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3

馮天瑜十六講

馮天瑜的《中國元典文化十六講》,其實應正名為《馮天瑜十六講》或《馮天瑜論中華文化十六講》。這很重要,因為身為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馮天瑜自稱素有「概念癖」,喜歡對名稱問個為甚麽,弄不清楚不安心。這本書載有馮天瑜的十六個關於中華文化史的演講,講的卻不全是與元典文化有關。嚴格來說,與元典文化扯上關係的章篇不多,出版商將書名定為《中國元典文化十六講》似有誤導讀者之嫌。

十六講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外來詞匯如何譯介至中國的幾篇。外來詞匯譯介至中國的第一個高峰,是由佛教傳入中國,大量翻譯佛經帶起的,而第二個高峰,則是千多年後西方文化强勢進入中國的產物。雖然利瑪竇等傳教士為直接引進西洋術語作出很大貢獻,但在中國的流通面和接受性畢竟不高。西洋詞匯的大量進口,其實始自19世紀後半,而且是經由日本以漢字翻譯西洋詞匯再流入中國的。與之相關的章篇,都是涉及漢字文化圈在漢字文化上的互動關係。

此外,馮天瑜的幾篇論及「封建」的演講亦頗有可讀性。將秦至清這一段二千多年的中國稱為「封建社會」合理嗎?究竟「封建」是甚麼意思,為甚麼很多人又會將「封建」與「落後」等同?

曾堯角落:翻譯再雜談(2):經濟

馮天瑜的網上文章:
中國近代術語的形成 (即收入書中的第2講)
中西日文化对接间汉字术语的厘定问题
張之洞及其《勸學篇》
东亚智慧与可持续发展

論馮天瑜的網上文章:
“封建”名实析议——评冯天瑜《“封建”考论》 (李根蟠)
“歷史文化語義學”:理論與實踐 (余來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