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7

捱世界 嘆世界

我在早前一篇強調:

很多時候,當我們談香港第二代(戰後嬰兒世代)時,我們往往將其中中產的一群作為代表分析。其實,那群人不過是整個世代的一小部分。更誇張的是,不少人竟將那中產一群當中的成功人士(少數中的少數)當作是香港第二代典型!

〔香港第二代〕大多數也只是受過基本教育(小學至初中),急不及待出來當工人(香港當年是輕工業生產王國)或文員(這已經是較為體面的工作!)。較晚一點出生的,可能讀完中五甚至預科,當文職零售(那時工業北移,想當工人也難)或初級管理人員。這才是香港第二代的典型寫照啊!

我無子女對年輕人認識不深,加上對族群世代等問題素無研究,本來不該在此亂說一通。不過,這題目非常有趣,一發不可收拾。

我覺得,香港現正步入老年的戰後一代跟年輕一代在人生期望上有著本質的分別。香港戰後一代很現實,也不由我們不現實。在人生期望上,我們明白等著我們的,是捱世界,是販夫走卒生活(我們那想到香港後來能有八九十年代的輝煌日子?)。要擺脫庸碌“嘆世界”,除了勤力外,還要非常醒目,或非常幸運,或非常無良。總之,能“嘆世界”的,萬中無一。而我們一般非常響往成為這萬中無一的人上人。為此,我們拼搏。

年輕一代呢?他們在“安定繁榮”的環境長大,人生期望起點較高,販夫走卒式的捱世界生活不在他們視野之內。與此同時,他們響往的“嘆世界”生活,也跟上一代很不同。他們對終極的理想,對帝王將相大富大貴式的生活不那麼感興趣。他們的“嘆”,是當下的實質的,是悠哉游哉的嘆,是物質品味並重的嘆。對他們來說,要過這種生活,雖不容易,但也不是甚麼需要(或值得)不顧一切畢生奮鬥的目標。

然而,事與願違。


延伸閱讀:
- 這雙手雖然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

(忍不住還是要說幾句。下面一段,純屬對“那時香港”的誤解,是迷信了神話後的誤解。我在舊文說過,你以為香江處處都是號外同人和他們還放在眼內的高尚士麼?!同樣地,你以為“接著隨社會的進步,你也就平步青雲了”是“那時香港”的普遍狀況麼?!

我們又面對超乎上一代想像的競爭。三四十年前,香港經濟剛起飛,各行各業求才若渴,你只要稍微有一點相對優勢(比如說,懂簡單英語),要找一份工作不大難。接著隨社會的進步,你也就平步青雲了。但我們不一樣。我們從幾歲大便要習慣競爭,否則進不了好的小學、好的中學、甚至上不了大學,最終找不到一份好的工作。少許「相對優勢」哪裏管用,我們必須一生下來就「好打得」,懂不同樂器與兩文三語只是最低要求,還要既獨立又善於交際…(下刪一千字)。大人要求我們是全人,我們開始迷失自己。


七十年代初的香港。戰後不久出生的,那時已有二十多歲,該有多年打工捱世界經驗了。


延伸觀看:
- 香港電台:獅子山下 喬遷 (1976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