调查中的重要发现有:

● 资料显示,至少有五名现任与前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亲属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库克群岛等离岸金融中心持有离岸公司,其中包括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及李鹏、上届国家主席胡锦涛以及已故领导人邓小平。

● 普华永道、瑞银集团、瑞信集团等会计事务所和欧美银行扮演了关键性的中间人角色,为中国投资者在英属维尔京群岛、萨摩亚群岛等离岸金融中心开设资产信托(trust)和公司。

● 发生了多起贪腐丑闻的中国石油业与离岸中心有密切联系。中国三大石油国企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与ICIJ密档中的数十家BVI(英属维尔京群岛)公司有关联。

● 中国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混合体后,成为以隐蔽、避税和方便国际贸易著称的海外避税天堂的主要客户。

1月23日,ICIJ将会公布离岸金融解密数据库中37,000多名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的离岸资产持有人名单。在我们的网站数据库搜索人名,就可以看到与此人相关的离岸网络 。

- 机密文件披露中国精英的海外资产

- 中国:谁在使用离岸避税天堂

- 中国领导层亲属持有离岸秘密资产

- 机密档案表明中国石油贪污或与避税天堂有关

- 中国离岸金融解密:我们如何进行报道

- (英文版) ICIJ: Leaked Records Reveal Offshore Holdings of China’s Elite



- 中国数字时代:国信办:中国秘密离岸避税港解密 | 离岸资产丑闻:中国屏蔽国际调查记者联盟及《卫报》等新闻网站 | 【网络民议】下水摸石头 离岸藏财富
- BBC中文网:新闻背景:国际调查记者同盟
- 蘋果日報:ICIJ網站微博遭封殺 《明報》改組同協查有關? | 關於ICIJ的報道(內地媒體人 沈渝)
- 何清涟:让世界认识一个盗贼型政权-《中国离岸金融报告解密》的意义

- GFW Blog:中国在“离岸报道”后大量封锁外媒网站
- DW在线报导:"离岸解密"背后是谁?

“离岸解密”(Offshore-Leaks)原指全球金融机构在避税天堂生意运作的秘密数据。2012年,一名匿名人士向位于华盛顿的国际调查记者同盟(ICIJ)发送了总共260GB的秘密文件。这便是"离岸解密"项目的开始。由于数据过于庞大,国际调查记者同盟决定,邀请全球记者一道进行整理。参与这一项目的有《南德意志报》、北德意志电视台以及其他国家的50多个媒体机构伙伴,其中包括香港《明报》。

记者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发现,离岸数据中的12多万皮包公司牵涉到13万管理人以及公司所有者,而他们当中四分之一使用华裔姓名。鉴于数据海量以及可能带来的震撼性,记者同盟再次决定将"大中华"部分分割出来单独作为一个项目。

2013年夏季,来自北京、台北、纽约、华盛顿、马德里以及慕尼黑等地的记者聚集香港,就这项高度敏感的调查报道项目举行会晤,接下来的查证与报道阶段持续了6个月。其间,一家中国媒体机构退出。

记者从香港返回各地之后,他们之间的联络信息都是加密文件。他们为分享信息而使用的一个网上论坛也是加密的。联络过程中,中国领导人的名字都是使用的代码。

调查发现,在这些离岸资产持有者中,至少有15名是中国的顶级富豪、国企高管、中国现任或前任领导人的亲属。据参与调查的《南德意志报》报道,自2000年以来,从中国大陆外移的资产高达4万亿美元,而一个普通中国公民正常情况下每年只能将最多5万美元带到国外。调查中记者向相关政府官员等均发函请其回应,但绝大部分没有回复。

- 明報:密檔證溫家寶婿擁BVI公司——轉售股份涉溫家好友,曾向摩通收千萬顧問費 | 另揭公司與瑞銀有商業關係 | 國際調查記者同盟 專揭政府腐敗事
- 明報(長平):加勒比海的一塊紅布
- 明報(陸克曼):掘金者還是掘糞者?

明報的標準從一開始就很明確,擁有一間離岸公司不等於有問題。我們若要揭發醜聞,一定要有文件證實到可疑交易,或是未公開披露的離岸公司。然而事與願違,經過兩三個月的地氈式搜索,我們的確在數據庫裏發現了一些令人興奮的熟悉名字,但大多礙於資料有限,無法找到相關公司有任何可疑交易,亦或是早已公開申報披露過。於是我們便進行了更為痛苦的一步:捨棄。上周三出版的有關「中國精英」的離岸公司信息披露中,不乏中央政治局現任或前任委員的親屬。在這些人當中,只有溫家寶的家族成員的信息較為清晰的指向了可疑的利益輸送,於是我們集中寫了溫家,捨棄了其他令人興奮的名字。

這一選擇也許並不能為讀者所理解,甚至也不一定能為國外的合作伙伴理解,卻是我們權衡各種利弊的決定。去年新一屆中央政府上台後,雖然高調反腐,但同時對倡導「官員財產公示制度」等公民運動持不容置疑的打擊態度。明報無論在中國新聞還是港聞上,從不曾迴避過政治敏感的題目。然而,作為一個社會中的私營機構,即使編輯部多年來保持獨立自主,亦不可能完全沒有受到過來自外界的壓力。對我們來說,尤其是「扒糞」式的報道,若整個調查求證過程哪怕是有個一環節的遺漏,我們就寧願打住不出,擱置待做進一步求證。所以有同事曾調侃「我們的標準高過《紐約時報》的」,乍聽起來彷彿自我感覺良好,其實背後是在狹窄空間裏奮戰的無奈。

頗具有嘲諷意味的是,當我們將要出版這個系列的調查報道之際,恰逢明報爆發撤換主編風波,調查團隊亦一度擔心報道會遭到擱置,惟最後有驚無險。然而我冒著被指摘為「麥卡錫主義」的風險,仍然無法消除對這樣的「扒糞」工程是否還能進行的擔心。明報近年投入資源支持我們一班「扒糞者」,卻面對愈來愈大的多方壓力。首先香港讀者不一定願意為這些昂貴又枯燥的扒糞買單,公信力跌至中文報紙第二似乎再次證明「扒糞者」的一廂情願。其次,網絡信息的擠壓導致傳統媒體模式的漸漸消亡,「扒糞」工程的資源也逐漸吃緊。再加上無可避免的政治壓力,「扒糞」記者的工作亦愈來愈不討喜。雖然在內心最深處我仍然相信,通過深度調查,將涉及公眾利益的醜聞公之於眾事實上是在掘金,但愈來愈少的支持聲音,愈來愈稀薄的受眾,讓我開始想自己到底是在掘金還是真在扒糞?

- The Guardian: China's princelings storing riches in Caribbean offshore haven


--------------------

Search the Offshore Leaks Data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