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2

《挪威的森林》譯文拉雜談

● 千不該,萬不該,嘗試閱讀《挪威的森林》的林少華譯本,被他的譯文和相關問題搞得頭昏腦脹。

------------------------------

● 對翻譯這門大學問我是素無特別興趣的。

● 在此之前,我讀過的村上春樹小說全是賴明珠譯本,唯有《挪威的森林》是葉蕙譯本,感覺不到兩者有甚麼大分別。即是說,讀兩人的譯文時,基本只覺得在讀同一個村上春樹的不同作品。

林少華的村上譯文倒是讀過一次,是《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由於它不是小說,文風也不怎麼村上,我只當是遊記閱讀,並未在意譯文功力和風格。

● 我至今從未讀過任何同一村上春樹作品的不同譯本。

● 由於不通日文,自然也不可能拿任何譯文跟原文對照分析。

------------------------------

● 上回在香港購書,買了《挪威的森林》的林少華譯本,心想把它讀一讀後可能可以真正理解網上對不同譯文的比較和批評。

● 最近終於翻開這本風行大陸的林少華譯書。

● 首先發現的,是正文前的一句短短的獻詞:「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這為葉蕙譯本所無。

[註:賴譯亦有獻詞:「獻給許多的紀念日」]

● 剛讀第一段,憑記憶已發覺林譯跟葉譯有頗大出入,於是把葉蕙譯本也拿來手邊對照。是的,林譯較「順滑」,葉譯較「粗糙」。再多讀幾段,即發覺林譯有極大問題,他的譯文不單「順滑」,簡直就像「文學作品」一般,造句流麗,用詞講究。或許我是受了葉蕙/賴明珠先入為主的荼毒,總覺得村上春樹的文字風格,應該跟渡邊的性格差不多:直、粗疏、不修飾,有時模稜兩可,對林少華的譯文十分抗拒。

林譯:「連日温馨的霏霏細雨,將夏日的塵埃冲洗無餘。片片山坡叠青瀉翠,抽穗的芒草在十月金風的吹拂蜿蜒起伏,逶迤的薄雲緊貼著仿佛凍僵的湛藍的天空。」

葉譯:「霪雨綿綿,冲走了禿山地表上的夏季塵埃,露出深沉的殷藍。十月的風搖曳著芒穗,細長的雲彷彿凍僵似的緊挨著蔚藍的天頂。」

[賴譯:「在夏天裡積滿灰塵的山林表面已經被連日輕柔的雨沖洗乾淨,滿是蒼翠的碧綠,四下的芒花在十月的風中瑤曳著,細長的雲緊貼著彷彿凝凍起來的藍色穹蒼。」]

● 由於我根本對翻譯學並無特大興趣,加之對林譯風格不以為然,當時就想放下林譯《挪威的森林》,倒不如拿葉譯重温一遍享受一番。隨後想想,姑且看看林少華是怎樣翻譯那短短的「後記」的。不看則已,一看吃了一驚...怎麼「後記」那麼長?

● 葉譯「後記」有開首一段和四點說明,林譯亦然。但葉譯「後記」不足400字,而林譯則幾乎是葉譯的兩倍長度。對照一下,發現葉譯只存大略,細節全無。例如林譯兩度提及《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葉譯無;林譯提及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和《了不起的蓋茨比》,葉譯無...

● 由於兩譯的下款均為「1987年6月」,因而不似是「後記」的兩個不同版本。最可能的解釋,是葉譯為摘譯。至於為何葉蕙/出版社略去「後記」的三幾百字,我不得而知。

[賴譯「後記」亦為全譯]

------------------------------

● 忽然,真的忽然,我想起自己有《挪威的森林》的原著啊!

● 我不通日文,何以會有《挪威的森林》的原著?當年初讀《挪威的森林》,震撼不已,心想將來定要學懂日語,細味原文,並購《挪威的森林》的原著以示志向堅定。可笑可悲...

● 原著(講談社文庫版)書首有「多くの祭りのために」的獻詞(相信就是「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的意思吧),但翻至書末,竟無後記!!!為何?百思不得其解。

● 旣然手拿著原著,雖然看不懂,也胡亂地翻至開首幾頁看看,發現原文講及37歲的「我/僕」與空姐的對話,村上春樹多次在日文後附有「英/德文原句」,但兩個譯本都將之略去。這種做法,似有違翻譯原則,因為「原句」雖無實際作用,但原文旣是如此,作者必有他的考量,何解譯者自作主張略去?

