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31

心不在此

8月中開始本土小旅行,目前進入行程策劃最後階段,每天上網看書找資料,更新網誌變得毫不重要。

Sydney和Melbourne到過好幾次,作為遊客應去的都去過了。這次重訪,要找些新角度新點子。Tasmania則是初訪,單看資料不明白不清楚的實在太多了。幸好可以在Tripadvisor請教高手。

臨急抱佛腳,買了部TomTom,希望在Tasmania租車自駕時發揮作用。

2009-07-28

叉燒菜飯

叉燒一般用Scotch fillet。
菜是小棠菜,在澳洲“唐人鋪”一年到晚很易買到,而且水準穩定。
飯則是白米(日本種短米)加一點糙米。



- 曾堯角落:家鄉排骨菜飯

2009-07-27

樹枝吊燈





昆士蘭在殖民地時代的總督府,經大幅整修後,重新開放參觀。這座現稱Old Government House的建築物,位處布里斯本的昆士蘭科技大學校園內。

2009-07-26

觀讀聽 09-7-26

讀:

王岫 愛上圖書館

- 王岫 圖書館員書世界部落格

啟功 啟功說紅樓

觀:

Julian Schnabel 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推薦)

(Wikipedia)


Shi-Zheng Chen Dark Matter (陳士爭改拍電影處女作暗物質。業餘。配樂頗不錯)

(official site)


Eric Besnard Ca$h (法國荷里活Ocean XX。法乎其中)

聽:

不斷聽不同版本的Goldberg Variations。

曾堯角落:
- 十七世紀的耳朵
- 第11張Goldberg Variations
-
Goldberg Variations by Tatiana Nikolayeva

(Glenn Gould's 1955 and 1981 recordings of the Goldberg Variations Aria, and commentary on the two by Gould and Tim Page)

2009-07-25

開放的依法管理的互聯網:能看的就看 不能看的就別看

不讀冉雲飛的博客,還不知佳句連連的秦剛發言人說過這話呢:

秦剛就朝鮮半島局勢、中法關係、中印關係答問 2009-3-31)

問:上週Youtube網站曾一度被屏蔽,現在又再次被封,有人猜測是這跟「西藏流亡政府」發佈在Youtube上的一段視頻有關。你對此有何評論?還是Youtube上又出現了一些導致它被封的視頻片斷?

答:上次記者會我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在這裡再簡短重申一下。中國的互聯網是充分開放的,同時中國政府也要依法管理網絡。至於能看什麼,不能看什麼,能看的就看,不能看的就別看。

能看的就看 不能看的就別看


當然,我們後來都知道,大家長企圖強制讓每部電腦都裝上綠壩,確保十多億孩子們能看的就看不能看的別看...

談到網禁和綠壩,上至溫家寶下至秦剛,總喜歡強調中國的互聯網是開放的。當然下一句必然是中國政府依法管理互聯網。而我們都知道,依法管理即是無法無天地壓制的意思。

這又讓我想起美國搞怪諷刺時事網站The Onion近日的玩意:The Onion被中國“魚完美”集團收購,洋蔥變國產,然後排山倒海地報導中國正面信息。其中一篇報導,互聯網網站已增至12個,體現互聯網開放,讓國人選擇多得眼花繚亂。

2009-07-24

格拉納達(Granada)

網友Ronja說要繼續寫她的07年西班牙“未完成”遊記。不知會否又是空頭支票一張。



在等啊等之時,不如看看我的04年格拉納達圖記(英文原文在此

阿爾罕布拉宮(The Alhambra)無疑是格拉納達(Granada)的頭號景點。它是一座經歷幾個世紀不斷興建,包含大大小小宮殿,城堡和花園的“皇宮”。阿爾罕布拉宮位處小山頂,俯視格拉納達市。
















除了阿爾罕布拉宮,格拉納達還有:


2009-07-23

猜猜猜

謎面:Cheut Ai Kup Gei是那四個中文字的廣東話音譯?

聰明的讀者可能一看就知道答案。我顯然不夠聰明,猜不著。雖然我看之前已知道這是一部電影片名。

你跟我一樣不夠聰明?未必,因為我看之前其實已知道這是導演彭浩翔的一部作品,英文片名叫Exodus。

你還猜不著?那你真的跟我一樣不夠聰明,或至少也一樣跟“港鏟片”脫節。

事情是這樣的。剛在看World Movies Channel八月份的節目表,知道會播放Ho-Cheung Pang的Exodus。我一時想不起片名,於是到IMDb查,查出片面原來又叫Cheut Ai Kup Gei...

