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08

顏真卿祭姪稿

在我的文藝青少年時期,我是頗用心於書法練習的。那時候,中學裏有位精於此道的國文老師,他擔任校內書道會的導師,而我則是書道會的活躍會員。不過,近年由於懶惰的原因,我已疏於練習久矣。但我對書法藝術的欣賞還是比較熱衷的。

最近,因為一個偶然的原故,發現台灣文建會的網頁有一些古代名家書法作品掃描上網,而且都是全幅掃描﹐不是一般的斬件上碟。懷素的自敘帖即為一例。



其中,更有我認為是中華書法的登峰造極之作:顏真卿的祭姪稿(或稱祭姪文稿)。一般評論,此帖氣勢雄渾,正氣凜然。我相信欣賞者不用知道顏真卿是誰,也無須瞭解作品的內容和寫作背景,也應該能從作品中感受到的。

文建會的這個掃描檔,一氣呵成,但卻有點鬆朦的感覺,情況就像翻看大陸以前一些印刷較差的書法出版物一樣。我沒有看過祭姪稿的真跡,但想一幅唐代作品,保留至今,殊不容易。麻紙難免發黃,而墨跡也不可能毫不退色,所以一定的鬆朦感,在所難免。當然,我想在掃描過程中的失真,恐怕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吧。



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在相片掃描和修復方面,出現了一個爭論點,就是求真是否最高,甚至是唯一的原則﹖而求真是求當下的真,還是原本的真:在處理泛黃的老照片時,是否容許利用科技,掃描並修復成一張近乎新的照片?

當然,這類爭論是不會有結果,也無須有結果的。基本上,就是各師各法吧。

對於這幅顏真卿的祭姪稿掃描,是否也可以利用相片修復的方法處理?我的意見是,經過高水平的修復後,對作品的網上欣賞是會有所幫助的。

可惜,我對相片修復技術只知皮毛,但還是作了以下的嘗試(底色較淺,筆跡較出),不知讀者有何意見?



(姪=侄,祭姪稿又作祭侄稿)

2 則留言:

  1. 我比較喜歡原來的,看起來舊舊的,比較有古味。雖然也沒親眼看過真跡,不知實際狀況如何。

    回覆刪除
  2. 我的改動,除了令文字更sharp外,麻紙的顏色也比文建會的淡,令文字與背景的contrast更高。

    曾到過台北故宮博物館,但行色匆匆,不知祭姪稿是否長年展品?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