[賴譯忠於原著,沒有刪去「英/德文原句」]

● 通過這幾句「原句」,也有一點小發現。空姐再次走過來,坐在「我」身旁,問是否己經沒事了。「我」說:

林譯:「可以了,謝謝。只是有點傷感。」

葉譯:「沒事了,謝謝。只是有點寂寞而已。」

原文看不懂,只見有一「哀」字漢字,但附加的「英文原句」看得懂:

原著:"It's all right now, thank you. I only felt lonely, you know."

從「英文原句」判斷,葉譯較準。

[賴譯「感傷」,近林譯]

------------------------------

● 最後,略談賴明珠用Kizuki和Midori作人名的看法。

在原著中,直子的自殺男友叫「キズキ」,無漢字。賴音譯作「Kizuki」,林、葉均譯作漢字「木月」(據知,比賴譯更早在台灣市場出現的故鄉版譯作「木漉」)。

翻譯首重「信」,因此如果某人名以假名標示,除非該假名與漢字人名有絕對的、一對一的對等關係,否則原則上應沿用假名。但原則歸原則,在一本中譯書中,出現Kizuki,給人一種「洋名」的感覺,的確是比較突兀礙眼的。而且,出現的次數越多,突兀礙眼的程度越嚴重。所以,將假名譯作最普遍的漢字,是常見的做法,亦無可厚非。

關於這點,賴明珠在答客問中說:「這個人物的名字在村上的原文中即是以拼音的形式(而非漢字)出現。由於它並非日本常見的人名用字,而同一個日語發音又可以對應到數個不同的中文漢字,為了謹慎起見,所以我們的中譯本裡保留了英文拼音的用法,而不將它強行套用某個中文名字」。另,在到東京見村上春樹中她提到,「出發前,我在信中請教過他關於『挪威的森林』男主角的朋友名字Kizuki,因為原書沒用漢字而用片假名,如果譯成漢字他會喜歡用什麼?他說保留原來的譯法就好。」。

只能說,賴原則上是做對了,但效果欠佳。

● 其實書中很多重要角色的名字都是以片假名而非漢字標示的:

- 「我」:ワタナベ
- 死去的:直子
- 活生生的:綠
- 直子在療養院的室友:レイコ
- 直子的自殺了的男友:キズキ
- 與「我」住同一宿舍的:永沢
- 永沢的女友:ハツミ,

由於レイコ在一封給「我」的信中,署名「石田玲子」,故此七人中其實四人有漢字名字。

至於另外三人,「キズキ」的不同譯法如前述,「我」-「ワタナベ」-三譯均作「渡邊」,而ハツミ,三譯俱作「初美」。

● 奇怪的是,原著中直子的反面,那個純真直率,充滿生命力量,愛上渡邊、滿腦子新奇變態色情,躍躍欲試的另一女主角叫「綠」,三個譯本竟有三種譯法,賴譯作「綠」,林譯作「綠子」,葉譯作「阿綠」。林少華和葉蕙的譯法,可能與中國人不慣以單字稱呼別人有關吧。

但賴明珠的譯法,也不是沒有批評者。在第九章的後段,渡邊和綠躺在床上,情話綿綿,渡邊多次喊綠的名字,原書中用的是同音的片假名「ミドリ」而非「綠」(我不懂日文,想必是一種暱稱手法吧)。葉譯作「小綠」,林仍用「綠子」,賴則音譯作「Midori」(而被批為肉麻)。賴的譯法,原則上無可厚非,但又是效果欠佳。從效果論,將「綠」變成「小綠」似較佳。

● 夠了,夠了,我已被《挪威的森林》的譯文和相關問題搞得頭昏腦脹。還是忘掉這些無聊事,重閱小說,代入渡邊去...

------------------------------

待考1:為何葉譯無獻詞和刪節「後記」?
待考2:為何原著(至少是講談社文庫版)沒有「後記」?原來的單行本有後記嗎?

------------------------------

最後,不得不提,《挪威的森林》這中文書名属誤譯嗎?