答案是...





出埃及記

2009-07-20

見識澳洲漂書(BookCrossing)

漂書(BookCrossing)乃新興玩意,過往我不太留意,所知不多。據Wikipedia,BookCrossing這概念由Ron Hornbaker於2001年提倡,旨在鼓勵讀者讀完書後,將書放在公眾地方讓另一人取閱,如此一路下去。

本來,圖書館一直在提供一書多人閱讀的功能,漂書之所以有其獨特吸引力,在於通過不同讀者在不同地點取閱,漂書的書開展其不可預知的生命旅程,有一種漂流的浪漫感覺。

但正是因為這種生命旅程的浪漫感如斯重要,簡單地自發地將自己讀過不想繼續擁有的書放在公眾地方讓別人取閱難成氣候。這運動一般需要一個中央組織,一個記錄書的生命旅程的機制。目前最為人知的組織,是Ron Hornbaker創立的BookCrossing.com。它號稱在130個國家擁有接近八十萬會員登記書籍超過500萬。至於記錄機制,一般是每本“登記書籍”都有一個代碼,取閱者在網頁上利用代碼登入,填上取閱地點(或個人資料閱讀感受)。書於是有了它經不同讀者交接,“漂洋過海”的生命旅程。

關於漂書,還有很多問題值得討論。在此,我只想講我的初遇經驗。

第一次相遇,是虛擬性質的。aNobii的一位香港書友,立意在香港推廣漂書,但因為種種問題(主要是公德與貪婪),他所推廣的,其實更接近書友間的贈書。他於是在aNobii開闢一個群組,大鑼大鼓進行,招攬會員。但此人有種傳銷員的惡習,行徑頗為討厭,迅即引起不少怨言。我這個“海外觀察員”加入群組不久退出。(較官方的,有由香港電台和遊樂場協會合辦的《漂書行動》,漂書點多為後者的青少年服務中心)

實質的見識,在今天。早上我倆出城辦事,在購物大道不遠處,看見幾個人向路人派贈頗為厚重的東西。近看原來是書。我們到達時,書已派得八八九九。但我們還是各獲贈一本。我的是The Time Traveler's Wife。她的是Catch-22。都是新書。書派完後,那幾位工作人員匆匆忙忙的退入商場,我旁邊一位分不到書的問他們在幹甚麼(其實當時我們也想問),他們也沒理會。我見他有點失望,加上Catch-22我已有,於是將書送給他。他客氣一番後收下走了。

後來看書的封面才知道,原來這是Take me, Read me, Leave me的派書活動,作為漂書的起步點。書內附有一個代碼,可在網站登入此書,記錄它的生命旅程。

我的那本,還未想到讀後放在那裏給下一位有緣人。她的那本,可算是拿了即送人,漂了一回。

不過,說到底,我(暫時)覺得漂書只是一時風尚。圖書館才是王道。

2009-07-19

觀讀聽 09-7-19

觀:

Doris Dörrie Cherry Blossoms/當櫻花盛開/Kirschblüten - Hanami (推薦!)

《當櫻花盛開》劇情敘述一對夫妻鶼鰈情深的感人故事。

魯迪和妻子杜莉一直住在德國鄉村,過著恩愛恬靜的生活。直到有天,杜莉從醫生得知丈夫魯迪身罹絕症後,決定對丈夫隱瞞實情,掌握時間去完成兩人一直盼望做的事。她於是說服魯迪陪她赴柏林探望子女,但當他們到了柏林才發現,子女們忙碌到完全無暇照顧他們;兩人於是轉往「波羅的海」度假…。但第二天魯迪早上醒來,竟發現一直為他憂心忡忡的妻子,已在睡夢中去世。

傷心欲絕的魯迪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但他卻從友人輾轉得知:深愛他的杜莉,為了他而放棄了原本想要的生活。魯迪決定重新認識他的妻子,並且盡最大的努力來完成她的心願。由於杜莉生前喜歡「日本舞踏」,更一心盼望能親眼看見櫻花盛開和壯麗的富士山…。魯迪於是獨自遠赴了東京,人生地不熟的他,幸運獲得了一名日本舞者的引領,在詠讚美麗的櫻花季節,迎接他短暫卻全新燦爛的人生…。


德文官網)(中文官網




Giuseppe Tornatore The Unknown Woman/La Sconosciuta (推薦!)

