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7

窺私眼看團圓

(零零碎碎寫過幾篇批評出版《小團圓》的文章,下文為其中之一。有興趣的可讀我的總論:評宋以朗出版張愛玲《小團圓》小說的決定 【網頁】【網誌】)


張小虹:「合法盜版」張愛玲 從此永不團圓

宋以朗:《小團圓》前言

張瑞芬:張愛玲小團圓 今生今世對照記


張小虹的指責非常嚴厲。我對宋以朗此時出版《小團圓》的決定十分反感,覺得沒有尊重張愛玲的遺願,甚至沒有尊重張愛玲本人。執行人,代理人和讀者的意願反倒很受重視。

但我不會質疑他的動機。

不過,張小虹說,“張愛玲一九九五年過世時,在公寓裡幾天沒人發現,當然也不會有人來得及問她《小團圓》改好了沒?決定要出、不出還是仍在猶豫?更進一步想,若以寫作者將心比心,就算張愛玲生前不完全放棄出版的念頭,想她也不會願意以修改中的「未完成」稿出版”,這我是完全同意的。很珍視此書,也仍想出版,去世前一直有在修改,但總要改寫到滿意方可出版啊。否則,92年遺願仍是她對身後如何處理《小團圓》的“最終指示”。

既然一直有在修改,但在死前都沒有改好。怎辦?宋以朗選擇了出版二十年前的“原稿”。且不說張愛玲遺願希望銷毀的《小團圓》,指的可能正是這份稿件,宋的論據,其實還有問題。他說,“當年若非宋淇把關,指出胡蘭成與台灣政治情況的問題,《小團圓》早已在一九七六年發表了。既然這些問題在今天已不再存在,我便決定直接發表當時的原稿,不作任何刪改。”

張愛玲寄給宋鄺的《小團圓》,是“定稿”,因宋淇把關不放,結果當時沒有拿去出版社或報館發表。是這樣嗎?個人認為未必。從《色戒》的後期改寫過程可知,那時的張愛玲,十分倚重宋淇對作品在總體,情節,甚至文字上的修改意見。因此,也可以說,當年張愛玲寄給宋鄺的《小團圓》,是“徵求意見稿”,而不是“定稿”。

張瑞芬讀後覺得“前半看來的確人物眾多,情節紛亂,與全書主題有點脫鉤,尤其與後面的故事主線沒有明顯的承接。張愛玲修修改改多年,也一直在是否出版間猶豫,看起來像是還沒改得滿意,倒不是放棄了”,似乎忽略了在她眼前的,不是張愛玲修修改改多年還沒改得滿意就去了的《小團圓》,而是二十年前的“未定稿”。

袁瓊瓊也說“如果這本書的前期稿都存在,我還覺得應該把她的修改稿也一一披露,這是張愛玲寫的最久的一本書,並且還一直在修改,從1975年,直到1995年,張愛玲的內在思索與在歲月裡的轉變,這些稿子都可以提供線索。”袁弄錯了。她拿在手中的,正正就是張的“前期稿”而非經過修改,到死未完成的“修改稿”。)

張瑞芬在文中還提到,“在給宋淇的信中,張愛玲甚且認為,還好當年寫給胡蘭成的信全要回來了,「不然早出土了」。”當年若不是將信件全要回來,無賴人將之“出土”不是沒有可能。不知這批信現歸何處,會否“出土”?窺私眼肯定是等著要看的。

----------
2007年底,宋以朗說:“張愛玲到底是個重要作家,保留遺作50年甚或100年,將來對研究她文學的人可能有益處,本著不逆作者原意,平先生把這個原稿放在自己私人保險箱裏面,暫不交任何人”,又說:“這作品一直未能公開,但五十年後能不能公開?可否不將它出版,而只是放在大學的文物庫裡,讓學者閱讀研究?”

2008年,宋以朗讓皇冠把手稿寄給他。他首次看到這部手稿。

2009年初,《小團圓》出版。不足兩年,變化真大!

宋在新書宣傳活動中,談到自己將近60歲,後輩不熟中文,故他必須親自解決此事。我認為,這是火速出版的一個決定因素。因為,他的後輩不熟中文,也可能比他對張愛玲更不感興趣,對處理張愛玲的文學遺產是個大難題。宋可能認為,由他本人盡快解決,是最好的做法。

我在2007年11月寫過一篇“花落誰家?”,談的正是這個問題:

- 張愛玲生前朋友極少,信賴的可說絕無僅有。她將遺物交托宋淇夫婦,是當時最佳做法,但絕非長遠的最佳做法。

- 宋淇夫婦都是人,都要相繼離開人世。我相信張愛玲對由他們的下一代(即宋以朗)管理應感到放心。但宋以朗也是人,最終也是要離開人世的。那再下一代呢,仍然可以放心?如無下一代又怎辦?如有下一代,但卻無興趣擔此任又怎辦?終歸是個死局。

- 作家遺物最終交予大學圖書館管理,是很普遍的做法。大學圖書館管理就其好處而言,是具備永恒性,同時可以保證遺物作為研究資料的有序使用。

- 不論生前死後,宋淇夫婦對張愛玲可說愛、護有加。宋以朗承此重任,不可能無止境地肩負下去。找尋一個長遠妥善的處理辦法是宋家對張愛玲仁至義盡的表現。

----------
曾堯角落:出版《小團圓》時機已到?
曾堯角落:閑讀《小團圓》出版相關報導
曾堯角落:小團圓 大團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