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4

Never Let Me Go:原著vs改編,永遠是個問題

讀過The Solitude of Prime Numbers而且喜歡,看改編電影認為差得遠

讀過N次挪威的森林而且非常非常喜歡,看改編電影認為差得太遠太遠了

今天看了Never Let Me Go,很喜歡,強烈推薦。

知道Kazuo Ishiguro的原著交口稱譽,但我未讀過。假如,我先讀原著,再看電影,評價是否還會如此正面?這真真是個問題。




學弟網友影癡Stannum愛死原著,後來看電影,失望得很:

- 餘弦棧:《愛,別讓我走》—來去全不由自己

即使未能跟原著對比,有一點我同意Stannum。電影對三位主角性格的形成,特別是他們對其特殊命運的態度,描繪得很不足夠.

就著Never Let Me Go,還想談一點具普遍意義的東西。粗看各種影評,發現不欣賞的,大多認為拍不出原著神韻。其中一種批評,我特感興趣:電影過早提示主角們的特殊身份/命運。想來,小說開首以較長篇幅描繪人物,卻不點破他們的特殊性。但是,普遍而言,關於小說/電影的評論或簡介,一般都會點出故事關鍵。究竟一般消費者在買書/進電影院前,對故事有多大程度的了解?有多少人會在接近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讀書/看戲?就以Never Let Me Go為例,有幾多人事前並不知道他們是複製人器官提供者這關鍵?(自問自答:我事前並不知情)

--------------------

如上所述,看電影比較費解的是,主角們雖說從小被“洗腦”,但總算仍有自由意志,怎麼對自己的特殊命運那麼被動地接受,既不反抗甚至似乎並不特別痛苦?原著小說在此恐怕會花更多筆墨吧。

擁有自由意志的人,發現自己的際遇既非取決於自己的言行,也非純粹幸運,而是背後有更高的存在一直操控。即使偶有偏移,更高的存在也會暗裡調控令其走回“正軌”。那麼,他會被動地接受這“現實”,還是會反抗,挑戰這更高的存在?

電影Adjustment Bureau,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當然,作為荷里活片,你當然知道他會為愛情選擇反抗,並最終感動更高的存在,不再堅持原先定下的命運,讓有情人終成眷屬。電影本身拍得不錯,也有新意。

可是,我這觀眾總會貪心地想,電影其實可以拍得更好,在自主與命定之間描畫得更深刻,擺脫荷里活電影方程式。當然,我是個書呆子。生意是生意,在體制內發展的電影人也是沒有絕對自由意志的群體。

(喜歡看荷里活thriller的,似乎又埋怨此片過份平淡冷感。唉,兩頭不到岸啊!)

2 則留言:

  1. Never let me go 我讀之前已經知道是複製人的故事,但卻沒有影響讀書的趣味。
    http://blog.cosine-inn.com/2007/03/444/

    Adjustment Bureau 我好喜歡啊,雖然結局荷里活的太過份,但此片加上 Hereafter 卻令我對十多年來一直不喜歡的 Matt Damon 改觀。

    回覆刪除
    回覆
    1. Adjustment Bureau我也喜歡,只是有點貪心,覺得可以拍得更好(即是說,更不荷里活)。不過,喜歡荷里活sci-fi/thriller的人,可能也會覺得電影可以拍得更好更荷里活。所以才會說,Adjustment Bureau好像有點兩頭不到岸之苦。

      Never Let Me Go,我一定會找原著小說來讀。

      刪除