英文官網


Scott Derrickson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讀:

- Po Bronson What Should I Do With My Life

sample chapters


- 石田衣良 池袋西口公園5 反自殺俱樂部

- Eckhart Tolle The Power of Now


聽:

總在聽老不死的Leonard Cohen

陳若曦耳聞目睹邊疆歌舞昇平民族和睦相處

最近和一批作家到雲南採風。耳聞目睹邊疆歌舞昇平,民族和睦相處,深感中國民族政策成效卓著,可喜可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對境內眾多少數民族就制訂了迴異於前朝的政策,尊重、平等是一大區別。譬如恢復民族地名,以烏魯木齊取代「迪化」,即消弭了漢人好施「教化」的自尊、自大心態。

陳若曦 〈邊塞致富有方〉 明報月刊2009年6月號

必和力拓

澳洲兩大掘地集團,一叫BHP Billiton,一叫Rio Tinto。幾年前讀一篇中文報導,方知他們的中文譯名,覺得非常怪雞。Rio Tinto因為最近有大新聞,大家可能都知它叫力拓。至於BHP Biliton,不說或許不知,原來叫必和必拓。

兩家都叫拓,一個力拓,一個必拓。都憑拓荒發大財。

今早讀香港星島日報的社論,講的是發展綠色產業符合中美兩國利益。這種悶題目,本來引不起我的興趣。不過,社論標題夠吸引:力拓綠色產業 中美共同國策

難道力拓又捲入中美開發綠色產業的合作和角力漩渦?難道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就力拓事件的言論激怒天朝使共同合作綠色產業告吹?難道力拓這黑色產業集團密謀褪色變綠?

甚麼都不是。估計只是星島社論主筆近期經常讀到這兩個字,喜歡其勁度與鏗鏘。力拓,力拓,大力開拓!

既然發展綠色產業符合兩國利益,那麼,雙方自然力拓,而且必拓!

必和力拓!

2009-07-18

MSI Wind netbook

Just ordered an MSI Wind U100+ netbook, standard specifications of which are:

- Intel N280 Atom (1.66Ghz, 667FSB)
- 1GB DDR2 RAM
- 160GB Hard Drive
- 10" led-backlit LCD Screen
- Wireless-N and Bluetooth
- 1.3MP Webcam
- 3 x USB2
- 6 Cell Battery
- Windows XP Home
- 1.1 kg.

My order (a red one) included an extra 1GB RAM.

2009-07-17

捱世界 嘆世界

我在早前一篇強調:

很多時候,當我們談香港第二代(戰後嬰兒世代)時,我們往往將其中中產的一群作為代表分析。其實,那群人不過是整個世代的一小部分。更誇張的是,不少人竟將那中產一群當中的成功人士(少數中的少數)當作是香港第二代典型!

〔香港第二代〕大多數也只是受過基本教育(小學至初中),急不及待出來當工人(香港當年是輕工業生產王國)或文員(這已經是較為體面的工作!)。較晚一點出生的,可能讀完中五甚至預科,當文職零售(那時工業北移,想當工人也難)或初級管理人員。這才是香港第二代的典型寫照啊!

我無子女對年輕人認識不深,加上對族群世代等問題素無研究,本來不該在此亂說一通。不過,這題目非常有趣,一發不可收拾。

我覺得,香港現正步入老年的戰後一代跟年輕一代在人生期望上有著本質的分別。香港戰後一代很現實,也不由我們不現實。在人生期望上,我們明白等著我們的,是捱世界,是販夫走卒生活(我們那想到香港後來能有八九十年代的輝煌日子?)。要擺脫庸碌“嘆世界”,除了勤力外,還要非常醒目,或非常幸運,或非常無良。總之,能“嘆世界”的,萬中無一。而我們一般非常響往成為這萬中無一的人上人。為此,我們拼搏。

年輕一代呢?他們在“安定繁榮”的環境長大,人生期望起點較高,販夫走卒式的捱世界生活不在他們視野之內。與此同時,他們響往的“嘆世界”生活,也跟上一代很不同。他們對終極的理想,對帝王將相大富大貴式的生活不那麼感興趣。他們的“嘆”,是當下的實質的,是悠哉游哉的嘆,是物質品味並重的嘆。對他們來說,要過這種生活,雖不容易,但也不是甚麼需要(或值得)不顧一切畢生奮鬥的目標。

然而,事與願違。


延伸閱讀:
- 這雙手雖然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

(忍不住還是要說幾句。下面一段,純屬對“那時香港”的誤解,是迷信了神話後的誤解。我在舊文說過,你以為香江處處都是號外同人和他們還放在眼內的高尚士麼?!同樣地,你以為“接著隨社會的進步,你也就平步青雲了”是“那時香港”的普遍狀況麼?!