The Beatles的名曲Norwegian Wood的確不應譯作挪威的森林,因為wood一般解作木、木頭或木材。如以wood指森林,一般以眾數woods的用法較妥。而從歌詞看,Norwegian wood可能指女孩住處火爐用的木頭,也可能指女孩的住處或傢俱以挪威木構成,總之與森林無關。

但據此以為《挪威的森林》這書名属誤譯則大錯待錯。村上春樹的這本書,本來就叫《ノルウェーの森》,譯作《挪威的森林》是正確的譯法。

問題是,村上春樹為何以《ノルウェーの森》為書名,是他誤譯嗎?我不能妄下定論。我知道的,是村上春樹的英文水平不錯(好得足以翻譯英文作品),對Norwegian Wood這首歌亦應知之甚詳。

再者,據說在日本,Norwegian Wood早在小說出版前已是譯作《ノルウェーの森》,約定俗成。提起《ノルウェーの森》,日本人想到的,可能不是森林,不是木材,也不是挪威,而只是那個年代那隊樂隊的那一首歌,一條回憶藥引。

無論如何,將誤譯的罪名加在中譯者身上,實在說不過去。

4 則留言:

  1. 你談的人名譯法, 「キズキ」譯作「木月」其實也沒什麼不妥. 「キ」中文可以是木, 月是「ツキ」, 在「キ」後變音成「ズキ」.但日文人名讀音變化很大, 「キズキ」可以是其他字, 或根本沒有漢字.可能因此賴明珠不作翻譯.

    「ワタナベ」(watanabe)是「渡邊」, 我是「ワタシ」(watashi).故三者皆準.「レイコ」可以是「玲子」或「麗子」,大概「玲子」比較普遍吧?

    「Midori」解作「綠」,葉譯作「阿綠」比較正確。林大概覺得「阿綠」不好聽所以譯作「綠子」吧?

    回覆刪除
  2. 好了,終於有懂日文的人來指點迷津了。

    關於譯名,我的想法可能在文中表達得不那麼清晰,我想說的,是翻譯首重「信」,因此如果某人名以假名標示,除非該假名與漢字人名有絕對的、一對一的對等關係,否則原則上應沿用假名。

    但原則歸原則,在一本中譯書中,出現例如Kizuki的字眼,的確是比較突兀礙眼的。而且,出現的次數越多,突兀礙眼的程度越嚴重。所以,將假名譯作最普遍的漢字,是很普遍的做法,亦無可厚非。

    《挪威的森林》書中有七個人名經常出現:

    「我/僕」:ワタナベ
    死去的:直子
    活生生的:綠
    直子在療養院的室友:レイコ
    直子的自殺了的男友:キズキ
    與「我/僕」住同一宿舍的:永沢
    永沢的女友:ハツミ

    レイコ在一封給「我/僕」的信中,署名「石田玲子」(這是我在寫拉雜談時尚未發現的),故此七人中四人有漢字名字,本來在中譯時應該不成問題,但還是在「綠」這個名字出現分歧。(下面再談)

    餘下的三個名字如何解决呢?葉蕙和林少華全部將之漢字化:

    ワタナベ=渡邊
    キズキ=木月
    ハツミ=初美

    就我所知,賴明珠也沿用渡邊和初美,唯獨堅持用キズキ的羅馬字Kizuki。

    但最令人費解的,是好端端的一個「綠」,在中譯時本應無需翻譯的,但葉蕙譯作「阿綠」,林少華譯作「綠子」,而賴明珠竟用「Midori」!

    回覆刪除
  3. 今天無意間看到日本歌唱綜藝節目,提到有關「挪威的森林」歌詞日譯版本的問題。當年歌詞的翻譯者,一個老先生自己出來現身說法說,因為歌詞的wood沒有加S,確實應該是翻譯成「挪威製的家俱」之類的,他當年翻錯了,還被英國人拿出來嘲笑過。不過,後來在日本就相沿成習,還被村上用來寫書,變成一個美麗的錯誤。

    回覆刪除
  4. 謝謝你提供的資料。在香港,Norwegian Wood流行之時,正值英語文化橫行的年代,不常將英文歌名或歌詞譯成中文。所以,對當時大部分香港人來說,Norwegian Wood就是Norwegian Wood,一首Beatles的慢板情歌,沒有中文歌名,也不會深究歌名其實是甚麼意思。到今天,談到Norwegian Wood,一定會聯想到“挪威的森林”。這,我猜想,是受村上此書大行其道的影響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