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陋寡聞的我,年中偶然讀了一篇奶仔訪問財經維園伯,大為震驚,寫下超!一文。
我已在文中交代,財經維園伯曹仁超雖大名鼎鼎,但我對投資或投機興趣不大,向來絕少讀曹仁超大文。我在文中沒有交代的是,雖然知道香港有本很受年輕人歡迎的Milk周刊,但一眼都沒看過。
之所以會“大為震驚”,其實是我少見多怪。
昨天在本市圖書館,看到一本叫《Dialogue》的書,一切謎團解開。原來,奶仔叫尼(Gary),在奶周有個Dialogue專欄,專門訪問“上一代”名人。《Dialogue》乃該專欄的結集書。
尼(Gary)的奶仔式提問,原來是他一貫特色,不過書內個個名人一本正經,有點像導師答學生問(根本沒有嚴格意義的dialogue),不像曹伯的恃老賣老口水四濺,整本書讀下來感覺重復而沉悶。
----------
其實,呂大樂對香港勞工階層素有研究,不知何解在寫《四代香港人》時,卻完全忽略了第二代的非中產部分(亦即大部分),致令全書都在談論香港中產戰後嬰兒世代及他們的父母和子女。個人認為這是該書的大缺點。
- 曾堯角落:第四代香港人,不過是第二代的子女?
- 曾堯角落:東方之珠的迷信
《Dialogue》的問題更為嚴重(亦更為膚淺)。作者對上一代/下一代對照分析顯然甚感興趣,但是,專欄最初訪問的二十人,幾乎清一色是上一代的潮流文化界大人物,著眼點非常偏頗。(這種偏視,不是尼(Gary)獨有,我在東方之珠的迷信中亦如是批評黃雅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