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9

「中國通」還是「愛中國」不吃香了?

- The Economist: As China’s power waxes, the West’s study of it is waning - Can democracies compete with China without understanding it?

幾個月前,經濟學人和澳洲公媒ABC不約而同報導,英國和澳洲學習中文人數近年正在下降,其中主要原因是公眾對中國的觀感越趨負面,冷卻學習其語文/文化的意欲。另外,學中文難,投入高成績又不易見到,容易被其他「興趣」取代。

經濟學人最新這篇,寫西方對中國研究同樣失去學習熱情。文章結尾認為,政府及企業若沒有足夠的中國通提供意見,肯定會出現失誤(If there are not enough Sinologists to guide them, they will surely make mistakes)。這說法,當然不會是全對或全錯,但政府及企業,真的需要更多中國通嗎?

近年在討論美國對華政策時,常有一個觀點,說中國通的影響力逐漸不及不專門研究中國的對華鷹派。這觀點我認為也是半對半錯。對的部分是鷹派佔了主導,不太對的,是中國通不吃香了。

其實,西方人學中文/研究中國,因語言和文化差異大,中文難學難精,投入超高「實際收穫」未必成正比。所以,持之以恆成為中國通的,多多少少有個「愛中國」的前提。西方對中國漸趨反感,學中文/研究中國自然也會減少。相比之下,日本的文化軟實力輸出非常厲害,西方「愛日本」一直在上升,故學日文/研究日本也隨之增加。

所以,與其說「中國通」漸漸不吃香了,不如說,「愛中國」漸漸不吃香了。君不見,在美國對華領域中,近年出現了Matt Pottinger(博明)和余茂春兩位風雲人物,他倆都是中國通啊。所不同的,是他們都是鷹派中國通,重點在「鷹派」。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