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30

翻譯再雜談(2):經濟

好好歹歹,我總算是個讀過幾年經濟學,並憑之混飯吃達廿載的人。雖則今已對財經商事失去興趣,但遇及與經濟有關的「雜文」還是會心動的。

近讀馮天瑜的《中國元典文化十六講》,內有「"經濟"術語的演變」一文,讀之頗有興味,謹簡述如下。

文中討論的,是何以Economy和Economics的中譯是經濟和經濟學?

馮天瑜在前文「中國近代術語的生成」中已交代中國近代外來術語的主要引入途徑:

1. 西方傳教士自明朝開始來華,直接引入詞匯,但流通面較窄;
2. 日本在明治維新及其後大量用漢字翻譯外來詞匯,然後再通過中國留日學生引介至中國,變成通行文字。(註:近幾十年來,日本已轉為以假名音譯西方術語為主)

今天我們慣用的中譯外來術語,一般是由第二種途徑引進。很多看來不像外來詞匯,例如「報告」、「手續」和「名詞」,其實都是日制新詞。

以漢字翻譯外來詞匯的一種主要方法,是借用舊詞與外來語結合。但問題是,有時舊詞和外來語的含義「完全不一樣,甚至於相反」,馮天瑜認為「經濟—Economy」即為一例。

馮氏大量引經據典,指出「經濟」是「經世濟民」的縮語,原義是治理國家,但在日本近代傾向以之指治理國家的各項具體領域,重點在國計民生之政。

至於Economy這英文字,源自希臘文oikonomia。oikos是家,nomos是管理,因此原義是持家之道,管理國家經濟之義反而是後來衍生(那時通用Political Economy一詞;Economics一字在19世紀後期才出現)。這就是為何今天Economics是經濟學,而Home Economics是家政學,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學科但同用Economics一字。而由於Economy的管家本義,到今天這字還有「省儉」的另一重含義。

雖然「經濟」的古義與Economy的今義有很大分別,但當在19世紀中葉前後日本人思量如何翻譯Economy一字時,兩者的分別就沒有那麼明顯了,因為「經濟」有國計民生之政的意思,與Political Economy之義相近。

Economics除了譯作經濟學外,那時在中日間還出現過很多其他譯法:制產學、利學、富國學、理財學、資生學、計學...

不過,說到底馮天瑜還是堅持「經濟」這舊詞所負荷的今義,存在明顯弊病—「其今義不僅與古典義脫鉤,而且無法從詞形推衍出來,即使改變構詞法,也不能引出今義」。

我認為馮氏在這點上是頭巾氣太重了。語言的含義是不斷發展改變,約定俗成的。他自己也承認「經濟」和Economy在日本當時,含義相近。況且,Economics作為研究經濟結構和運作規律的學科的意義,在西方也是新近之物,是在肯定了市場規律或「無形之手」的重要性後才盛行的,以往Political Economy講的無非都是如何以政策富國養民,實是「經世濟民」的重要範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