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27

從董陽孜「字在自在」展觸發的當代書法觀點

遊刃有餘 字游自在: 從董陽孜「字在自在」展觸發的當代書法觀點 (李思賢, 典藏藝術網)不是新文,倒是我的新讀。雖不完全同意,但也頗有啟發。

「初看董陽孜的作品,必會為那一股排山倒海的氣勢所震驚,在挑戰既有視覺的巨幅書法作品中,我們所見到和感受到的,是暢快流轉的筆法下所潛藏對書法的自信與理解,那是董陽孜藉書法所欲以傳達的自我的生命哲學。」

「不可否認的,在董陽孜將結體和章法的解構與重構間,已經使觀者試圖辨認所書文字內容時產生了困難;沒有行氣、無法閱讀,觀者在無意間受迫性地將關照點回落到畫面中墨色的濃淡、線條的粗細與韻律,以及佈局的莫測變幻之上,這些正符合了抽象藝術「讓畫面回歸畫面本身」的思考,無怪乎董氏書作在某種意下經常被拿來和抽象繪畫比對解讀。」

「具文學性的「可讀」本是書法的重要特徵,許多當代書家在追求創新表現的過程中,多犧牲此特性而急就「現代」,董陽孜作品中卻恰恰反其道而行地保留了「可讀性」,儘管其作品的最終結果仍是難以判讀。然而弔詭的是,董陽孜「龍飛鳳舞」的文字書寫卻遠非如傳統草書一般地具規則性,在那些取材自古典典籍的文句底下,意味的不過是作者個人「望文生義」的內心獨白,她的書法內文其實是實際且徹底地改變了書法藝術裡文字可讀的特性。這個看似矛盾的說法,便是讓人對董陽孜書法作品既愛又恨(既愛不釋手又恨天太高)的原因。」

「攤開畫冊看董陽孜書法的畫片時,她的書法大作頓時少掉那種懾人的赫立感,因此我們可以說,吞噬掉我們的是她的「尺幅」,甚至在創作的當下,就連董陽孜自己也被淹沒了。先人說的「天人合一」是一種狀態、一種修為,董陽孜卻將它具體實踐了——「天」轉換為鋪天蓋地的大紙,「人」藉由對藝術的極致鍾愛而將撲身其中,像撞入梁山伯墳中的祝英台,將一份誠摯的愛化作永恆。董陽孜在投身大畫紙的過程中,了卻了她熱愛書法、熱愛中國文化精髓的心願,同時也在作品展出時,將這股情懷暈染到觀眾的身上,將觀眾一起帶入她的書法世界中,如此的「共鳴」著實難以不被「召喚」。」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