我們又面對超乎上一代想像的競爭。三四十年前,香港經濟剛起飛,各行各業求才若渴,你只要稍微有一點相對優勢(比如說,懂簡單英語),要找一份工作不大難。接著隨社會的進步,你也就平步青雲了。但我們不一樣。我們從幾歲大便要習慣競爭,否則進不了好的小學、好的中學、甚至上不了大學,最終找不到一份好的工作。少許「相對優勢」哪裏管用,我們必須一生下來就「好打得」,懂不同樂器與兩文三語只是最低要求,還要既獨立又善於交際…(下刪一千字)。大人要求我們是全人,我們開始迷失自己。


七十年代初的香港。戰後不久出生的,那時已有二十多歲,該有多年打工捱世界經驗了。


延伸觀看:
- 香港電台:獅子山下 喬遷 (1976年)

2009-07-15

複製行草

蔣勳:行草系列/王羲之蘭亭序(聯合報,09-7-14)

三件書法名作【〈蘭亭〉 〈祭姪〉 〈寒食詩〉】都是「草稿」,也許可以解開「行草」美學的關鍵。

「行草」隱藏著對典範楷模的抗拒,「行草」隱藏著對規矩工整的叛逆,「行草」在充分認知了楷模規矩之後,卻大膽遊走於主流體制之外,筆隨心行,「心事」比「技巧」重要,「行草」擺脫了形式的限制拘束,更嚮往於完成簡單真實的自己。

「行草」其實是不能「複製」的,〈蘭亭〉陪葬了昭陵,也許只是留下了一個嘲諷又感傷的荒謬故事,令後人哭笑不得吧。

延伸閱讀:
- 藍色電影夢 風流韻事:消失的雅趣

2009-07-14

Excuse me for not dying

Excuse me for dying

電腦好端端的中風倒地,經我用最後一招震蕩治療(種種起死回生術通通失敗後,我真的拿電腦大力拍打)後,竟然蘇醒過來。可惜,自此它總會在毫無預警下自我關機。雖生猶死。

Excuse me for not dying

不玩電腦,時間多著,終日聽Leonard Cohen,尤其他的Live in London。他一再拿年紀來開玩笑,例如提到他百歲過外的老師在97歲時跟他說:Excuse me for not dying。

幸好他還在,幸好他七十多歲高齡還能唱能跑,否則那有Live in London?MJ的歌迷,等不到他的Live in London,傷心欲絕。我作為LC歌迷,能聽到他的Live in London,得知他的World Tour 09年繼續上路,從年頭唱到年尾,絕對興奮。

為Leonard Cohen的老不死歡呼!Hallelujah!



- LeonardCohenSearch: Best Of Leonard Cohen World Tour 2008-2009

2009-07-12

觀讀聽 09-7-12

本星期觀影和讀書數量不少。

觀影:

Danny Boyle, Loveleen Tandan Slumdog Millionaire



Guillaume Nicloux La Clef/The Key



Samuel Benchetrit J'ai toujours rêvé d'être un gangster/I Always Wanted to be a Gangster



Petri Kotwica Musta jää/Black Ice



讀書:

David Peace Tokyo Year Zero

- the complete review: Tokyo Year Zero by David Peace

Pierre Bayard 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

- 曾堯角落:如何評論一本草草翻過的書
- 曾堯角落:如何談論未讀過的書

片山恭一 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運轉

如何談論未讀過的書

- 需要談論讀過的書的機會極少,更何況未讀過的書?

- 未讀過的書,就老實說未讀過。書那麼多,命只得一條,沒讀過就沒讀過,有甚麼不好意思的?

- 書未讀過,大可以說,“書我未讀過,但...”。既在道德上沒有說謊,又可以滿足表演欲,口水花四濺。這是我的職業慣技。

- 個人而言,較常遇到的難題,反倒是要談論一本讀過,但已忘記得八八九九的書。

關於“談論未讀過的書”的尷尬,我倒有一次親身經歷。那不是關於未讀過的書,而是未去過的地方:看過《清明上河圖》又如何?

