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排列,在商代後期之前已確立並成規。但環顧世界文字,這種排列方式並不多見。何解?
張志和不認為這與右手書寫、視覺的生理機制或漢字的筆順有關。「因為右手書寫的生理機制和眼睛視覺運動的生理機制,在全世界各個民族的人都是基本相同的,為什麼世界上其他大多數民族的文字書寫都採用了自左而右、自上而下的章法形式?如果說這種章法的形成與漢字獨特的方塊結構的筆順運動有關,那麼從漢字的書寫筆順看,正確的書寫方法是強調從左到右和自上而下的。從這一點看,其章法也應當採用自左而右、自上而下的章法才合乎情理。」
他指出,這種排列方式,是由甲骨文確立的,而形成原因,與龜甲獸骨材料和形狀有重要關系。
直行原因:
1. 龜甲和獸骨,總體而言,多呈豎長的塊狀。
2. 採用豎行排列,每一行排列的文字數目比橫行多,視覺上較舒服且更有利於文意的貫通。
3. 甲骨表層的紋理呈縱向延展,順著甲骨表層的紋理直行刻寫,每一行都可以刻的端直不亂。
左向原因:
1. 這與甲骨文先寫後刻的程序關系密切。
2. 假設以自左而右的書寫刻畫形態,書寫時沒有什麼不方便,但刻的時候,先寫未刻的文字都在手掌之下,容易被擦磨得模糊一片。自右而左的刻畫方法,則沒有這個問題。
到了竹簡及紙張年代,由於自左而右、自上而下的文字排列方式早已確立並成規,故此規矩一直延續下去。
雖同屬「工序決定順序」一路的解釋,張說與許進雄「影響中國書寫方向習慣的是竹簡」的說法很不一樣。我在「「順序決定工序」?還是「工序決定順序」?」一文中,已指出許氏的說法沒有說服力。個人認為張說較可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