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15

一往而深,未必就是愛情

因為經朋友介紹看了「青春版」《牡丹亭》崑劇,所以也順帶看了一篇白先勇與符立中的對談,由《牡丹亭》談到《紅樓夢》談到張愛玲再談到白先勇自己,頗有啟發。

然而,白先勇在對談中講到《牡丹亭》中杜麗娘對愛情「一往而深」的執著,是寫盡了「情至、情深、情真」,我自己有很大的保留。

最初我想,自己連湯顯祖的原書都沒有讀過,那有資格「保留」?

不過,有資格也罷,沒資格也罷,我有我的地盤,而又不吐不快,我執意要貽笑大方,誰又管得著呢?

《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在湯顯祖筆下的確有一種「一往而深」的執著,而正如白先勇所言,「那股奮不顧身的赤精厲忱,本身就有一種淒豔的悲壯。」

但我認為,這種執著與悲壯,是與愛情無關的。湯顯祖只是借一個「愛情故事」的框架,表達他對追求人性解放的熱忱。《牡丹亭》其實是沒有愛情的。愛情在中國文學傳統中要到《紅樓夢》才真正出現。

此話怎講?

因為我對「愛情」有不同理解。白先勇自己開宗明義地說:「但世上的愛情故事雖多,那都只是寫實層面的「人間」情,真正作到不朽、永恆、eternal、一種人類最高的「情」上面的quest(追尋),惟有《牡丹亭》!」我認為,白先勇所說的不朽和永恆,是情而不是愛情。即使如何昇華,愛情必然要植根於「人間」情!

不錯,愛情往往受到時代、社會和家族等外力的制約和試練。然而,愛情的永恆魔力,歸根究底是源於兩個人如何在千萬人海中相遇,相識,產生好感,走在一起,經過無數猶疑猜度了解和衝突,最後或執手偕老,或分手緣滅。因此,愛情之為愛情,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種受「內力」考驗的「過程」。

在《牡丹亭》和其他大部分中國傳統「愛情」文學中,男女相愛都是無緣無故的【情不知所起】,而且是無發展過程的【一往而深】,兩人(譬如杜麗娘和柳夢梅)相遇,隨即產生至死不渝的「愛情」,雖受「外力」影響而以悲劇或喜劇收場,但內在因素甚少在「愛情」中起甚麼決定性作用。到了《紅樓夢》,這種愛情歷鍊才有所發揮。

我必須強調,以上所說的與文學作品的優劣無關。無「愛情」的《牡丹亭》可以是不朽之作,有「愛情」的言情小說可以是垃圾貨色。

----------
延伸閱讀:

跨世代的青春追尋:牡丹與紅樓 (白先勇、符立中)

姹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

《牡丹亭》與《紅樓夢》--他們怎樣寫"情" (劉夢溪)

情本思想:《紅樓夢》的文化精神 (孫遜)

----------
寫完上文以後,思之再三,覺得廣而言之,「愛情」文學是要有待小說這種文體的成熟才會真正出現,原因是小說較其他文體在處理愛情的歷鍊過程有先天上的優勢。而且,「愛情」必然要建基於男女有一定「交往」機會的社會環境。這兩個條件在中國都出現得很晚。

----------

2 則留言:

  1. 一往而深的執著與悲壯,似乎有點像是關照內心某種信念的執著,延伸到奉獻的精神,或可因此獲得靈魂的救贖,心念思索的過程比較像是信仰。
    愛情可能需要更多互動,心念與行動間的交流或掙扎吧,的確是愛情之為愛情,是因為有受「內力」考驗的「過程」。

    回覆刪除
  2. 湯顯祖的“一往而深”,大抵就是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獻身於道的信念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