這個故事的教訓,是當你的職位或言行讓人覺得你一定讀過某書/去過某地/做過某事,而你不事前聲明實情並非如此時,你極有可能最終要面對丟臉或說謊的抉擇。

- 曾堯角落:如何評論一本草草翻過的書

2009-07-11

First encounter with McCafe

With my laptop on life support, we went shopping for a replacement this morning. After walking through a few tech shops, we noticed a McCafe nearby, went in and ordered a long black for her and a cappuccino for me, and two pastries as well.

Well, the long black, which was in a transparent glass, looked decidedly odd - very light in colour. Actual drinking confirmed our suspicion - it was a glass of water with a hint of coffee! My cappuccino was better (perhaps with the milk and the chocolate powder on top), but not much.

We told the shop manager about this and she proposed to make another long black for her. The second cup, unfortunately, was not much of an improvement over the first. She agreed that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coffee (due perhaps to a malfunctioning coffee making machine) and proposed to refund not just her long black but my cappuccino as well.

I don't know whether this was an isolated incident or that McCafe, which sells coffee no cheaper than cafes, has a bad reputation. Anyhow, our first encounter with McCafe coffee was disastrous.

Having said that, we must also mention that the "freshly baked" pastries were quite OK, and the shop manager dealt with the problem well.

2009-07-10

如何評論一本草草翻過的書

書:Pierre Bayard, 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

依作者倡議的分類品評方法:SB-

UB books unknown to me
SB books I have skimmed
HB books I have heard about
FB books I have forgotten
++ extremely positive opinion
+ positive opinion
- negative opinion
-- extremely negative opinion

電腦病重

與我相依為命的電腦昨日下午無端昏倒,急救無效,幸一息尚存,現正訪尋名醫望能起死回生。

2009-07-08

睡房擺設



這不是電腦,這是電視。



差不多5年前,正是電視機史上的tipping point:Plasma/LCD敲碎顯像管。

非常欣賞Loewe的顯像管電視,但它的售價我實在高攀不起。就在這種龐然大物即將退出市場之時,存貨售價亦如江河日下,短短幾個月內,下降了三分之二。於是,貪便宜把它捧回家虛榮一下。

它畫質好,外貌更好,但無奈只有二十幾吋。幾個月後,新居入伙時,買了一部42吋的Plasma放在大廳,將Loewe移入睡房。

但我不在睡房看電視,只會有時睡前拿著遙控,轉來轉去十分鐘左右,它的使用量因此低之又低,大概一星期一小時吧。很可憐地,這絕世尤物,偏處一隅,靜看塵世時光消逝自己韶華漸老。

05年1月剛買Loewe時寫的:
- 曾堯角落:Picture in picture, sort of

東方之珠的迷信

黃雅麗(這雙手雖然小)的文章向來寫得不錯,最近一篇讀林燕妮自傳後借題發揮尤其好。

- 這雙手雖然小:林燕妮之一 | 之二

不過,香港年輕一代對上一代的人和社會似乎有點迷信,凡是關於那一代的神話(不管是贊譽的還是批判的)都全盤接收。黃雅麗也不例外,看她對曹仁超的奶訪耿耿於懷至今就清楚不過。

黃雅麗說:
林燕妮生於1948, 蕭芳芳1947,亦舒1946。她們十多歲出道(芳芳是童星,出道時更小),廿多歲就嶄露頭角,卅來歲已名成利就。
那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大陸剛剛改革開放,香港正正如日中天。
彼時維港仍水深港闊、山頂的天空萬里無雲/塵、英人治理下香港得享中西之利。我們當年真如東方之珠啊。
唯有那片得天得厚的、咸淡水交界的環境,才孕育得出這些靈秀的女子:林燕妮、蕭芳芳、倪亦舒。
怪不得為林燕妮寫序的余家強說,林燕妮的寂寞是香港的寂寞,一段美好年代的終結。

甚麼“如日中天”,“當年真如東方之珠”,“一段美好年代的終結”,比比皆是。

舉出幾位上一代的“靈秀的女子”,來說明整整下一代(人和社會)的窩囊,很不公平,難道下一代就沒有類似的“靈秀的女子”嗎?作者自己也不失禮啊。

我年紀比那幾位靈秀女子小一點,毫無成就可言,但總算跟她們同代。我們這一代人,真有那麼出色嗎?

頗出色(不宜妄自菲薄啊),但也不見得特別出色。

從他們的言談和文章看,氣勢倒是十足!

當年一眾星級人物的氣勢,從何而來?那年頭,個個還不是照舊崇洋媚外?

他們的氣勢,簡單地說,不過就是進過學府,浸過鹹水,對著香港再上一代和同輩沒有這種經歷的(即在土包鄉親父老左鄰右里面前),自覺高人一等,見識非凡。他們之中,走出香港以外還算有點成就的,有幾人?

製造這種氣勢(或稱氣焰更為正確)的條件,倒真的已成過去。而這絕對是一件好事!

----------

我在第四代香港人,不過是第二代的子女?中說過,很多時候,當我們談香港第二代(戰後嬰兒世代)時,我們往往將其中中產的一群作為代表分析。其實,那群人不過是整個世代的一小部分。更誇張的是,不少人竟將那中產一群當中的成功人士(少數中的少數)當作是香港第二代典型!

我們都記得,香港的“第一代”,在動蕩中長大,大多沒有受過正式的連續的學校教育,他們生存的社會人浮於事,有工作的時候亦不過僅足養活一家而已。

那戰後出生的第二代呢?大多數也只是受過基本教育(小學至初中),急不及待出來當工人(香港當年是輕工業生產王國)或文員(這已經是較為體面的工作!)。較晚一點出生的,可能讀完中五甚至預科,當文職零售(那時工業北移,想當工人也難)或初級管理人員。這才是香港第二代的典型寫照啊!你以為香江處處都是號外同人和他們還放在眼內的高尚士麼?!

還有,香港今天的確老氣橫秋給人比下去令人沮喪。但吃苦無望啞忍的,豈止年輕一輩?很多很多上一代人也因此“臨老唔過得世”啊!

2009-07-07

馬世芳 華語流行音樂史十講

馬世芳:歌是時代的鏡子──華語流行音樂史十講 (誠品講堂

6/22 歸去來兮:民歌時代的國族意識與現實主義路線
6/29 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縱論羅大佑(上)
7/06 煙花與火焰的種子:縱論羅大佑(下)
7/13 請勿槍殺歌手:戒嚴時代禁歌大觀
7/20 語言的花朵:回顧「詩與歌」,以及詩人與歌手
7/27 愛的代價:解讀李宗盛
8/03 阮聽見台灣的心卜卜跳:「台語搖滾」與「新母語歌謠」族譜
8/10 我的歌像一把刀子:崔健與中國搖滾創世紀
8/17 樂與怒,香港製造
8/24 把我自己掏出來:台灣獨立搖滾溯源

(未來七講,請留意地下鄉愁藍調網誌)

我覺得,馬世芳眼中的華語流行音樂史(一)非常台灣(二)不太流行。這當然反映馬的位置和口味。所謂“非常台灣”,從講題可以看到,十之八都是關於台灣音樂流派或音樂人。至於所謂“不太流行”,是因為馬不打算講真正超級流行,席捲華人區域的流行音樂(例如:民歌前的台式國語時代曲,凡有華人就有鄧麗君的歌的年代,港式Canto-pop稱雄一時)。

話雖如此,我絕非在批評馬的華語流行音樂史不夠全面。應該說,他要講的,其實不能用“華語流行音樂”一詞來概括。那,有更好的形容詞嗎?未必。“新音樂”,可能更空泛。“把自己掏出來”式華語音樂又不夠精簡。

我必會追讀馬世芳講授的音樂史,更希望將來捧讀由講稿整理補充而成的專書。

延伸閱讀:
- 五四三音樂站
- 張震嶽+李宗盛+周華健+羅大佑+林夕縱貫華語流行曲30年(明周,2104期)

2009-07-06

平定社會紛擾,勒緊肚皮專心創作,必將產生大作家

7月5日20時左右,新疆烏魯木齊市發生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截至7月6日12時,已造成140人死亡,828人受傷,261部車輛被燒燬。...在各民族團結堅如磐石的情況下,三股勢力的煽動襲擊一定會遭到各族人民的唾棄,敵人的分裂破壞活動注定要徹底失敗。(南方周末,09-7-6)

重慶市作家協會主席黃濟人日前表示,酉、秀、黔、彭等少數民族地區,將要產生大作家。其理由是,少數民族地區作家創作具備了以下兩個更好的條件:窮,有的甚至處於餓肚皮的狀況;社會紛擾少,專心創作。(南方周末,09-7-6)

----------

- 黍离:从韶关事件看人内心的阴暗面
- 王力雄:新疆的“巴勒斯坦化”
- 預言者之歌:新疆的內和外
- 冉云飞:一位新疆人对新疆问题的看法

預言者之歌的逸爺認為,“王力雄的《我的西域,你的東土》,翻了十多頁,實在看不去,作者用了多個事例去證明漢族在新疆的霸道,可在那些事例中,我卻見到作者論述的反面,只能說此書成見太深。(價錢也TMD貴!)”

另外,冉文轉貼一位新疆人的看法,認為“《你的西域,我的東土》是對新疆問題的誤讀。作者的所有思維都建立在他和維族朋友兩者的二元對立上,忘了新疆是由40多個民族組成的多元社會(這一點從他的題目中就可以看出,所有的東西建立在「你」、「我」二者之間,沒有第三者)。他不理會新疆其她的人怎麼想,隨行的回族司機經常有不同的想法就被他認為是被政府洗腦,卻從不理解對方為什麼會有和維吾爾族不同的想法。這是其一。其二,王力雄似乎先入為主地把新疆的民族問題對立化了。實際上歷史上新疆很多民族可以和平共處的,而王力雄文章的所有立足點都是在民族對立的基礎上,我想他還沒有深入民間。

有興趣的,可下載(估計不是非法)《我的西域,你的東土》(網址),自己做個判斷。

2009-07-05

觀讀聽 09-7-5

這兩星期都在看Wimbledon,觀讀聽疏懶了。

書還在讀Tokyo Year Zero

電影看了4部:

Cedric Klapisch的Paris,感溫之作。

- 曾堯角落:巴黎眾生相

相比起來,The Killer/Le tueur既暗又冷。殺手奉命準備執行任務。目標看來神情沮喪且神經兮兮。二人相遇,目標提出意料之外的建議...



兩部死亡筆記,錄下來已有一段日子,不是我會喜愛的類型,故一直提不起勁觀看。最近得知主角之一(松山研一)將出演挪威的森林電影的男主角,於是抱著娛樂娛樂的心理看了。電影從故事到製作非常粗疏,典型電視電影格局(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差)。原作漫畫在處理自覺擁有正義於是行使生殺大權這題目時應該好看一點吧。

巴黎眾生相

Cedric Klapisch和Romain Duris,一導一演,繼The Spanish ApartmentThe Russian Dolls後,在Paris三度合作。

住在巴黎的他,心臟衰敗,正在等侯成功率不高的心臟移植手術。百無聊賴,他總愛在露台上觀看芸芸眾生,於是有了這部人物眾多關係微妙的巴黎故事。

英文字幕預告片


法文無字幕較長版本預告片


意念並不新鮮,故事也非從“他”的視角開展(大部分時間是一般的全知視角)。不過,Cedric Klapisch自有其敏銳的觀察力和過人的導演水平,Paris仍是一部令人感溫的作品。

- Cedric Klapisch網頁
- Wikipedia:Cedric Klapisch



無聊小資訊:

跟Cedric Klapisch合作最多的不是Romain Duris,而是性格演員Zinedine Soualem。Wikipedia認為Soualem是Klapisch的“fetish actor”,共合作過5部電影。

所謂fetish actor,其實是actor fetiche的英譯,意思是導演極為愛用,甚至非用不可的演員。例如,很多人說Jean Reno是Luc Besson的fetish actor,Dominique Pinon是Jean-Pierre Jeunet的fetish actor等等。

至於Klapisch-Soualem的合作次數,據我查閱IMDb關於他們的資料,遠遠不只5次。Cedric Klapisch出道超過20年,導演過長長短短共14部電影,只有兩部Zinedine Soualem沒有參與演出!

2009-07-03

陳雲云

三月在香港時,讀了免費雜誌《讀書好》中梁文道與陳雲的對談,覺得陳雲此人真是妙絕。可惜當時《讀書好》的網站好像病倒了,未能跟大家分享。現在可以摘錄幾段原文了。

修為高的,人皆笑其痴痴地。痴痴地的,人皆誤以為有點修為。陳雲?我未達到(可能永不可能達到)了解他的水平,畢竟,全中國只有他一個人走到這個地步。

解毒中文 替天行道

梁:離開香港?去哪裏?
陳:不知道,也許死吧。死也是一個選擇。因為人世也沒甚麼好留戀。我之所以可以完全不找工作而生活下去,是因為我的解決方法很簡單。我下個月處理不來,從天台跳下來就好。這樣人就會變得很自由。

梁:難道你認為死也在一個你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陳:「行者」隨時準備死。只要心臟有一點阻塞,稍為呼吸不了,人就會走的。

梁:可是「行者」只是面對無常,不會主動結束生命呀!
陳:可是小乘佛教相信佛陀有幾個門徒也是這樣,修到阿羅漢後,就覺得身體是一種負累。我現在也是這樣認為,覺得現在做的東西已經很瑣碎了。

梁:但你的修道呢?
陳:修完了。

梁:真的?修到甚麼地步?
陳:修到可修、可不修的地步,覺得這種事已不是必要做的了。因為已明白了無常和空的道理,明白到這個世界如果緣份適合,就令世界得益;如果緣份是逆的,或是太難處理,離開也是一個方法。如果強行抗爭,令人受傷,也不是好事。

梁:但你覺得自己跟香港社運圈有點不同?
陳:對,跟這個圈子還是夾不來。雖然我搞保育,但我不主張和平手段。我主張暴力,若要保衛天星碼頭,用刀槍手榴彈去保護才能成事;即使不攻擊人,也要在自己身上淋一罐汽油,坐在那裏手執打火機,等警察過來。只要有一個人這樣做,整個工程就一定不能實行。越南戰爭當年也有人如此,為何不這樣做?

梁:你自己會這麼做嗎?
陳:如果我相信那一套,我會的。但我覺得那件事不適宜如此犧牲。

梁:但是我們一直都很怕很激烈的行動和暴力,無論任何社會運動亦然。
陳:就是那套公共語言或公共管治方法令人很顧忌,很恐懼使用暴力,即使是民間仗義的暴力大家也怕。

梁:你覺得一個威權去到極惡劣的程度時,革命是必要的?
陳:對,革命是必要的,流血是必要的,殺人是必要的。

梁:你不覺得殺人有問題?為甚麼?
陳:如果世上有一些壞人,當然最好的方法是去感化及宣導他,令他返回正途。但如果不能快速地阻止一個壞人或一個大集團的惡行時,那便需要殺戮。我在德國聽過一些教會人士說,如果當年可以一槍打死希特拉,任何一個基督徒都應該開那一槍。你想用愛、宣傳和教化的方式改變整個納粹黨,很困難,或者等到你成功改變他們的時候,他們已製造了很多災難。

梁:你用這種態度生存在今日的香港,是否好像與周圍有點格格不入呢?在整個中國地區和中文世界也實在很少見。
陳:我有時甚至覺得全中國只有我一個人走到這個地步。

Oz09:退稅小旅行

Brisbane -(13/8)- Sydney -(17/8)- Launceston (Tasmania) Hobart -(25/8)- Melbourne -(29/8)- Brisbane

前前後後,在澳洲過了近11個年頭,但Tasmania尚未去過。趁此機會,自駕冬遊塔省。

Melbourne兩年前玩了幾天,且看今次能否找到新節目。

- 曾堯角落:A slideshow of my Melbourne photos

至於Sydney,已有好幾年沒踏足了。從前倒是常去的,住Canberra時,每年都會幾次半夜駕車往Sydney一天遊,大鄉里出城尋樂也。半夜駕車,公路漆黑一片,間中迎遇或超越閃著幾百燈泡的運貨大卡車,疑幻實真,非常過癮。跟Melbourne一樣,這次要找一些“必遊”以外的地方逛逛。

2009-07-02

The Barracks, Brisbane

A couple of photos taken at the Barracks entertainment and shopping area of Brisbane last night.

Palace Cinemas:


Honey Birdette "sensuality boutique":


----------

The Barracks (picture from official website):

輪到你攔不住我了,綠壩



- 張發財創意海報:輪到你攔不住我了

2009-07-01

Bagel

Bagel,譯作貝果或百吉圈。它跟一般麵包的分別,除形狀為圓環外,主要是在製作過程時將發酵了的麵團經沸水煮過後才放進焗爐,故較有嚼頭。

Bagel據說是東歐猶太人發明的粗吃,並跟隨他們移民到北美洲發揚光大,故現在不少人以為Bagel是源自北美的時尚食品。




這是首度嘗試。每個其實大同小異,有的上面放芝麻,有的罌粟籽(poppy seed)。上圖最近鏡頭的那個放鹽,我認為最好味。下圖是罌粟籽bagel。




去年到波蘭旅行時,只見Krakow滿街都是bagel小檔,估計是當地居民的日常食品。





- Wikipedia: Bagel(根據Wikipedia,Krakow正是bagel的發祥地)
- 讀Lucy Long在Culinary Tourism中談波蘭的obwarzan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